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理想国》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 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 我的*部著作 ,历史学家彼得 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 Deutschlandfunk )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
《中国哲学简史》精装本。 《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后,许多读者建议出版精装本,这样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颇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存在与虚无》(作者萨特)一书是根据Gallimard书店法文1981年版翻译的。萨特在法国是一位比较特别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受到德国哲学深刻的影响,比一般法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要艰涩得多。因此,《存在与虚无》在法国人看来也是一本相当难读的书。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的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 哲学家 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高尚、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理想国》为西方知识界之书。见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因其学术地位和内容影响,成为国内诸多本科院校社会学、法学、伦理学专业的书目之一。 本书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奠定了西方社会形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正是在本书的基础上深论而写成。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为社会学研究、法学发展研究、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是学术名著中的不朽经典,也是人文科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作品之一。
《单向度的人》是赫伯特 马尔库塞*负盛名的代表作,在英美出版后,又陆续译成多国文学发行,被称为西方大学生造反运动的教科书。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精)》对当代工业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 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 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 齐奥朗风格 。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 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本书是艾思奇在20 世纪30 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许多种想法,却不知怎样表达。该如何形成自己清晰的观点?这种观点又是怎样决定人们的习惯从而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什么样的观点是有效的观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查尔斯 S.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在本书中有效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他系统阐述了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首先探讨了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清晰的观点;其次对人们在形成具体而清晰的观点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查尔斯 S.皮尔士认为,在面对具体情形时,人们不仅仅要找到所隐藏的前提条件或原则,更要有意识地把它们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利于进行分析和表达,进而积极、有效地影响或改变生活和工作。 阅读本书,可以培养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科学地进行深度思考、逻辑推理与准确表达。
《导读拉康》以 为什么是拉康? 开篇,对拉康复杂而艰涩的理论做了清晰的背景介绍。 在 关键思想 部分,作者介绍了拉康著作中*有影响的一些元素,并把这些元素放进它们从中产生的语境。这些章节涵盖了许多普遍存在于当代精神分析学的关键术语,然而作者的关注点却在于那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概念,诸如, 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 镜子阶段 无意识的主体 无意识像语言那样结构 阳具、幻想、享乐 性别差异 在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里,作者都会在结尾附上一个例子,以便说明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应用于文学研究、电影研究或社会研究的。 在 拉康之后 部分,作者讨论了拉康当前被应用于文本与电影分析以及政治学与社会学理论的不同方式。 在本书*后的 进阶阅读书目 中,作者不但给出了芬克导读与拉康自己作品的详细介绍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全书分12卷,是作者于鞍马劳顿间写下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录。书中,作者考察了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理性与欲望、自我与他人等种种关系,剖析了他本人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及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思考了诸如道德、宗教、人生伦理、自然哲学等问题。提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并且付诸行动等观点。全书每一页都充满智慧。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 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 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 《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 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 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其中主要批评了其前期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提出了相关的新的理解,认为语言、心灵、世界三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发生在语言之内,而非语言之外;并对哲学的本性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断言哲学研究就是语法研究。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德国古典唯心论代表作,既体现了谢林的进步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包括了预示着他转向的保守方面。在译述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过程,这对读者了解本书,或许有所帮助。 一个完全改充、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重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无谓忙碌的想象力直接根据那样一种已被改的观点,从经验财富里引申出这些问题来,遂使判断发生的迷误和紊乱。
本书是经典著作《研究是一门艺术》的新版本。在原来三位作者的基础上,由约瑟夫 毕祖普和威廉 T.菲茨杰拉德两位研究与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了补充修订,更新、增加了部分更能反映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研究实践现实的实用内容。 作者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本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 写作 修订 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 本书逻辑严谨、语言简练,能够帮助读者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 禅 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 禅 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 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 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zui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康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 蓄水池 。也就是说,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都来自康德。二百多年来,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部系统介绍 近世*大哲 康德哲学的著作,根据康德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相关系列讲座精心整理而成。本书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地解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伦理学的内涵,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提出了康德哲学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本书内容精妙、可读性强,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