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以来, 权利 已是世界各地讨论 公共善好 的主导话语。可当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权利时,不得不经受它带来的艰难拷问:权利如何既保护差异,又兼顾平等?人人强调权利,谁来担负责任?权利的话语进入家庭,亲密生活会否变成冰冷的战场?保障特定群体的语言或土地权利,是否赋予了他们特权?会让整个国家更团结还是更松散? 具有政治实践经验的著名学者叶礼庭以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权利革命使加拿大发生的重大转变,并尝试回应权利革命的质疑者重要的关切:作为共同体的加拿大,还能承受一次次声张权利的运动对她的 摧残 吗?叶礼庭认为,正是在权利的恒久张力中,才能获得求取共识的可能;也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在这个变革动荡的时代,重新塑造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认同。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自由与财产》中,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命题,更是对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回应,在西方历史中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丰厚政治遗产。作者以比剑桥学派更加宽泛的语境主义研究路径,梳理了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间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徐鲜梅所著的《无工业村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山东良乡一村国情调查报告》基于实地调查与翔实数据,从历史与发展视角及逻辑秩序,以“农业内在生长、农村内生变量、农民自主发展”为基准点(Benchmark)或参照系(Reference),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这条轴线,对“良乡一村”的建设全貌、全程,以及生产要素、产业活动、市场化度、生活状态、福利水平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包括新村建设设想,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职业农民培育设计,村庄资源、资产、资本及劳动力状况与市场化进程测度等;重点对其发展思路特点、农民创业增收路径、土地要素配置手法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核心问题进行剖析。
从古希腊城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和帝国时期的圣奥古斯丁,再到中世纪的阿奎那……艾伦·伍德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公民到领主》中回望了那些在现代社会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思想家。她没有从政治文本的角度诠释他们的理念,而是将其解读为对社会和历史的创造性回应。在她看来,从古代到中世纪,有产阶层、劳动阶层和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私有财产权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形塑了后世的政治理论,主导了西方政治的发展。伍德以社会史的创新视角重述了政治理论史。
本书以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机制研究为主线,以边疆地区的法治保障为视角和切入点,以田野调查为重要手段,在掌握大量手资料的基础上,以诉讼法学的严谨和周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处置措施的利弊得失,挖掘群体性事件的特性及引发这些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并从事前法律预防、事中法律化解控制到事后法律处置三个阶段深入探索并提出了符合我国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需求的法律机制。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和工业化的完成,西方社会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进入了后现代时期,按照让·鲍德里亚的理解,现代社 会是一个生产的社会,而后现代社会则是一个消费的社会。消费既是西方社会巨大转变的原因,也是西方 社会极大转变的结果。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和象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为。可以说,这种消费文化是后现代潮流下的一种产 物,亦是在后现代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与消费的现象。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产生必须具有文化创作品 商品化的特殊历史条件,又必须有大众传播媒体网的 迅速普及的结构内涵条件。因此,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商 品 化促使不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非基于真正的需要、 自身的觉察,而是基于感性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国情调研报告,这是用生命写就的对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探索。作者与一批心系中国的学者致力于探索新发展方式,走遍中国的山川河流,围绕水资源调配、国土整治及其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生态建设展开调研和思考,寻求多数人现代化之路,并结合相关理论从技术和实证的层面予以具体分析。实践绘就的大蓝图,为我们展开超越经典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