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爱丽丝?戈夫曼深入美国费城一个黑人聚居区6年,调研了 第六街区 的217个家庭,*终形成的田野调查成果。全书以民族志的方法深入描写了贫民社区中黑人青年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警察和法庭等权威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向我们揭露了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生存现状:在美国实施对犯罪零容忍的高压政策下,黑人青年遭受着白人警察的误解、拘役、搜查和拘捕,而拘捕的罪名大部分是轻微过失。在恐慌之中,贫民区的黑人青年长期处于 半合法 的边缘,游离于正常生活之外。 本书反映了美国种族问题在司法高压下对社区的生态与生活的深刻影响,揭示出美国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一个重大失败: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监控、拘捕,而不是帮助黑人走出困境,造成 种族隔阂 越来越深。
以往大多数人权概念依赖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假设,这实际上破坏了人权。因而,本书设想了另一种选择:人权可以由普通民众创造,在本土发育并被其适用的群体接纳。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应把人权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铺筑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的 人权之道 :其一,通过开掘现实理论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神经生物学资源),将人权的建构视为一个学习过程;其二,在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共同体(也可以是民族国家)之内哺育 坚定而自信 的个体,并创造条件使二者互哺;其三,进行 互惠主义和利他主义 的情感教育,并鼓励采取积极的 剧作者 立场。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中国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网信事业发展大事记(1994年4月 2024年4月)》全书约7万字,以时间为顺序,系统回顾了从1994年4月到2024年4月的30年,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展示了30年来网信事业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网信事业发展历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网信建设的良好氛围有长远现实意义。
《何为 成田 》是宇泽弘文另一部深度介入日本的社会现实后的理性之作。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政府决定建造成田国际机场,但土地补偿、噪声污染以及被迫离开寄托了深厚感情甚至是赖以生存的土地等问题,引发了当地民众尤其是农民阶层的激烈的反抗运动。 这场爆发于1966年的社会运动,起爆点是机场选址所在地 日本千叶县成田市郊外农村区域三里塚及其附近。它是以反对成田国际机场建设为目的的系列性反体制斗争,史上称为 成田斗争 。当地的农民组织起来,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斗争,斗争过程曲折惨烈,受到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各界的志愿支持。斗争的火焰一直燃烧。2016年7月3日,成田机场建设反对者同盟及相关社会团体还召开了一场以 一直斗争到底 为主题的纪念三里塚斗争50周年的盛大集会。 本书以 成田斗争的轨迹(1) (5) 为主体,详
本书基于我国二十年基础教育变革现实,围绕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展开研究。探讨了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内涵及其分类图谱,分析了当前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现状以及青年教师群体的惰性特征,并通过个案教师对教育变革惰性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研究、日常教师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典型教师教学生活的现象学分析,进一步探寻了教育变革惰性的影响因素。在前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个人、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师惰性干预策略。
吸毒成瘾问题是当今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同时也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和谐。本书以吸毒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吸毒人群吸毒成瘾的社会成因。作者运用个案访谈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沿着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吸毒人群生活世界的描述,深入挖掘吸毒人群走上吸毒道路、成瘾及难以再社会化的深层社会根源,并试图寻找他们回归社会的长效机制。
从20世纪60 70年代起,在女权主义运动和新史学的推动下,西方妇女史研究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外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强、高校中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恢复和史学的革新,自20世纪80 90年代起,妇女史研究也日益繁荣,妇女史逐渐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的领域。本着在新的历史时期联合国内外学术界推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愿望,每年一本,辟有专题研究、理论方法、论坛、述评和学术前沿动态等栏目。
本书基于*手的调查资料,探讨了流动人口家庭的亲子关系及与之相关的若干问题,尤其是子代所面临的成长问题,并致力于找寻影响流动人口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主要目的是希望将这些家庭所遭遇的问题呈现给社会各界,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并期望政府和社会从制度改革、公益慈善、民众参与、家庭能动应对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支持性行动,为流动人口家庭中的儿童等 处境不利儿童 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文化论》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法学家、政治思想家拉德布鲁赫的一部政论文集,是他站在社会主义世界观立场,对社会主义若干基本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讨。其中,有些问题是今天正在中国发生、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我们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更是所知甚微。该著作被认为是德国二十世纪颇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理论著作。对于奉社会主义为信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来说,它无疑具有非常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砥砺自我、赋能成长的重要方式,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价值表达和目标追求。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对于更好地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梳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思想资源、内在特点和时代意蕴,并基于实证研究,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以扶危济困、淡泊名利、责任担当,尊老爱幼、善待他人、爱心善意,助人自助、守望相助、互帮互助为内核,探求健全和完善内生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营造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夯实志愿服务的活动载体、强化网络空间的正面引导等路径,以切实提升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