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系 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最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本书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 共享治权 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 共治 的合作者。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中篇为和平发展:开创全方位对外关系新格局,下篇为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书梳理和总结70年来外交战线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积淀和形成一系列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化解和处理未来面临的问题、遇到的风险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礼物自古以来就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它们可以作为友谊、道歉或权威的象征。布鲁梅尔探索了历代赠送的50件外交礼物,解释了这种政治艺术的巨大复杂性 通过必须符合收礼者自身利益和性格的礼物,为送礼者打造品牌。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使用塞弗尔瓷器,而奥斯曼苏丹则喜欢荣誉长袍。在某些情况下,收礼人毫不掩饰他们想要的礼物。约公元前1350年的《阿玛尔纳书信》记录了赫泰王子齐塔与埃及法老的通信,他想送给法老16个人,并强烈暗示法老想要一些黄金作为回报。从特洛伊木马到埃及的方尖碑,再到自由女神像,这本丰富的全球史为全球政治的奇特细节和壮观场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远征军》讲述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住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本书论述了清末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其在民国的发展,清廷和国民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努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对藏政策。清末民初,在英国的侵略和干涉下,西藏地方产生了激进民族主义,造成了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的困境。民国政府建立后,致力于维护汉藏团结以及对西藏的主权。孙中山提出了发展西藏经济的法案,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修复、改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次致函十三世达赖,表示中央的诚意。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围绕班禅返藏、修筑康印公路、西藏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始终坚持对西藏地区的主权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政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涉藏问题,制定了西藏工作的相关政策。*、周恩来多次会见达赖和班禅,阐明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对其传播效果的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书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交媒体平台的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将社交媒体平台真实行为数据和态度数据应用到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效果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本书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有助于发现用户微观行为与宏观信息扩散趋势之间的关系,揭示信息干扰对信息传播规律的影响,理解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演变机制,为中国国际传播效果的实证评估提供了方案与实践,也为理解和应对全球传播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帮助。
本书稿简要回顾了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历史交往。概述了21世纪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重点梳理了中国与马玉林的教育、旅游和文化合作现状,并着重从广东的区位特点出发剖析广东与马来西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的新前景,包括广东华侨的特殊作用,并对未来做出展望。本书稿为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务实合作提供了有价值和参考,且符合目前的出版需求。
本课题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合力完成。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章 新哈萨克斯坦 ,第三章 政策沟通 ,第四章 设施联通 ,第五章 贸易畅通 ,第六章 资金融通 ,第七章 民心相通 。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文库》丛书之一,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外交战略与实践,尤其是中美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为四部分:部分共6篇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背景和外交环境;第二部分共8篇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了中国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第三部分共7篇文章,主要研究中美关系缓和与建交问题、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核不扩散问题、南海问题及中美建交40年的历史经验研究;第四部分共7篇文章,着重研究了中国海洋权益及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问题,并对毛泽东、周恩来对中国领土主权安全的巨大贡献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林贤治先生近些年思考现代中外知识分子人生与命运的文章结集。作者以典型的个案分析,来追寻现代思想的脉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归宿和指向。在作者看来,这些不同国族的知识分子都带有共同的精神质地、相近的命运,呈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和诡谲。作者观察敏锐,材料厚实,文思激扬,语言富有张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史与精神史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