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邀请了两位顶尖学者,在全球一流学府哈佛大学,进行了八次诚挚交心的智趣对话,涵盖了教育、旅行、乡愁、痛苦等主题,带来一堂当代人找到自我确认的必修课,展开了一次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之旅,并指引我们如何在悬浮的时代重建自我的锚点。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古希腊文明给西方人民带来理性的思想,进而给人类带来哲学,同时又让我们更精准地直面世界的本质,更清晰地了解并解决生活为我们抛出的各种问题。 西方思想的思辨性也将强化我们理性的思维方式,矫正感性的思考过程,反思自我以及他人的情感活动。而这也是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得以普遍传播的原因。 本书作者用 不正经 的通俗语言,将西方思想起源到现代文明这一段重要时期的史诗性成果精炼成章,用平易幽默的文风,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西哲逻辑推导的过程,让原本遥远艰涩的哲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人类最高级的是思想,而创造思想的人类就是熠熠闪耀的星辰。
一只小老鼠被抛到迷宫中,它每日醒来,要做的就是追逐奶酪。追逐奶酪就是它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有一天,它醒过来开始思考,为什么必须追逐奶酪?除了追逐奶酪,它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它开始追问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追问他人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最终,它以一个非常存在主义的方式走出了迷宫:它画了一道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迷宫出口。 本书以一只喜欢奶酪的老鼠在迷宫里的视角,通俗地阐释了萨特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存在与虚无》中的重要思想,比如何为 存在决定本质 , 意识是对对象的意识(意向性) ,何为自由、责任、与他人的关系,何为人生的意义等话题。
1991年,布鲁诺 拉图尔说服米歇尔 塞尔进行了五场访谈,主题分别为 成长 方法 证明 批评的终结 智慧 ,讲述塞尔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思考。塞尔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著称,他的思想总是穿梭于不同时空、学科,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让许多读者在得到启发之余不免感到困惑。此书的一大目的即理清这些困惑,让读者更便捷地了解塞尔的思想。 作为塞尔的入门读物,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战争对他(以及二战后法国思想界)的影响、原子弹如何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他结合科学和人文学的思想主张和实践,以及他对卢克莱修、莱布尼茨、薇依、巴什拉等人的看法。 拉图尔的读者则可以在这本书中看到其思想的众多师承线索,例如 拟客体 等重要概念的来源、塞尔对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影响等等。
在这部极具感染力而又令人振奋的论著中,布莱恩 麦基讲述了他自己发现哲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哲学栩栩如生,而且让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他将哲学的基础描述为一些与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在本质有关的问题,而不是一些在哲学家的作品中呈现的问题。日常生活的经验激发了如下讨论,即为什么经过数个世纪,某些特定的哲学问题仍然持续地令我们的心智感到困扰。 麦基的回忆录追随的是他人生的历程,因此,哲学问题与哲学家是按照他与之相遇的次序,而不是按照哲学史的年代次序来讨论的。作者把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20世纪的所有伟大哲学家都介绍给我们,其中还包括本书作者熟识的两位伟大的当代哲学家 伯特兰 罗素与卡尔 波普尔。 《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严谨的逻辑与酣畅的文笔,澄清了某些有时显得晦涩
黑格尔的名著《小逻辑》是恩格斯推荐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荐阅读文本之一。《小逻辑》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少、唯物主义多的一部哲学著作。它论述的是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发展为由知性反映有中人性在关系中的宏观现实世界,后发展到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得到统一的全体的理念。
本书邀请了两位顶尖学者,在全球一流学府哈佛大学,进行了八次诚挚交心的智趣对话,涵盖了教育、旅行、乡愁、痛苦等主题,带来一堂当代人找到自我确认的必修课,展开了一次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之旅,并指引我们如何在悬浮的时代重建自我的锚点。 两位作者结合历史、自然、科技、文化、政治、哲学、社会学等众多元素,通过对人与世界重大问题的对话与追问,解读社会的发展与复杂性,解析时代与自身的困惑,反思我们的处境和对自我的认同与理解,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在确定性和开放性当中找到第三种可能性,启发我们以新的视角探索自我和世界,更好地做出对自我的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本书源于备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 哲学:死亡 。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 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以及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趟旅程。 谢利 卡根教授说 人只有身体,没有灵魂。永生是坏事,而非赐福。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恐惧是对死亡的不恰当的反应。我们常见的对死亡的观点是相当错误的。 关键不是你们最终同意我的观点, 而是你们为自己思考。 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 邀请你们理性、认真地思考生命和死亡。
瑜伽哲学经典丛书 提起瑜伽,大家都不陌生。然而,具有5000年历史的瑜伽和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瑜伽相差甚远。体势、呼吸与冥想 这些仅仅是瑜伽作为 运动之术 的表皮。它的本质在于修心,而非仅仅是修身。瑜伽哲学与瑜伽运动是体与用的关系,瑜伽习练者需要瑜伽哲学及其阐释作为指导,方能由表而及里,由习练而入修行,从而摆脱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束缚,获得恒久的自由、平静、喜乐。 从学术角度来说,在我国瑜伽哲学这一分支学科还没有真正开启,对瑜伽哲学重大问题的研究有待展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翻译、诠释和阅读三个层面切入,回归瑜伽经典文本。基于此, 瑜伽哲学经典丛书 将以 经典 回应 经典之问 。丛书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志成教授策划并组织译介,涵盖印度古典瑜伽各流派中为经典的十几部作品,深入到哲学阐释和人生解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败坏青年,于是他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在审判官面前,苏格拉底自豪地宣布,他的生活是哲学生活,因而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是在这些审判官面前,他又骄傲地选择了本来不一定要选择地死刑。 苏格拉底之死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对西方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版《苏格拉底的申辩》由北京大学吴飞教授译疏,吴飞老师参阅近年各家新出译本,在旧版基础上进行全新修订。
.
