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就是1775-1783年间海军的主要军事行动。作者按照主要事件和重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将整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海军行动分为14个阶段,始于1775年英美两军的尚普兰湖战役,终于1783年英法两国的停战熄火。这些海军行动涉及多个参战国、战争海域及优秀将领:参战国除了英美两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参与,甚至对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战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好望角、西印度群岛以及东印度群岛;诸多出色海军将领如豪、罗德尼、萨弗伦等,在各个战役中展现优秀的指挥能力。作者在书中通过这一时期发生的各个战役,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自己的主要观点:海上战争的成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
当今时代,战争已经蔓延到城市。从摩苏尔到孟买,从阿勒颇到马拉维,21世纪的主要军事战斗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当今城市战的决定性特征是什么?它的军事和政治影响是什么? 著名军事社会学家安东尼 金通过对近期城市战及其历史起因的深入分析,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他通过探索城市作战中不断变化的样式和演变的战术,认为尽管并非所有城市作战中使用的方法都是崭新的,但今天的城市战已经变得非常独特。城市战已演变成令人精疲力竭的微观围攻战,从街道地面以下延伸到城市上方空域,战斗人员为单个建筑、街道和地区而战。与此同时,数字化的社交媒体和信息网络跨越城市群岛将这些战斗传播给全球观众,全球观众往往成为战斗的积极参与者。 本书及时提醒人们战争和城市暴力的代价和恐怖,为
穿越战火硝烟,《城堡、战役与炸弹:关于战争的七堂经济学课》为读者掀开了一扇通往军事学与经济学交汇之地的大门。作者深入分析七个时代里的不同案例,抵达更遥远的地方和更久远的过去,从机会成本、预期边际成本和收益、资本-劳动替代、边际收益递减、信息不对称等原则出发,探讨了中世纪盛期城堡的建设成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私人军事承包商的性质和作用、启蒙时期将军们的战役决策、美国内战中的“信息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及法国发展核武器的决定等战争目前的重大问题。两位作者也谦逊地承认,尽管经济学理论非圆满无缺,但他们仍希望通过注入经济学的理论活水,给陈旧的军事史注解带来全新的阐释视角。
明王在晋撰《三朝辽事实录》是一部 的明代军事著作,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共十七卷,卷首另有总略一卷。本书在总略部分概述辽东的分野、区划、战略形势,以及辽东周边各民族的历史及与明朝的关系,作为明金战争的背景;正文部分按年月编排,历叙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计袭抚顺至天启七年十二月明金战争相关事件,包括战守要略、朝廷决策、筹饷运饷、军队管理、方略争议等内容,引用了大量当时有关辽事的奏疏、邸抄等。本书还载录作者关于辽事的奏疏,借以表明对辽事的主张和建议。 《三朝辽事实录》在清乾隆年间被禁,版本源流相对单一,本次整理以现存 早的明崇祯刻本为底本做标点整理,对于底本中影响文意的疑误,利用他书出注论证而不改动原文。
该书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演变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着重叙述了印度方面如何一步步走上同中国对撞的道路,触发了边境战争,以及印军失败的全过程和停火以后印度局势的变化。该书明确指出,冲突是印度政府推行“前进政策”的结果。该书出版后反响强烈,被认为是可信度很高的权威著作。基辛格读了此书后,称其改变了他对中国人的看法。该书中译本首度发行后,在1971年11月,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宴会上,通过翻译对他说:“你的著作忠于真相,而中国受益于此。”迄今,该书仍然是研究中印边界问题以及中印关系走向的经典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二卷)》承接上卷内容,以西欧骑士战术为始,以玫瑰战争为终,继续向读者展现欧洲中世纪战争的发展进程。作者从法国骑士、英格兰长弓手、瑞士纵队、意大利佣兵等几个兵种出发,内容涵盖了自十字军运动失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战争艺术发展历程。 在本书中,作者着重描绘了骑兵从兴盛逐渐失势,步兵复兴并在英法战争之中,重新成为战场决定性力量的过程。 作者在文中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西欧国家的战争艺术,也对同时代相关民族的防御工事及攻城*器的发展有所呈现,与此同时,火药对欧洲军事发展进程的影响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深入、广泛的讨论。
20世纪60年代,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从比利时的殖民压迫下获得解放,开启了民族独立的纪元。然而,这个面积与西欧相当的矿业大国并未就此走向繁荣。自1996年起,刚果接连爆发两场战争,九个非洲国家卷入其中,数百万生灵死于非命,无数人流离失所;在延绵数千里的战火中,灭绝人性的屠杀频频发生,孕妇被活活剖腹,平民被成批活埋,五六岁的孩童惨遭性侵……但是,这场被称为“非洲世界大战”的浩劫,却鲜见外界关注。它的源头常被简单归结于野蛮落后、道德堕落或西方列强的无耻贪婪,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贾森·斯特恩斯倾尽十年心血,深入非洲腹地,采访刚果之乱背后的权力人物与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从千头万绪中提炼大量细节,还原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打破世界对刚果与中非地区的刻板印象。在这里,一个人可能既是在战乱中四处逃命的难
1940年4月,德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发起“威悉演习”行动,入侵中立国挪威,以确保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石供应。这种舰队打击、两栖登陆和空中投送紧密结合的军事行动让挪军和英法盟军颇为震惊,猝不及防。 虽然挪威战役只是欧洲战场上的一首插曲,但它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本书从挪威、德国、英国多方视角出发,解读挪威战役初始阶段的海空角逐、海陆对抗与地面战斗,全景展现了纳粹德国的穷兵黩武、英法盟友的迟疑迁延、挪威政府的武备荒废,以及挪威军民的英勇抵抗。
