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这一时期的演讲文章以及所写短文,共16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文明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本书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手段,在权利、工作、语言等方面展现自信真实的自我,还指出了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与语言、美貌、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健康的关系。它关注的是分析和修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同时构建与众不同的男人。
金岳霖是中国哲学知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知识论(全两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围绕 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 这一主旨,自觉地将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系统地论述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形成以及知识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标准等问题。弥补了中国知识论不发达的缺陷,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文本的写作模式。 金岳霖未像康德那样把知识论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反而把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看作知识论的基础,在 假设 知识关系是外在关系之后,以 正觉 说为基础,以罕见的逻辑思维和建构知识系统的能力,在传统缺乏逻辑学以及以之为基础或工具的中国文化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这一现代哲学的方法,创建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庞大的知识论体系。
传统中国哲学中儒、道、佛争论已久,西方哲学传来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又争论不断。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既要解决传统中国哲学经典的文本诠释问题,又要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中国哲学能否建立清晰的理论体系,以及能否自证为真?本书以哲学学科的视野展开思考,厘清了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提出以系统性、检证性、适用性、选择性四个进路阐释并讨论传统中国哲学的理论。传统中国哲学各家有各家的真理观系统和检证真理的方法,各家真理系统适用于不同的问题。面对各家,既要广泛学习来开阔视野,也要根据自身处境和关注,选择合适的真理系统来安身立命。
本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康有为在西学刺激下重新思考文明秩序,借助今文经学资源,创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他依据公羊家的三世说,结合《礼运》篇的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和耶教博爱平等自由的教义、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加上一些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以三世说为基础的社会进化学说,大全式地囊括了从个体、家庭、社会到国家、天下的进化轨辙,作为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变革的指引,而最终的理想社会便是大同世界。《大同书》是清末儒家今文经学政治思想的代表,是儒家今文经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维新派对资本主义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其所 致用 者成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的理论根据,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及对未来的理想。本书选用十部本《大同书》。
唐纳德·戴维森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戴维森的哲学论著涉及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其影响力跨越不同哲学传统。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戴维森(某些)观点的哲学家都一致认为,戴维森思想是激发他们深入进行哲学思考的原动力之一。本卷《真理意义与方法》是在《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一书基础上增选9篇文章、重新组织结构并充实有关内容而成。
本书认为,“形而上学”是近现代哲学发展转型的“关键词”,“形而上学合法性”是中国哲学近现代重塑的核心主题。也正是聚焦此主题,“拒斥”与“重建”两阵营持续互动,催生了贯穿近现代哲学史的“形而上学思潮”。本书全景展现了近现代学人围绕“形而上学概念内涵”“形而上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知识”“形而上学命题”“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关系”“形而上学的作用与意义”“中国形而上学的核心精神”等问题的讨论,整体勾勒了此思潮的问题意识、整体面向、发展轨迹、具体框架、基本内容、核心精神、目的取向等内容,揭示了其对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观念引导与理论型构作用。
《春蚕吐丝 殷海光*后的话语》,为陈鼓应编集的体现殷海光晚年生命境遇和学术思想转变的一本重要著作。汇辑的内容包括殷海光晚年思想记录(《病中沉思》、《病中语录》),殷海光遗嘱,遗稿(《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生平记录(陈平景《殷海光先生传记》、陈鼓应《殷海光先生晚年纪事年表(1966 1969)》),聂华苓、徐复观、王晓波等友人学生的纪念文章,以及殷海光晚年与陈鼓应的若干封通信(影印件)等。这些篇章不仅让人对殷海光的人格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反映了他文化观的转变。
中国哲学以学派区分则有儒、道、墨、法、佛教各家,一些特殊著作如《易经》《人物志》《菜根谭》则可以归纳入以上各家的价值系统中,这些学派及其理论无一不是对准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发展目标而建立起哲学的理论的。因此,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既可谓之皆是生命哲学,亦可说都是人生哲学、价值哲学与实践哲学。中国哲学都是处理人生问题的哲学,直接对准生命现象及人生课题而做,并且,它不单是客观的研究之作,而是主动的实践之作,因此,中国哲学就是围绕人类的生命课题而展开的实践哲学。本书即是针对中国生命哲学的研究与理解,企图在理解上阐明中国生命哲学的特质,以及在研究上寻求准确的方法进路,藉由真理观的问题意识,探究中国生命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理论系统、检证方法、适用范围与人生选择等课题。此一研究进路,将有贡献于提出
本书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陈独秀、*、蒋介石、梁启超等),回顾了先生一生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先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本书追溯了“乐”之理论在古代中国1500多年中(主要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不断演进,通过梳理早期中国思想家对于道德本原的探讨和人生意义的寻求,追溯过去的智者(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庄子、扬雄、陶渊明等)对于人生的问答,阐明何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本书是作者积二十年之功所作,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国早期思想家与“乐”相关的理念,对其内涵、意义和情境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将其与西方古典及近代理论相区分,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