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解放军报》围绕智能化战争刊发的70余篇文章,对当前战争形态的演变、智能化战争的制胜机理、“混合战争”、认知域作战、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广大读者对智能化战争形成全维系统的认知。
数量和物质因素必然会对战争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吗?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但斯蒂芬 比德尔质疑了这种说法,并在本书中系统考察了兵力部署是如何与物质因素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战争结果的。作者强调了运用现代军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兵力部署在现代战争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进入20世纪后,其帮助军队在致命武器下幸存的作用日益凸显。 比德尔指出,技术变革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取决于兵力如何部署,仅仅关注物质力量会有犯下重大错误的风险,对政策和学术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作者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严格的测试和检验,得出的结论则挑战了大多数固有理论,包括对军事革命的期待,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看法,以及军事史领域的正统解释。
本书是兵学泰斗蒋百里军事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国防理论奠基之作。全书分为七篇,从国防经济、世界国防理论、中国传统国防思想、现代文化等角度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国防做出理论化与系统化的阐释。其主要论点是:用空间
本书注重“长时段”“全域性”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从政区建置、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湘鄂山区作为两湖地域中特殊区域的形成与特征。同时,探索分析为湘鄂山区治理而建置的以宋代寨堡、明代卫所、清代汛塘为核心的基层军事体系(“三大军事体系”)在区域内的发展演变及分布。以“三大军事体系”建置的具体分布变化,反映湘鄂山区对于由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的军事保障与历代王朝在两湖地区的治理重心从整个湘鄂山区到湘西武陵山区(“湘西苗疆”)的转变过程与结果。深化历史地理学中“界域”(过渡地带)理论,提出并确定湘鄂山区与两湖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之间的“界域”,提出此“界域”是历史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与中部汉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交流最为频繁、交融最为深刻的地带,在
情报搜集是人类最早的有组织活动之一。历史证明,谁最擅长情报搜集,谁就有机会获取胜利。作者系统介绍了开源情报、人力情报、信号情报、地理空间情报、测量与特征情报等五大搜集科目。每一科目大体包括如下几方面:
《血色要塞:普热梅希尔之围与欧洲浩劫的降临》一书讲述了一战东部战 关键的战役——普热梅希尔战役的始末。1914年9月,俄国军队包围了普热梅希尔要塞,这是奥匈帝国抵御入侵 重要的堡垒。在六个月的时间里,面对风暴和饥饿,奥匈帝国孱弱的守军进行了激烈抵抗,阻止了俄国人快速胜利、进军中欧的企图。作者基于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这场重要战役,并分析了该战役对一战局势以及战后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06 2016年,吴鑫磊前往法国留学并在法国外籍军团服役。十年间,他从语言不通的新兵,变成特种部队的教官。从被人嘲笑只能当厨子,到被所有人尊敬。外籍军团的士兵每年需要执行海外基地和战场任务,吴鑫磊先后在12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执行任务,足迹遍及欧洲、非洲、中东、大洋洲。他在外籍部队里不断磨练自己的战术意识、身体素质和专业技巧,也随之不断晋升,成为法国外籍军团的教官,也是法国GCP空降兵突击队的shou位中国人。这期间,他遭遇了跳伞事故、汽车爆炸、战友牺牲 不论是当初选择军旅生活,还是黄金时期退伍、重新择业,吴鑫磊在每一个选择中成长,在每一段经历中成熟。而这十年在外籍部队的魔鬼服役生涯也为他带来了持续一生的影响
2003年3月20日,随着美英对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许多人从媒体上越来越多地认识了“震慑”一词,知道了美国有一个以退役将领组成的“迅速制敌研究小组”,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两位人物就是哈伦·厄尔曼和詹姆士·韦德。但是,开战之后不久,厄尔曼将军就大声疾呼,媒体对“震慑”理论的理解完全搞错了。其实,从2002年下半年美英等国准备“倒萨”战争起,“震慑”一词就被媒体炒得火热,开始时有以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在内的几大报纸为主。
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战争主体的古代军队是如何构成的?如何进行训练的?他们又是如何打仗的?很多读者只能从影视作品中获得一些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片面知识。本书试图还原中国古代军队的真实面貌,揭示中国古代军队为众多读者所不知、所不熟之“秘”。本书从士兵入伍讲起,详尽阐述了士兵的训练、将帅的选拔、作战所用的冷热兵器、安营扎寨、粮草运输、防疫治病以及兵学理论等诸多问题。本书语言简练生动,资料翔实,对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读者和军事迷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军事人才发现论》对军事人才发现在强军中的地位、人才发现与军事潜人才、中国古代军事人才发现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军事人才发现理论与实践、外国军事人才发现理论与实践、发现军事人才的一般原则、主要方法、失察失准问题、构建军队青年指挥人才发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