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本书系“太平洋战争”系列第十部《东京审判》,共三章,主要叙述了核击广岛和长崎、日本无条件投降、东京审判等内容。书中战争场面宏大、进程细腻;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突出;情节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的思想稍稍领先。1859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所写的短评中“发明”了辩证法,也由此开始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认可。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在晚年勾勒出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来说,也就是后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恩格斯才是“**小提琴手”。 本书的研究特色在于考证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叙述,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框架的批判性质疑。本书的结论较麦克莱伦、克拉科夫斯基和莱文等人更具文本依据。
本书带你回到欧洲围城战目前三个重要时期:上古时代、罗马时代,中世纪。守城与攻城是两项重要的军事技能,一直以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断发展。在上古时代篇,我们可以看到围城战开始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波斯王大流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都是善用围城攻势的佼佼者,他们招募工程师与科学家来研发各种战术,比如击穿防御、封锁城镇,或是使用离间计谋等。到了罗马时期,围城战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公元前2世纪罗马对马其顿与迦太基的战役、罗马共和时期的内战,还是帝国晚期与萨珊波斯王朝的对抗,着重探讨罗马共和与帝国时期军队所使用的各种围城战术,并分析罗马时期之后的数百年,围城战术仍旧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中世纪的攻城战数量远大过于各种大型会战,范围从小型的栅栏防守到全面进攻大型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1950年10月8日,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从此拉开序幕。时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同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关于洪学智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重要作用,新华社在《洪学智生平》中这样介绍:洪学智同志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高度赞许。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
《行走战地》是前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新华社驻巴格达首席记者聂晓阳在耶路撒冷、拉姆安拉、加沙和巴格达等地的独家新闻特写,其内容比许多前线报道更为血肉丰富,让人如临其境。 《行走战地》记录了作者如何冒着危险闯入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官邸公寓,如何探访萨达姆家乡及其被捕时的藏身洞,如何到杰宁难民营去采访,如何怀着忐忑的心情穿越战后巴控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在经历战后权力更迭和遭受暴力苦难的巴勒斯坦与伊拉克社会全景图。展示了战争废墟上人们的生活处境和对安定与和平的渴望,展示了战争阴影下的精神与肉体,喜悦与恐惧。
本书是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的 终研究成果。 篇研究陆海统筹战略概念体系、海洋强国建设背景、海洋强国战略体系、陆海科技统筹等内容;第二篇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互动关系,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第三篇研究以海洋资源替代陆域资源,实施陆海资源统筹利用问题;第四篇探讨陆域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问题,提出通过减轻陆域环境污染改善海洋环境的途径;第五篇在对陆域集装箱生成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陆域集装箱空间分布、港口腹地划分等基本问题,重点解决沿海港口与陆域运输网体系的协调问题。
本书以英法德三个语种的公文、档案、合同、书信、雇佣兵回忆录、日记等史料为基础,对1350—1800年欧洲的雇佣兵问题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以梳理欧洲雇佣兵在中世纪后期重新兴起的历史背景为起点,从微观视角考察了法国领土上的自由军团、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近代早期的军事承包人、德意志长矛兵、苏格兰雇佣兵、瑞士雇佣兵、黑森-卡塞尔雇佣兵等具有典型意义的雇佣兵案例。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研究,勾勒出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发展史的大致脉络,立足转型时期,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从兴起到衰落的深层原因,总结了转型时期欧洲著名雇佣兵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特征,归纳了转型时期欧洲雇佣兵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雇佣兵在转型时期欧洲社会变革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