《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领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角,他将
我们所熟知的世界秩序正在不断被打破,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 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在《世界秩序》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 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 代表全人类 的世界观 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 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说是一部大开大阖、谈古论今、求索国际关系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2016年,以特朗普在美国大选异军突起为标志, 新右翼 在大多数欧美主要国家同时崛起。美国共和党已系统性地 新右翼化 , 新右翼 已成为左右美国政局变动的最大变量之一。 新右翼 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 新右翼 运动会在美欧兴起?其将给美国带来怎样的深远改变? 本书从美国内政视角出发,以2016年以来美国政坛巨变为线索,阐释 新右翼 的崛起,研究 新右翼 的起源、诉求和目标,探讨其背后美国变局的深层原因和演变机制。 书中从 新右翼 的政治理念和现实指向、美国政党选民联盟变迁、非法移民与反全球化议题以及当下选举政治的技术操作等方面,分析 新右翼 崛起的社会基础及其核心诉求,揭示其背后美国政治的根本性变迁。书中还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在 新右翼 政纲下推出的新政举措(以美国国内经济政策为主),包括影响最大的 减税 计划以及能
有些政治文化的传统,表面上未必会在当时直接改变历史走向,不过,它就像基因一样,终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历史之中,给后来试图改变现状的人很多暗示,甚至直接影响了历史的选择。 本书从三个角度讨论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上篇《皇权与革命》从历史上中国不断 改朝换代 与日本所谓 万世一系 ,来分析传统中日政治权力合法性来源与政治权力结构上的差异;中篇《郡县与封建》指出传统中国与日本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差异;下篇《王权与神佛》讨论了中日两国在政教关系上的不同。
本书分为 硬币的另一面 梦工厂 这里是一间 谎言工厂 美国 洗脑术 工具箱 AI时代的 洗脑 美国霸权下的 信息茧房 谎言乌云 谎言破碎 八个章节。本书通过访谈、调查、文献综述等研究方法,通过历史档案、案例故事、专家采访等,全方位、多层次深入解构美国谎言,揭示美国政府长期通过虚假叙事、信息战、认知战维护自身霸权利益和破坏世界安全稳定的真相,让国际社会看清美国 谎言帝国 的本质。同时要告诉世界,需要认清美国谎言的历史惯性,看穿美国 道义画皮 的虚伪本质,对美国编织虚假叙事的伎俩始终保持警惕。
《保守思想 从埃德蒙 伯克到唐纳德 特朗普的保守主义》是美国著名政治研究学者科里 罗宾,经过多年对美国保守主义潜心研究后的重磅力作!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即引发热烈反响和广泛探讨。 本书第二版不仅对盘根错节的保守主义思想史,开展了系统性的丰富和完善;而且结合了美国当下不容忽视的政治事件,例如,特朗普的竞选手腕和执政理念,生动展现了保守主义这一始终游荡于美国政坛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幽灵。 作者科里 罗宾对何谓 保守主义 的阐述,不仅将令读者醍醐灌顶,所提供的案例更是扣人心弦。书中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清楚呈现了保守思想的核心理念,梳理出美国的政治谱系和变迁历程,最重要的,是揭开美国政界更迭背后的永恒逻辑。
本书是《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第十版)的英文影*版。承继该书前九版的写作脉络,第十版简明扼要、深入透彻地介绍了世界政治研究。本书阐述了从20世纪、21世纪的战争到全球金融与治理的诸多内容,熟练地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评说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经久耐用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变幻。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自由主义政治占主导地位,80年代直到现在是保守主义政治占主导。但两者之间的斗争起起伏伏,一直存在。 本书聚焦罗斯福新政以来80多年间美国政治保守主义的演变,包括罗伯特 塔夫特与反新政保守主义、戈德沃特与五六十年代的保守主义运动、新保守派的崛起、里根时期的保守主义、伊拉克战争与新保守主义的衰落、右翼民粹主义的茶党运动、特朗普与右翼民粹主义等内容。作者认为,美国保守主义的现状的特点是庞杂和分裂,并且这种混乱还将持续下去。
《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是作者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这本书还是中国学者出版的一部有关乔治.凯南的研究专著。1993年之后,作者两次到美国做长期的学术研究(1994年1-7月,以及1999年8月-2000年7月),也多次赴美参加短期学术活动,有很多的机会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特别是1994年1-7月,作者作为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的研究员,在美国从事档案研究,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赛利.马德手稿图书馆等地查阅了很多与凯南有关的一手文献资料。现在出版增补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中国学界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曾经影响美国冷战时期对外战略的 遏制之父 乔治.