本书通过深入剖析1979年伊朗革命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试图厘清这两个事件爆发前美国情报预警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作者兼顾理论与实践,从心理学和政治学视角审视情报失误典型案例,批判先入之见、情报政治化等错误,提出高效预警和正确决策的科学方法。作为情报失误研究专著,本书荣获2011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本卷讲述了1918年1月至1919年夏季,更准确地说是杰利科离任后海军部建立起新秩序,直到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展开自沉行动的英国皇家海军历史。在作为起止点的这两大事件之间,作者马德尔着重介绍了以下内容,包括“戈本”号出击、针对泽布吕赫和奥斯坦德展开的激动人心的跨海远征、公海舰队最后的出击、北方拦阻网体系的布设、船团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海军停战协定签署和公海舰队投降,以及对德和平协议中有关海军内容的谈判。除此之外,作者对协约国内部的钩心斗角、英美潜在的海军军备竞赛、英国岌岌可危的海上霸权等内容亦有精彩描写。
1940年4月,德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发起“威悉演习”行动,入侵中立国挪威,以确保斯堪的纳维亚的铁矿石供应。这种舰队打击、两栖登陆和空中投送紧密结合的军事行动让挪军和英法盟军颇为震惊,猝不及防。虽然挪威战役只是欧洲战场上的一首插曲,但它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本书从挪威、德国、英国多方视角出发,解读挪威战役初始阶段的海空角逐、海陆对抗与地面战斗,全景展现了纳粹德国的穷兵黩武、英法盟友的迟疑迁延、挪威政府的武备荒废,以及挪威军民的英勇抵抗。
本书作者洪学智,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回顾伟大抗美援朝战争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制胜机理,全书对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东北边防军组建集结、运动战阶段历次重大战役、停战谈判过程、阵地战阶段重大作战行动、后勤战线建设等进行了重点叙述。洪学智将军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参与者,部分回忆内容具有历史档案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从德国的阿拉多Ar-234 “闪电”、日本的三菱“零”式、美国的B-29“超*空中堡垒”、英国的费尔利“剑鱼”、苏联的伊留申·伊尔-2M3,到法国的莫拉纳-索尼埃MS 406C1……本书详细介绍了1939年—1945年二战期间各国的主流战机,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此外,本书还为一些战机提供了整页的彩色侧视图,且标注了每一个细节,用图解的形式详细解读了这些战机的特点,深入描述了该战机的发展、制造历史和技术参数。对喜欢二战战机的军事迷来说,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精美读物。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以“战争背后的战争”的颠覆式写法,对1904年至1919年“费希尔”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作出了真实又生动的精彩记录,是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的传世经典。本系列共五卷,此为第四卷。本书第四卷的核心内容是海军部应对德国潜艇威胁的努力。1917年2月开始的“无潜艇战”使英国陷入了相当危险的境地。海军部对抗潜艇的诸多手段都以失败告终,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们寻求变革。护航队体系在重重困难下缓慢投入应用,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潜艇的威胁被逐步削弱,英国终于熬过了海上战争中的艰难时日。
《霸王序曲》是诺曼底登陆战役,即“霸王行动”牵头策划人、英国陆军中将弗雷德里克·埃奇沃思·摩根的回忆录。诺曼底战役是人类历史上优选规模的海陆空联合登陆作战行动。1944年6月6日,盟军共集结多达288万人的部队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海滩,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速了轴心国集团的覆灭。本书从“霸王行动”牵头策划人摩根的视角,讲述了“霸王行动”从最初的选人、准备、计划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
自北魏建国以来,至南朝陈朝灭亡,战争是南北朝200年间的主基调,在这段时期内,混乱与融合并存,竟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本书涵盖南北朝大部分经*战例,不单纯描绘战争场面,还以纯熟的笔法对战法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历史人物也有理性点评,详尽讲述这一大分裂、大动乱时期的悲欢与轮回。
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的飞机隔着铁幕对峙,世界各地发生了不少战争和军事行动,而飞机在这些战争和军事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不仅对冷战时期的飞机进行了介绍,还对冷战的原因及期间的各场战争、各个军事行动进行了简述,从历史视角为读者展现飞机的运用与发展。本书研究了二战结束到德国统一期间,在全球服役的各型主流军用飞机,包括轰炸机、歼击机、强击机、侦察机、巡逻机、反潜机、直升机……如知名的“雷电”“鹞式”“鬼怪”等。对读者普遍关注的海军航空兵所使用的舰载飞机也做了普及,如在这期间得到巨大发展的“海鹞”“海喷火”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同时期各国能够携载核弹的轰炸机,如苏联的图-16、英国的3V和美国的B-52。本书作者知识丰富、绘图精美、译文通顺流畅,为广大读者生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世界
本书对1866年普奥战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囊括了迄今为止英文出版物中对柯尼希格雷茨战役全面而详细的报道,同时将毛奇在普奥战争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以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政治局势为背景,追溯了毛奇晋升到总参谋长的历程,以及他是如何逐步完善总参谋部的各项职能的。在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毛奇极尽所能为普军制定了精细的计划,他大胆采取攻势行动,克服了巨大的劣势,以一支小规模的普军部队战胜了兵力远超自己的对手。普奥战争持续了7周,到战争结束时,毛奇已令普军成为全欧洲无可匹敌的军事力量,而普鲁士也由此成为德意志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