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著作。全书共26章,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政策、功能、方法、话语体系等方面做了创新的研究。2024年,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40周年中,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命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在扎根现实世界、关照现实问题中更为科学地把握、理解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大多数人权概念依赖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假设,这实际上破坏了人权。因而,本书设想了另一种选择:人权可以由普通民众创造,在本土发育并被其适用的群体接纳。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应把人权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铺筑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的 人权之道 :其一,通过开掘现实理论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神经生物学资源),将人权的建构视为一个学习过程;其二,在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共同体(也可以是民族国家)之内哺育 坚定而自信 的个体,并创造条件使二者互哺;其三,进行 互惠主义和利他主义 的情感教育,并鼓励采取积极的 剧作者 立场。
在美国,疼痛是一门可以暴富的生意。 美国药企巨头普渡制药,以疼痛为名,兜售口服缓释型镇痛药奥施康定。自20世纪90年代上市以来,在美国引发了空前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如今美国80%的毒瘾者与滥用奥施康定有关,而他们过量用药的原因,初并非为了治病。 普渡制药背后的萨克勒家族擅长医药推销,几乎以一己之力在美国掀起 疼痛流行病 。从 更多的病人服用奥施康定 到 每个病人服用更多的奥施康定 ,萨克勒家族建立起庞大的医药帝国。医生、药企、科学家、监管机构、政府要员,无一不被暴利牵引,卷进一场 以健康之名制毒 的致命生意中。2019年,美国约84万人因滥用奥施康定致死;2020年,美国28个州、600多个城市联合发起大规模诉讼;此后,这一危机事件开始走入公众视线之中。 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背后交织着医学、科
本书基于我国二十年基础教育变革现实,围绕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展开研究。探讨了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内涵及其分类图谱,分析了当前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现状以及青年教师群体的惰性特征,并通过个案教师对教育变革惰性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研究、日常教师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典型教师教学生活的现象学分析,进一步探寻了教育变革惰性的影响因素。在前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个人、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师惰性干预策略。
本书采用社会性别新视角,研究新马华人社会的妇女问题。全书通过大量翔实的新马华人妇女史料,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性移民新马的模式与经历,移民的增多对新马社会的影响,以及新马社会女子教育、职业变化和社会参与对华人婚姻家庭模式的影响,从而导致的新马社会性别和观念的历史变化。
本书主要围绕产业转移如何驱动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路径探索。首先,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引出了产业转移与工业发展存在的联系;其次,梳理了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与测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企业工商注册信息测度产业转移的方法,并刻画了沿黄城市群工业转移的现状;再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对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路径,且进一步探讨了环境规制对这一作用可能存在的调节效应;最后,针对五大维度的作用路径,在全面分析现行政策体系基础上,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驱动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化建议。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新时代 美好生活 以及公民责任教育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挖掘,分析了公民责任教育的主客体、目标和内容以及场域和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内在图示和运作机制,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日常生活中的公民责任教育方法体系,力图在丰富和完善现有公民责任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作出一点探索。
《二战启示录:铁血人物》主要介绍了数十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的人物,其中既有运筹帷幄的战略家,也有身先士卒的名将,还有神出鬼没的间谍、巧舌如簧的说客……考虑到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的特殊性,作者并没有介绍中国方面的风云人物,但仍介绍了陈纳德等在中国作战过的将领,以飨读者。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全球时代的到来,兴起于西方的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开始世界,民族主义的呐喊与躁动再度高涨。在地方族裔民族主义的催生与动员下,多民族(或多族群)国家内的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民族(或族群)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民族认同”问题不仅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学术界与理论界倍加关注的主题。但是,纵观当今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考察却十分罕见,或者仅仅是散见于与西方民族理论的比较视野中的一般论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分析并得出富有洞见的观点的著述更是凤毛麟角。为此,陈茂荣编著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