《沉重的肉身》是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的经典著作,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即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已多次重版,畅销不衰。《沉重的肉身》一书收录了刘小枫教授的8篇随笔。作者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本书通过复叙事的方式来探讨现代性处境下的伦理状况。 什么是伦理?其实就是以某种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 而基于个体肉身在世的生命感觉的伦理学,有别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伦理观。作者从不同作家的叙事中剖析审视现代性伦理,进而划分出两种现代性伦理形态,即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本书通过不同作家的不同叙
一个被我们忽视的幸福难题 优逝 一本颠覆你对衰老与死亡认知的书 ICU重症监护专家关于衰老与临终选择的理性思考 王一方、刘端祺、郎永淳等知名人士 慈怀读书会陈晓峰 鼎力推荐 在中国,每年至少有成百上千例濒死抢救案例,人们一生75%的医疗费用都花在了*后的无效治疗上,有时甚至会为延续亲人几天的生命而倾家荡产。作为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之一,中国的死亡质量却在世界排名极低。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医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治疗病人,永不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属背负了巨大的情感压力,觉得即使倾家荡产,也不可轻易放弃亲人,放弃就意味着不爱、不孝。而此时,病人自身已经丧失了决策能力。结果就是,人们的死亡已经被过度医疗化了,这不仅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带来了折磨,还导致了医疗资
《摩西与一神教》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之一、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生前zui后一部著作。 摩西一直被视为犹太民族的解放者、法律奠基人。在《摩西与一神教》一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指出摩西本人并非犹太人,而是一位埃及贵族。摩西将一神教介绍给犹太人后,却被杀害。本书重构犹太宗教的发展过程,提出一神教崇拜的内在机制。谋杀摩西的负罪感,驱使犹太人皈依宗教;这种创伤体验,成为犹太人流离失所、处处遭遇排挤的主要原因,并形塑了其民族性格。而也正是对于摩西精神的向往,使得犹太人得以克服千难万险,生存下来。 本书初版译于上世纪80年代,此次再版对译文做了系统修订。另附《米开朗基罗的摩西》,该文与《摩西与一神教》一道,呈现弗洛伊德摩西研究的整体面貌,也是弗洛伊德理解欧洲文明的研究
本教材以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三编为结构框架,详细描述西方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产生、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本教材以哲学问题为线索,以 哲学是哲学史 、 哲学是问题史 为指导思想,意在通过哲学家们对于哲学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而进入哲学运思之路。本教材的对象是大学哲学院系哲学专业本科生,亦可作为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和广大哲学爱好者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参考书。
当你刚刚从《魔兽世界》《上古卷轴》《文明》等游戏中抽身出来,让沉浸、紧张的游戏体验暂停一下,放空的大脑可能会提出几个有趣的问题,比如游戏中的我跟现实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玩暴力电子游戏会让玩家变暴力吗?为什么Wii游戏画面极为粗糙,却有那么多人喜欢玩? 如果有人想要认真回答这些问题,最终必须求助于西方哲学的思想宝库。本书从对当下各种广泛流行的电子游戏的反思中,谈论几个具体的哲学问题,比如外部世界的问题、个人同一性问题、人工智能的本质、道德与暴力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等等,它巧妙地把游戏体验与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在电脑关机之后,本书邀请读者来一场游戏的哲学之旅。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预先设定为男女二元对立的世界中,针对何为男人、何为女人的教条常常束缚着我们,使得我们原本应该轻盈的步伐变得没有必要的沉重。那些针对性别出现的歧视总是带着天生的、自然的面具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好像是不可动摇的。其实,只要我们多想一层,多向前迈进一步,也许男女的界限本来就不明显,或许根本就不存在。 只有突破框架,才可能拓宽生活的领域,才能更为自由、自我地拥有人生,感受人生,享受人生。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你是不是女性主义者,你都应该知道并且清楚社会横加在你身上的性别文化。 每个人都可以换个视角看世界,每个人也都可以换个方式来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更接近你的内心。
在西方文化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极具诗人气质的大哲学家,也可以发现一些极富哲人气质的大诗人,他们的存在似乎显示了诗与哲学一体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本书把他们统称为 诗人哲学家 。 本书由著名作家周国平精心策划编写,首版于1987年,由何怀宏、陈宣良、刘东、杜小真等当时的一批 中青年学者 执笔,介绍了12名他们认为 重要 的西方思想家,包括尼采、叔本华、克尔凯戈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马尔库塞等一众风云人物。20年来,这本书重印多次,当年的 中青年学者 也早成了思想界的栋梁,至于他们笔下那些思想家们,更是来来回回,在中国思想界和读书界留下了一轮又一轮的风潮。本书堪称诗与思的融合,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介绍哲学家的各种著作又出了很多,但它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考、永恒的主题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仍为众多读者
二十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被誉为 人类有史以来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 马尔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完成的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 马尔斯曾说: 这一部是我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意外死亡的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他的妻子无比悲伤,却迎来了一位出乎意料的客人:她曾经的恋人弗洛伦蒂诺出现并告诉她,半个多世纪后,他还在等她。一切都始于多年前偶然的一瞥,年轻的接线员弗洛伦蒂诺对费尔米娜一见钟情,二人私定终身,却遭到费尔米娜父亲的反对,感受到恋情虚无的费尔米娜离开了他。五十多年后,他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