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很大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它确立的 幸福论 伦理框架,以及关于幸福、德性、快乐、友爱等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两千年道德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每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大的意义。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是当代希腊古代哲学家帕夫洛斯 康托斯教授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全面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主要面向普通读者与初学者,写作风格平实生动,又能直击人心;同时又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强调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一些较少得到研究的主题
简单来说, 机器问题 是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够被纳入道德共同体吗? 《机器问题:从批判视角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学》详细考察了各种解答机器问题的可能方案,但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机器到底 能 还是 不能 被纳入道德共同体。这种选择是出于对康德意义上 批判哲学 的赞同,更是基于机器问题自身的内在要求,即道德共同体恰恰是通过对机器的排斥才得以建立。 或许可以说,《机器问题》是一部以机器为视角的伦理学著作。正是由于机器自始至终都是伦理学的他者,机器因而也就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一个 不合时宜的视角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能够对伦理学本身的根基和限度进行持续的发问和反思。
《欲望的治疗:希腊化时期的伦理理论与实践》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
赫胥黎(1825-1895)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赫胥黎深为折服。次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在牛津大学开会时,他为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出色的辩护。此后他写了许多科普文章,扩大了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与伦理学》分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导言阐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以生物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的材料说明物质世界是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生物是不断变化的,物竞天择是支配世界的法则。正文部分把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人类社会,论述伦理道德的演化,社会中的人和动物一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1894年严复将《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为《天演论》。但严复并不是直接翻译,而是对原书作了很大的改动,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想。《天演论》的出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本书从追溯 人类中心主义 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 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 。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 致善论 、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本书源自 看理想 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尼采和维拉莫维兹都曾说过,唯有交付我们的鲜血和灵魂,才能让古人向我们发声。威廉斯以其特有的敏锐和深邃重回荷马史诗与希腊悲剧和其他希腊作品,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示其中有关人类行动和经验的洞见,澄清基于进步主义历史观的种种误解:希腊人的思想并不原始,神灵、魔力、命运、机遇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在场并没有妨碍他们理性地洞察人的自由与责任。威廉斯对希腊人伦理传统的阐释饱含热情,然而,他并没有尊经复古的企图,他对古代世界观的重构始终渗透着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重建,理解古人实际上就是在理解我们自己。
本书是和辻哲郎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视作其皇皇巨著《伦理学》的绪论和方法论预备。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厘清了 伦理 人间 间柄 世间 存在 等关键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 伦理 是人间共同态的存在与根底、伦理学是 人间之学 的观点;接着,和辻回溯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的西方伦理学史体现出的人间观,尤其展现出他对于人的 共同态 (相对于近代西方个人主义之 个人态 )的侧重;最后,通过与西方现象学、诠释学的对话,和辻试图以诠释学方法为伦理学体系的塑造开辟道路。本书被认为是日本伦理学的革新之作,其对伦理学基本概念的诠释、对西方伦理学史及现象学、诠释学方法的审视,都富有学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何谓好生活(good life)?享乐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得其所欲之物的生活;功利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成功地谋取自己利益的生活;康德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律令行事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好生活是一种本真的生活……哪一种伦理学理论对好生活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呢?本书作者围绕“好生活”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及其关于好生活的主张,试图借此来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应当追求的好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和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观?鉴于人性和人类境况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生活?本书讨论的虽是专业的伦理学理论,但丝毫不晦涩。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适合初学者的写作风格,将伦理学家的思考与人类生活的日常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个通俗例证,深入浅出地诠释每一种理论和观点,为读者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逐渐走出科幻作品或实验室,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从娱乐到社交、医疗乃至战争,机器人的参与已经为人类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革。 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为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又造成了什么问题?未来我们又可能面对怎样的挑战?本书从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展示了医用机器人、助力机器人、社会化机器人、战争机器人等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和前沿突破。同时对中日韩特别是日本的机器人学传统作了深入梳理,力求对机器人伦理学作全方面、多角度的讨论,颇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既可以作为工程学和机器人技术课程的理想教育资源,也可用作该领域的入门参考。
