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 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 我的*部著作 ,历史学家彼得 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存在与虚无》(作者萨特)一书是根据Gallimard书店法文1981年版翻译的。萨特在法国是一位比较特别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受到德国哲学深刻的影响,比一般法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要艰涩得多。因此,《存在与虚无》在法国人看来也是一本相当难读的书。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单向度的人》是赫伯特 马尔库塞*负盛名的代表作,在英美出版后,又陆续译成多国文学发行,被称为西方大学生造反运动的教科书。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精)》对当代工业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系统阐释曾仕强教授研究《道德经》的精髓要义,围绕《道德经》的核心概念 道 展开,通过 解读 道法自然 顺道而为 等《道德经》十大经典命题,为读者梳理《道德经》的缘起、主旨和概念。并 从九大方面,例如科技、法治、个人修养等方面,告诉我们生活中该如何顺道而为。
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版,此次再版作者对此书作了全面修订。本书是研究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专著,对梅洛-庞蒂早中晚三期思想都有较全面的介绍。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 禅 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 禅 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 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 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zui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阿育吠陀瑜伽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系统的身心锻炼方式。它结合了阿育吠陀的医学思想和部分实践,又抓住了具有5000年文化的瑜伽之根,把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完善完*(*为美)地结合起来。在身体上,它更考虑到了个体的体质之差异,能量之差异,堪称这个时代的瑜伽2.0版。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巨著。他认为当时的哲学界一片混乱:独断论者内部分裂,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唯理论者与经验论者莫衷一是;怀疑论者粗暴地反对其他所有理论。曾经被认为是 一切科学的女王 的形而上学陷入了危机。这是人类理性生死存亡的时刻,康德希望重建形而上学,使理性为人类启蒙。他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了理性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康德哲学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 哥白尼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与康德的另两部著作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被称为三大批判。
邵雍是北宋理学建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易学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独创性。然而,与同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学因其异质性和复杂性,而鲜有深入的综括研究。《观物》一书旨在完成这个颇具难度的课题。全书视野开阔、考辨扎实、分析细密,对邵雍的生平、著作与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是邵雍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宋明理学等相关研究也具参考意义。 作者认为,邵雍哲学的精神在于 观物 之理。这一主题内在地开出了两方面的路向:其一,邵雍以高度形式化的数理原则,空前具体地描述了 物 的条理、结构与规律,突显了存在的确定性、物理的秩序性与世界的一贯性;其二,邵雍儒道兼综的思想底色,催生出了独特的 观 的心性哲学与人生态度。只有通过对邵雍 观物 之理的深入抉发,才能明确认识到:邵雍庞大高严的物理建
本书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的桎梏,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正确的知识。他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感官是否可靠、怎样寻求真理避免错误等问题。他从 我思故我在 的命题出发,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体的存在,重新确立心灵、上帝和物体的观念的可靠性。本书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直接引发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风潮,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从禅的起源开始,讲述了禅的发展与传承,描写了其从古流传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中的的衍变,穿插着有趣和耐心寻味的公案故事,充满哲思。 易中天老师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配合国画大师黄永厚的精彩画作,引据神话传说与真实史料,灵活运用古代文豪与禅师的对话,解释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识及俗语的出处,它们都与禅拥有着密切的关系。让我们了解禅是什么,理解禅文化和禅意,感悟禅的美妙。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天下观念的通论。包含两个互相关联的层次:一为 极 的观念史,在天地之学与儒学、象数与义理的交互中,探讨 太极 北极 无极 中 周行 形势 等观念的群体演变;二为天下观念的古今之变,尤其是世界枢纽(古称 天下之极 )观念自两汉至晚清的转型。 在两汉宇宙论与经学中,北极、昆仑与河洛定型为天下秩序中的三个 极 。唐宋以降,理学、易学与数术学重思 极 的义理与象数含义,并涵化近代西方宇宙论、地圆说与陆海观念,以在球形大地上重建天下秩序。天地观与天下观相表里,共同构造了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世界观基础。
