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火炮(尤其复合炮、铁模炮,冲天炮、子母炮、抬炮、购买和仿制的洋炮)、火箭、弹药、炮架等类型,图文并茂,文理方法并用。利用了众多的中西原始文献,考察了国内百余个博物馆、纪念馆等单位,调研了千余门古炮。按照弹道和弹药装填方式的不同,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形成“万国牌”的内外因做了辨析。炮型杂乱形不成团属战力,导致军队战术落后。
本书是《航空母舰发展史:1909-1945》的下卷,具体讲述了1945年到2006年间航空母舰在美国军种联合的争论中的角色以及在战略威慑方面发挥的作用。本卷还阐述了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苏联海军发展航空母舰的努力和进展,并对现代航母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形形色色的舰载机和许多 古怪 飞机的研发在本卷也有详实的介绍。读者将会从书中大量精确的史实和珍贵的图片中获得对外国航空母舰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兴趣、开拓视野。
这篇报告首先阐述了美国战略核武器的任务,包括 威慑对手、稳定地区、为盟友和伙伴提供保护 。然后通过 部署、推进剂、弹道路径、再入方式、有效载荷 5个方面来描绘洲际弹道导弹设计决策的框架。紧接着,以 生存能力 为主要指标评估各种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方案;讨论了未来的导弹推进方式,并通过前面建立的洲际弹道导弹设计决策框架从 中段弹道、再入方式和有效载荷 3个方面检验各个备选方案。*后,报告评估了洲际弹道导弹备选方案的耗资情况。
本书以武器装备体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问题,论述了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的全周期,包括概念阐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方法、灵敏度分析等。同时,分析了传统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以知识图谱、深度学习为基础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并且构建了典型背景下的仿真案例,基于此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先进性。本书可作为武器装备体系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学习资料,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郭隆德主编的《风洞非接触测量技术》是一本关于风洞非接触测量技术的专业书籍,总结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40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入论述了风洞非接触测量的光学显示、光学测量、光谱诊断、微波测量、摄影测量和计算流动显示技术。主要内容有:风洞非接触测量的历史和现状、特点和应用水平以及发展趋势;广泛应用于风洞流场显示和测量的传统与经典的光学显示技术;适用于风洞试验定量测量的非接触测量技术,包括LDV、PIV、PDPA等;自发辐射光谱探测技术和燃烧流场显示与测量中常见的激光光谱诊断技术;用于电磁散射测量、电子密度诊断以及二级轻气炮活塞速度测量的微波测量技术;摄影测量及图像处理技术及在风洞中应用;计算流动显示技术等。 《风洞非接触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