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概念源自何处?崛起国与守成国是否必会发生冲突?作者格雷厄姆 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系统地回答和解释了上述问题。艾利森从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出发,对历史上发生的16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这16个案例包括成功避免陷入战争泥淖的4个案例和以战争收尾的12个案例。同时,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12个通往和平的方法。在本书*后,艾利森将对其观点的质疑提炼为 七个稻草人 (对曲解对方论点的比喻),并直截了当地回应了这七种质疑,他明确指出 修昔底德陷阱并没有宣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艾利森作为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他的这本书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窥美国战略设想的一扇窗。
南海诸岛问题是涉及中国主权和有关国家战略博弈的重要问题,当代南海诸岛问题又是历史上南海诸岛问题的延续。在其历史演进中,英国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本书选取1920 1941年英国南海诸岛政策为研究对象,把这一时期英国制定、推行和调适南海诸岛政策的历史脉络放到动态的、网状的国际关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进而考察处于国势衰退中的英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如何因时调整自身在远东-西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定位和战略目标,以及英国的决策和行动所带来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全球化是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从积极融入走向参与引领全球化的新阶段。但全球化相关议题在我国社会学中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相关研究滞后于中国融入、参与引领全球化的社会进程。本书基于国内、国际数据,从国际移民、国际包容度和国家认同感三个角度来认识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国需要怎样的全球化的问题。
。。。
.
......
本书是院重大课题。书稿考察了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期拉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政治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模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教育事业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的演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来龙去脉、社会治安不断恶化的根源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的案例分析。本书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历史的回顾和实证分析。资料丰富、论据有力,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观点,是国内拉美研究学术界的一本优秀专著。
本集刊由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组稿,内容主要涉及中东地区历史、语言和文学。一年两期。本期侧重于中东文学和历史。主要文章有:《当代埃及小说中的南方地区》、《对卡德尔·阿卜杜拉小说%26lt;大巴扎%
本书从以下方面对主题进行了研究:二战后美国在战争赔偿、靖国神社问题、日本修宪问题上的日本政策;池田勇人、佐藤政府的历史观、对华观与中日关系;日本的东亚政策及中日关系 东亚共同体 的构建与中日关系;民间外交时代经济界的对华认识与中日关系;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与日本核政策等。全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以中日两国的原始档案和外交文书资料为基础,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本质。
近一年多来,乌克兰乱局,卢布危机,日元欧元暴跌,美军撤出阿富汗;而同一时间中国也频繁出手 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美洲运河开凿,一带一路高调推进,亚投行创建 世界格局迎来大洗牌。在全球事务上,各个地区和国家奉行着各自的秩序规则,结果导致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混乱和无序。 基辛格认为,地区秩序观之间的冲突是当今重要的国际问题。在本书中,他系统梳理了各地区的战略逻辑和地区秩序观 欧洲的均势秩序观,中东的伊斯兰教观,亚洲多样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观,以及美国 代表全人类 的世界观 从文化、宗教、地缘等综合因素解读了这些不同秩序观的形成、冲突和合作,并结合网络科技等当前新的战略要素,解析了当下时局的挑战与机遇。他不仅将视野拓宽到全世界,而且将时间拉长到400年,集结了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