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场战役,堪称历史的拐点,是中美双方品牌部队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场决战。 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美国品牌师——陆战一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这场战争,这也成为中美两国军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成为战争目前引起许多唏嘘感叹的经典战例。 本书如实地记录了志愿军血战长津湖的战况,大量战斗情节和丰富战场细节来自亲身参战的老志愿军的口述以及美军的回忆资料,真实可信、令人震憾。他们是历史见证者
20世纪20年代,一场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沉浸在一片和平和繁荣中。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个“黄金年代”。然而浮华背后,另一场世界大战的风暴正在酝酿。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两国继续主导着世界秩序,它们在全球拥有大片殖民地。而这引起了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不满。这三个19世纪末新崛起的国家也在追逐自己的帝国利益,但它们发现,留给它们的空间有限。后来,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下,这三个国家把郁积多年的仇恨转变成了新一轮帝国主义扩张行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中国东北。这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拉开了序幕。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对德宣战。随后,苏联和美国也相继被卷入战争,战争还蔓延到了北太
1592年春,丰臣秀吉下达渡海作战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势如破竹,朝鲜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东亚大战拉开序幕。 本书作者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战和海战的细节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 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本书既可作为军事思想方面的一部专著,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的辅助读本。
本书是部有关周代婚姻形态研究的专著。全书四章。章通过对商代婚姻制度的追溯,探讨了西周王朝的同姓不婚制度、周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金文中所反映的媵婚制度。第二章探讨了春秋时期婚姻形态的特点、春秋时期的流亡婚姻和华戎通婚,还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媵婚制度和婚姻礼仪。第三章通过对齐、楚两个国家婚姻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春秋时期婚姻伦理观念的考察来提示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第四章先考察来揭示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的特点,继而选取秦、中山两国的婚制进行个案研究,最后探讨战国时期的婚姻伦理观念。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海军实现向“以网络为中心的美国海军”转变、实现作战能力增强所采用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美国海军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对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解决办法进行了细致地总结、分析,给出了具体评价和详细建议;并对美国海军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中肯的分析,从而客观、系统地揭示了美国新世纪的海军战略和发展方向。本书内容具体、系统、实用,为我国海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可作为国防军事院校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海军和国防科技行业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基辛格首次披露越南战争期间国际政坛内幕。他亲身经历了和北越代表团旷日持久的艰难而令人感到挫败的谈判,参与了谈判中的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制定。其间,国际风云迭起,矛盾重重,基辛格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写下他外交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笔,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外交财富。 基辛格不仅是本书所述事件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一流的学者和天才散文大师,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缜密的文风在本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书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许多国际重要的政坛人物——约翰逊、尼克松、戴高乐、胡志明和勃列日涅夫等的个性特征,他们曾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北魏政治史》是一部详尽地展示北魏一代历史全貌的著作。它在学术界次运用了现代史学方法对北魏王朝从创建、兴盛到衰亡的历史全程进行了系统翔实的描述。本书以君主在位的时代先后为序,涉及的问题至为广泛,举凡与北魏政治历史进程有关的事项诸如战争、外交、法律、经济政策、民众叛乱等等内容,都在论述之列。北魏历史上不曾为学界所注意的许多重大的抑或细微而又不可或缺的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明确交待;对于学界已做过较多论述的问题,在全面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阐释。除了利用以《魏书》为主的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外,还特别重视运用相关的墓志碑刻资料及非文字性的考古资料。本书为该套书之第六、第七卷。
方军著的《我认识的鬼子兵》以对十几位侵华老日本兵的采访记录为基础,通过对他们自己过往作为侵华日军士兵或军官所作所为的反思、忏悔,借助他们自己的言谈、日记,以及他们所提供的战争期间的照片、从中国劫掠去的文物,向世人揭示他们今天的内心世界——对战争的忏悔,对和平的向往。
本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上秘密结社与民间宗教研究”的最终成果。与相近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书有以下的特点: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特别是革命策略、革命动员、革命组织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论,对秘密社会及其衍生的社会现象集中进行了理论的阐述;根据新公布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首次较为完整地介绍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秘密社会的观点以及策略的变化;视野开阔,叙事全面;作为历史背景介绍,本书还揭露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势力在秘密社会问题上的阴谋诡计、苦心经营,揭示了袁世凯、蒋介石、阎锡山等人以及日本侵略势力与秘密社会的关系的历史真相,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近代中国特殊国情的认识。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 灵知主义就是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并且根植于西方的传统生活中。西方思想家格林用灵知主义来关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他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那里撷取一些思想文本中的个案,在本书中精彩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西方现代性的主张。
本书为部全面论述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著作.书中记载了自原始社会禅让制到奴隶社会世卿制,到封建社会各种选官途径.介绍了选贤任能,军功晋爵、世官世禄、招贤纳上、征如辟除、察举荐举、恩荫承袭、权力赀选、计吏拜官、技艺入仕、九品中正、世家门阀以及隋唐朝以来普遍采用的科举考试制度等等。书的后半篇罗列“君权论”、“宰相论”、“将帅论”、“宦官论”、“外戚论”、“关系论”、“党争论”、“贤材论”、“荐举论”、“科举率”等十大论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种官员及与选官制度有密切关系的各种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剖析。 本书录引的资料,主要来自各朝史籍文献及有关专著、朝野笔记等;同时,还吸取了古今不者、专家的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于论题的深化研究。
《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军事类图书。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多部由战争目击者(元帅、士兵、记者、普通市民等)撰写的战后回忆录,真实地再现了战场上的一幕幕场景。柏林战役宣告了希特勒“千年帝国”的美梦破灭,启迪读者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以时间为线索,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视角独特严峻,不仅一部是战争史,更是人的故事。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帝国的毁灭――柏林战役》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可读性强。既可以满足喜爱历史的读者了解人类战争史,也是普通读者追求战争真相的普及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