《人有人的用处 控制论与社会》从技术谈起,逐渐将视角扩大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人类与动物不同的学习机制、语言的机制和历史、信息的组织方式、法律和传播过程的关系、传播和社会的关系、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语言中的曲解问题,等等。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人有人的用处 控制论与社会》是一本将熵和信息传递的概念贯穿始终的著作,并以此作为观察其他社会问题的线索,是一本跨学科研究的杰作 《人有人的用处 控制论与社会》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政治哲学与伦理学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关涉最密切的哲学学科。有人才有社会,有人才有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基本的即是 合作 与 共识 ,在《秩序的理由》中,哲学家赵汀阳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底层问题概括为 他人不同意 的社会事实,探询合作是怎样达成的?共识是如何取得的?幸福是如何可能的?作者批判了当代伦理学对现实价值的忽视和政治学对个人理性的过分依赖所引发的问题和困境,并主张回归这两门学科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寻求可能的改进方案。通过博弈论的推论方法,作者给出了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改良版金规则、人权预付等方案,并设计了一种智慧民主,以更好地与一个良好社会所需要的普遍合作关系相适应。最能兼容这三种可能方案的社会制度,是 天下 制度,这是作者针对政治与伦理困境给出的最终改良方案。 本书对当代政治哲学
本书是基于对瑜伽的现实观察与体验,尝试以科学视角进行重新审视,或者说,是为普通人进入瑜伽建立科学的认知,也是为瑜伽的传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本书解答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一,在瑜伽知识领域,科学家展开研究的时候,或者我们尝试以科学观念理解的时候,科学的认知方法也和其他领域是一样的。尽管瑜伽包括哲学信仰等因素,它可被科学检验的部分无疑属于科学。因为一直有瑜伽不科学、瑜伽是宗教等说法,是因为这里面容易有伪科学混迹其中,而且颇为流行,是故要剔除伪科学;其二,瑜伽练习方式,已经得到哪些科学研究的验证,这种验证已经很多,本书择其要者,简要分为体式、呼吸、总体效用三部分;其三,怎样将科学的瑜伽内容应用到现实中去,一方面确保安全、避免伤害,另一方面是如何使其服务于人,发挥尽可能多的效用。
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 奥勒留一生的哲学践行 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与命运, 斯多葛哲学如何帮助他安顿灵魂,启迪智慧 马可 奥勒留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也是斯多葛哲学家。在命运多舛的一生中,哲学给了他指引和智慧。他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也因为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性精神财富 《沉思录》。 在《像罗马皇帝一样思考》一书中,作者带领我们与古罗马皇帝马可 奥勒留一起踏上人生之旅,跟随他从哈德良宫廷的年轻贵族,逐步成长为罗马帝国大权在握的皇帝;见证他如何在一生中历经困顿、危难和极度的心灵挑战,依然保有一份内心的宁静明澈与高贵的人格。 作者展示了马可 奥勒留如何借由斯多葛哲学,建立起强大的精神韧性与情感弹性,应对外部世界复杂的挑战和巨大的逆境。同时,他也邀请我们
本书收唯识的论典如下:1. 将世亲《大乘五蕴论》与安慧《大乘广五蕴论》合编;2. 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略录名数解》;3. 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4. 世亲《唯识三十论》;5. 无著、世亲《六门教授习定论》;6. 陈那《观所缘缘论》;7.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8. 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解》;9. 附录范古农《法相学课本序》。
它只是《拉康传》的缩略和重复吗? 是什么让作者假借拉康的 父之名 而发出了 不顾一切 的呐喊? 我们精神生活的时代与拉康逝世的时代相去甚远吗? 1993年,法国屈指可数的精神分析历史学家伊丽莎白 卢迪内斯库将她的《法国精神分析史》的第三卷《拉康传》全部献给了雅克 拉康的思想、著作和生活。然而,这部著名传记甫一出版便引起了巨大争议 时值2011年9月拉康逝世30周年之际,卢迪内斯库深感有必要对《拉康传》进行一个总结:既是对这位充满悖论性的大师的遗产进行盘点,也是对各种争议和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说明。这便是她的 拉康三传 之三《拉康:不顾一切》。毫不意外,它的出版立刻产生了激烈的回响与震荡,更是触发了精神分析历史上的一场 无头公案 。 本书针对拉康波澜壮阔的一生描绘出一个历史性轮廓,把握住拉康职业生涯
本书以梅洛‐庞蒂晚期思想为发展线索,以福科对现象学的批评为收束点,透过梅洛‐庞蒂思想与胡塞尔、柏格森、列维纳斯、福科、德勒兹等哲学家的哲学论辩系谱,将议题部署于三个思考平面上: 身体现象学与身体感 现象学之后的视觉存有学 身体现象学与文化批判 。本书将现象学置入现代人文科学的历史系谱,让我们看到了现象学的极限与法国当代哲学的出发点。 部署 是晚期福科提出的概念,比 知识型 更普遍。福科晚期声称要打破他自己早期所引入的知识/权力分析轴来谈论 部署 ,更多的是在构想一种新的主体状态。而对 身体部署 的关切,是福科,以及本书的作者,仍寄望于激发出崭新的、创造性的主体可能性。 本书初版于2006年中国台湾心灵工坊出版公司,2007年获台湾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