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欧洲思想系列"之一,其主要思想在于:对现代文明社会的进程中的种种缺陷,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整个思想界反思现代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迪。
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是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彰显了工程的多重背景,即技术背景、商业背景、职业背景、社会政治背景,等等,多重背景之间的相经关系也凸显出来。旨在提高工程专业服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的工程伦理研究与实践,在工程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形成的规模,并得出很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问题不断出现,学者们开始关注工程伦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美国工程伦理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研究方法与实践策略以及它对未来工程伦理研究走向和跨文化工程伦理问题解决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国工程伦理体系建构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努斯鲍姆看来,在德性和“好生活”之间存在一条裂缝,运气可以通过这条裂缝作用于“好生活”。努斯鲍姆通过古希腊悲剧,富有新意地揭示了脆弱性与“好生活”的关系,把人的有限性的伦理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阐发。同时,“人是政治动物”,个人的幸福要在城邦中得到实现,努斯鲍姆“好生活”思想也必然要探讨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好生活”问题。其试图运用一种与契约论完全不同的“能力理论”进路,对罗尔斯的社会正义思想进行补充和完善。努斯鲍姆“好生活”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思想具有内在理论关联,伦理学作为努斯鲍姆“好生活”的起点为政治哲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努斯鲍姆从个人“好生活”的追问转向政治共同体“好生活”的追寻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必然性。
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是两种最古老且经典的伦理形态,西方伦理学界的有关研究源远流长,著述汗牛充栋,前沿成果更是斐然。然而,伦理学界有分量的深度研究却几近阙如,主要应归因于对这个领域缺乏充分的了解。徐向东教授实为伦理学界罕见之新锐才俊,在国际伦理学论坛亦时有崭露。他编选的《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不仅收集了批评传统的规范伦理(功利主义与康德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文献,而且也恰当地考虑了其他理论家对批评的回应。
《人文科学译丛: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是华裔文化研究领域学者周蕾的论文选集,所选篇目既有对跨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探讨,也有对中国和西方电影的文本分析,还有关于香港的身份研究。虽然是论文集,但《人文科学译丛: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仍有其贯穿的主线——跨文化交流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可以说,这个主线既是全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作者进行文本阅读和文化阐释的基本角度,尤其是作者的文本阅读技术和问题视域对于推进我们的文化研究将可以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