凯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权力之路:36面透视美国政治》为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者储殷对美国政治的基础理论和历史的研究。 作者从美国的国家起源讲起,在近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视野下,全方位地分析了美国从建国到帝国形成的过程,以及宗教、种族、政党、社会运动等多维因素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错综复杂的作用,一直到今天大国竞争中的中美关系。 《权力之路:36面透视美国政治》尤以对美国总统大选运作机制的分析为特点,将其作为透视美国政治的棱镜,揭示出美国政治长期以来的制度性问题和局限,并探讨了一系列大众读者关心的美国问题,诸如身份政治、种族平权、资本介入政治、对选举的影响、媒体的政治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等。 《权力之路:36面透视美国政治》旨在帮助中国读者跳出自身文化语境的局限,匡正流俗误解,真正 读懂美国 。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 帝国碰撞 ,对 帝国 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 塑造 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个人主义是美国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本书作者亚历克斯 扎卡拉斯深入剖析了安德鲁 杰克逊总统时代的政治辩论,揭示了个人主义思想如何在当时萌发,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杰克逊时代的政治辩论为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普及了 自力更生的拼搏者 自然权利的拥有者 白手起家的英雄 三种神话,将美国塑造为自由和独立的理想之地。然而,这种个人主义话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决定谁能享有平等权利和自由时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自由市场的过度理想化等。通过深入研究杰克逊时代的政治辩论和相关历史事件,本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无论从资源和经济价值还是从国际关系格局来讲,中东都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中东地区,沙特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其在全球石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宗教地位、在中东秩序中的作用等都决定了沙特在中东乃至世界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因而了解沙特的历史、政治、外交等非常有必要。本书系统论述了沙特的国家形成、历史发展、政治体系与权力结构、外交政策、问题与挑战等,分析了沙特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以及解决危机的举措,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沙特,理解中东政治。
公元3 9世纪欧洲历史从古代转向中古。半个世纪以来,依赖于某些经典叙事性史料建立的宏大叙事备受挑战,新的史料与新的解释多种多样。在这一学术背景之下,以中国古代历史为参照,基于史料分析,广泛吸纳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的罗马帝国 3 9世纪的欧洲政治与政治观念》从政治与政治思想的互动角度,以罗马帝国观为关键词,对这一段历史转型进行了重新解释。随着古代罗马帝国遭遇政治和军事危机,多元化的政治思想涌现,帝国东西部也踏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东部地区率先成功转型为神圣的罗马帝国,而西部则经历了帝国消失、蛮族王国兴起、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基督教化,并于7 8世纪形成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基督教精神世界。9世纪加洛林王朝以独特的方式复兴罗马帝国,从而明显地回归到从古代罗马帝国向中古神圣的罗马帝国的历
《冷战及其遗产(第二版)》对出版于1998年的《冷战及其遗产》作了补充、修改与完善,包括增加文献资料、改写部分章节等。该书以战争与和平为主线,尝试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描述、理解与解释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和经济集团之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与较量,重点探讨冷战的起源、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冲突案例、核武器与冷战、冷战时期的东西方经济关系、联合国在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世界与冷战、中国与冷战以及冷战的结束等相关历史问题,也思考冷战的遗产对冷战后世界的影响。
在过去的 20 世纪,美国逐步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以及后冷战时代唯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观念、文化都出现了裂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分化,思想观念、政党政治、国家治理的两极化,孕育了一个失衡的利维坦。 贯穿在美国古今之争中的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的斗争,凝结了晚近五六十年来美国两大政党、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例外论之间南辕北辙的撕裂,更延续了殖民时代 两个新英格兰 背道而驰的分裂底色。本书追索其背后的历史记忆、政治斗争、文化分歧,并且深入当代美国最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亨廷顿的思想轨迹,从而更恰切地理解美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航向,以及更为现实的现代政治世界与现代政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