《简明元伦理学》第2版从一个概要的元伦理学历史总览与 概念工具箱 开始,介绍并评估了以下关键主题:第一,伦理实在:包括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道德事实,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区别等问题;第二,伦理语言:语言表征实在吗?道德陈述表达什么心理状态?第三,伦理心理学:休谟式动机理论,以及道德判断与动机之间的联系;第四,伦理知识:直觉主义与融贯主义的道德知识论,以及元伦理学中的客观性理论与相对主义;第五,元伦理学中的新方向,包括非传统理论,以及对元知识论与元规范性理论的拓展。每章都有章节总结、理解难题和术语表等其他特征,使本书成为元伦理学的知名教材之一。
伦理遍布于人类社会和几乎所有人的生活。伦理学作为一种美丽的人类现象出现 永远未完成,一代又一代地集体精炼和扭曲。基切尔指出,我们的人类价值观不能被理解为一个最终的系统,而是一个项目 伦理项目 我们的物种在其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参与其中,这是我们自身的核心,也是占据我们五万年生活,使得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事业。 本书荣获美国出版商协会哲学类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 奖) 基切尔详细阐述了人类道德演变的全面愿景 对于认真研究伦理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书。 H.C.拜尔利,《选择》杂志 很少有哲学家能像基切尔那样轻松而优雅地连接自然科学和道德哲学,绕过自然主义的谬误和规范伦理学的 规范 。他对人类如何以及为什么进化成一个道德物种的描述,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尊重。 弗兰斯 德 瓦尔,《同理心
从生死学的视角来看,临界死亡的经历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在这种改变中,伦理学上称为善的东西常常露出其动人的身影,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 向死而善 ,那么,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在伦理学上进行深入考察。 《向死而善: 死亡之思 的伦理学考察》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探讨了 向死而善 在 死亡之思 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人类在精神层面更从容地认识死亡、应对死亡。
《哲学伦理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元伦理学部分以教科书的方式撰写,每一章讨论一种元伦理学立场,包括自然主义实在论、神学唯意志论、理想观察者理论、非认知主义、错误论、相对主义和直觉主义等。规范伦理学部分以著名哲学家为纲,其中康德代表道义论,密尔代表后果论,霍布斯代表契约论,亚里士多德代表美德理论,尼采代表道德怀疑论,但达沃尔并不是从事一种哲学史的研究,而是关注这些思想家的当代相关性,表明他们的观点在当代争论中仍有真正的竞争力。译稿对于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本书介绍 太傻 和一种叫 太傻 的思想锻炼方法。因为创造这种思想锻炼方法的是太傻留学咨询公司,所以使用这种思想方法的人总是被称为 太傻 ,这本书也叫《太傻天书》。 这本书将教导你如何超越时间,如何对世界上的事情和你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进而行动。所以,这本书无关社会、世界、哲学、灵性、励志或者宗教,这本书只关于你。 太傻 真正的意思,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你也将在 太傻 的指引下,找到你真正的自己和你真正的世界。
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解构 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电影导演 不断改编和重塑小红帽的形象,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披肩下的所有秘密 17世纪,一个穿红色连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一只野狼 在之后的各个不同时代,小红帽幻化出不同的角色:她是被保护、被训诫的纯洁女孩;却又曾勾引诱惑过野狼;或摇身一变在好莱坞夜总会大跳艳舞;搽蜜丝佛陀口红,喷香奈儿五号香水,开红色敞篷车,到处卖弄风情;甚至掏出武器将危害她的坏人干掉。她的演技毫不含糊,她永远是世人心目中的百变女主角 小红帽。
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掌握有效提问的思维逻辑,就不会被AI取代! 北大文科一级教授全新力作:本书为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张静作品,系作者深耕研究性提问领域多年的智慧结晶,极具启发性 数十年学术研究与
查理·芒格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前人发现的有用的知识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需要拥有多个思维模型。如何像爱因斯坦、巴菲特、芒格和马斯克一样智慧思考,明智决策?你就需要学习经典的思维模型。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9个经典思维模型,助你在生活、职场和投资中聪明决策。
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更是刻不容缓。在本书中,她深入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与此同时,也沉思胎儿与母亲、异性恋爱侣、女人之中、女人与其身体间爱的经验。 通过破除内/外、形式/质料、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传统二元关系,伊利格瑞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她认为,天使们作为中介本应流动起来,不停地穿梭于尘世与神性之间,以此宣告男人女人婚恋的完满。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之重要性,以 二 去爱,经由爱欲活动,方可达到身体与灵魂的丰饶和美。
逻辑思维的根基其实是一套语言系统——逻辑语。逻辑语以及背后的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形式的学问,也是帮助我们理性思考的工具。当你掌握了逻辑语,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翻译成逻辑语,并依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时,你
在本书中,何艳玲教授基于其近30年的教学生涯、研究实践和个人成长历程,创造性地提出了“源思维”这一深度思考模型。该模型通过三个关键步骤——还原事实、辨析因果、锚定切口,构建了一个从思考到行动的完整循环。 本书逻辑严谨、内涵隽永,且具有很强实操性。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将“源思维”模型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职场挑战和家庭关系等多个场景,从而洞察问题本质,提升认知水平,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最终,你将形成独立思考、独到见解乃至个人思想,并据此做出更明智的生活决策和人生选择。
我们该对自己的亲友更好吗? 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对错吗? 我们该捐多少做慈善? 堕胎是一种谋杀吗? 性是一个道德议题吗?不应该刑讯逼供吗?安乐死该合法化吗?道德金律存在吗? 20 个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是与非也无法做到像字面上那样泾渭分明。伦理思辨呼唤一种更为成熟的全面看 待 问 题 的 方 法。 朱 利 安 巴 吉 尼 用此书告诉我们,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身边的道德两难,对它们展开分析之后,等待我们的是更加明朗清澈的生活。
在一个没有神的时代,一个没有救世主的时代,一个怀疑一切也盲信一切的时代,一个有罪恶却没有罪恶感的时代,或许只有圣徒的崇高与德行才能感召我们,荠且容不得提出任何反对的理由, 能被称之为“圣徒”的人,不仅是痛苦的见证人,还是信仰的执行者。他们倾慕于那种壮烈的、受难的、崇高的生活。为自己所向往的崇高理想而活着,而呐喊,而奋斗。而痛苦。因此,他们即使充当了一个被俗世遗弃的人,仍能保持着自己守恒的精神能量,并且始终在世问提炼自己的幸福。他们比常人更清楚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坚韧,他们之所以选择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就是不愿把坚实的生命轻易地交给轻浮而廉价的稻草。生活在悼论、痛苦与负罪之中的现代人,难道不应该在自身有限的境遇里承担些什么吗?“人生犹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注入任何液体。如果
肥胖仅是个人私事吗?鱼儿有没有痛感?社会应该对抑郁症承担怎样的责任?什么情况下医生可以 杀死 病人?如何坚持新年计划?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伦理学读物,是每个人都能读懂、都能获益的伦理学口袋书。本书由72篇短文组成,涵盖了当下人类社会中伦理道德问题的方方面面,从动物保护、公共健康、性别平等到幸福生活。书中讨论的话题紧贴社会热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用直白的语言、简单的逻辑,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伦理问题简单化,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伦理争议,为充满困境的人生和世界找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