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者近十年的总结提炼,将复杂晦涩的古代智慧,分解成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结合简单易行的几个动作,解读改变命运和运气这件大事。《通知》作为一本可以读得懂的智慧,分为原理篇和方法篇。原理篇会呈现作者自创的修正方法,结合古代智慧剖析内在原理。方法篇给出方法,从提升个人身体能量和智慧出发,结合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法来调整状态,增强自信,从而达到改变命运和运气的目的。
《问人性》的副标题是“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命运”。所以本书除了揭示中西方文化最初源头的分水岭,论述中西方人类历史文化人格的成因,论述人类的情场活动、精神性活动对于人类文明和每个人生活的意义等等之外,也对中西方文化命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一次宏观的鸟瞰。笔者尽量自己胸中东方中国人的情结,始终铭记“认识你自己”的初衷,首先认识作为中国人的人类自己,进而再认识作为全人类的人类自身,包括西方人类。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现代人都追求理想,而却终无理想。逞急迫躁,不可终日。人究竟往哪里走呢?纵使能登陆月球,又有什么用呢?青年人在此不可不端正其最初的心愿,正在其基本方向。恣肆乖戾,虚无邪僻,皆足颠倒其生命,决无关于理想。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先生关于人生问题的一部名著。针对技术时代的种种偏颇,探素人生的正途,旨在提高人的历史文化意识,点醒人的真实生命,开启人的真实理想,以自体的觉悟向外开出建立事业与追求智慧的理想,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本源,使理想成为真理想,从而执著,这正是生命学问的全体大用。
《人文经典书系:哲学的盛宴(中国篇精装)》是以国学大师胡适先生在北京大学的哲学讲义为基础进行整理的,该书在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再版十数次,曾受到蔡元培、梁启超、冯友兰等先生的高度评价。内容从史前时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以伏羲、周公、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大师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使读者被精妙的哲学思想所吸引的同时,了解到哲学家也是血肉之躯,并了解到他们的困扰与奋斗。读本书,是一次了解哲学大师、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
李瑞环同志的重要著作《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9月推出后,持续热销。一部理论著作能够受到社会各界各层次读者的普遍欢迎,可见其魅力之大。 《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读者》等近百家媒体纷纷报道、推介本书或选登本书的精彩内容,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大型网站开辟专栏介绍本书,许多单位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讨论会,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研讨文章或书评,许多读者给我们写来了读后感等信函。让我们感动的是,众多普通读者在网上写下了大量真诚的话语,表达了对李瑞环同志的崇敬和对本书的喜爱。有的读者说:“他的哲学不似学者派的艰深晦涩,完全是精糙的大手揉搓出来的学界可研、官者可参、百姓能悟的大道理,根本用不着找一些人条分缕析地弄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蕞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
这是2004年次召开的“中国哲学大会”向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奉献的理论成果。作者们围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技与人文”这三个重大的时代主题,从哲学各个分支学科的视角出发,作了严肃而深入的探讨。 哲学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文集将再一次证明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在各国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受到广泛注意,并绰起热烈讨论。《猜想与反驳》是作者的重要论著之一。全书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包含着许多值得探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