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一生,无论负责何种工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关于工作方法的许多论述和实践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跟毛泽东学工作方法》是献给“毛泽东同志逝世40 周年”纪念读物。书中含有大量毛泽东同志的真实案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实事求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等毛泽东一生较为重要的几个工作方法,可读性强,且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古今的交叉结合中给广大党员、党员干部以学习、借鉴。
《世界政要谈中国(傅晓田访谈录)》选取了近年傅晓田通过《风云对话》节目与世界精英的对话内容。每个采访实录前面附傅晓田的心得讲述,靠前手资料、靠前手观察,给读者更切身感受。 傅晓田被誉为“的智慧、专业的政治类节目主持人”。这本书将力求将对话中所囊括的时政信息、政治智慧、和外交优雅展现给我们的优选读者。用世界政要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记录中国的发展。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领域逐步拓展,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成效愈益明显。本书从各地各部门创建工作实践中,认真筛选了100个创新案例‘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全面性、综合性、多样性,希望对各部门有所借鉴,启发大家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纂,历时10年完,是我军部以中国军队通信为主,全面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通信和信息领域知识的专业百科全书。 该书由30多家军地单位的1100多名专家、学者撰写完成,是全军通信和信息化建设一项重大理论工程。全书共设10个知识门类,收录条目2700条、图表1300幅,共计340余万字,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军事通信理论、军事通信技术、军事通信装备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成果作了重点介绍。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2004年年初写作的题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五篇论文,试图以对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揭示农村内部结构的复杂层面,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农村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主要写于2004~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民行动逻辑的论文,试图从村民和村庄的角度解释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现象。三是写于2005~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村研究中经验研究重要性的文章,是在农村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调研方法的一些感悟,及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期待。四是2001年以来主要由我执笔表述的华中农村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共识与策略。此外,导论部分是2006年应《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邀请所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的章,试图站在我们的立场对当
本书的价值在于独辟蹊径,提出了中国继承制度史这样一个独特的研究课题和体系,并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方法,规范了中国历史上的继承的概念,比较完整地研究了中国历代继承制度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程,揭示了中国继承制度发展的规律,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就总体上说,本书是一部新意迭出、有开拓性和独特学术价值的专著。
本书主要谈的是俄罗斯近代改革与革命中的农民问题,基本分为篇幅相若的三部分。首先,以分析村社的起源与特征,相当有力地说明村社是与帝俄国家体制共同发展,并且因而不断强化的一种宗法共同体,对农民起了束缚与保护的双重作用。其次,它讨论了世纪中叶的农奴改革运动与世纪初的斯托雷平村社改革,以中国人所熟悉的“分家”观念来阐明为什么在这两次改革运动中,广大农民都感到愤懑的根本原因。次改革中最大得益者只是“家长”,即地主在第二次改革中得益的却是“长子”,即少数单干富户。本书最后两章才论及村社问题与大革命的吊诡关系。斯托雷平改革基本上是废除村社制度在经济上成功,在社会上则产生强烈不满,从而引致日益高涨的复兴村社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