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共5部分内容。
你有没有遇到过看似简单,想破脑袋却解不开的难题?你的直觉真的可靠吗,还是一直在骗你?你愿意训练大脑,让自己成为那个思考最快、最清晰的人吗?……《让思考上瘾》专注于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书中精选了66道重量的经典逻辑思维挑战题,它们来源于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微软)的面试考题、很好学府(哈佛、耶鲁、MIT)的逻辑测试,甚至还有那些让全球网友争相讨论的思维难题。本书分为六大章节,每一部分都针对不同类型的思维训练:一、逻辑推理——如何找出隐藏的真相?二、批判性思维——如何避免思维陷阱?三、逆向思维——如何用不同角度解决难题?四、全局思考——如何跳出细节,看清大局?五、多维度思考——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六、终极挑战——当你掌握这些思维方式后,你能挑战最难的谜题吗?
一直到19世纪末,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是同一概念。1903年,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出版,宣告了另一种伦理学即元伦理学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以及道德心理学研究的复兴,伦理学研究呈现出了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与元伦理学鼎足发展的局面。而由摩尔所倡导的元伦理学研究的哲学意义,仍然是当代伦理学大家关注的重心。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摩尔的《伦理学原理》才被列选为20世纪前半叶一部伦理学经典名著。(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分析哲学兴起以后,传统的伦理学研究受到了重挫,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重新复兴。) 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摩尔提出的 自然主义谬误 的命题,进一步澄清了伦理学的学科内容。摩尔认为,怎样给 善 下定义是全部伦理学中根本的
伯纳德 威廉斯是过去五十年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道德:伦理学导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威廉斯直面道德哲学写作的危险:空洞无聊与误导人;而以自己锐利的思想风格破除了这些危险。他通过讨论伦理学,引入道德的诸多局限和问题;解释、分析并区分了无道德、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等主要道德立场,之后联系责任、选择、角色、标准及人性探究 善好 ,最后考察并批判了用道德达成幸福的最头脑简单的方式 功利主义。 一个人研究道德哲学最开始的责任是要直面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所把握的道德现象,并且在更为理论化的层面,满足哲学其他分支的要求 没有理由认为道德哲学或者 价值理论 竟会生产出某种有趣的自成一体的理论。
本书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本书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本书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
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索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商品,也不是个人成就,而是满有恩慈的生命所结的果子。
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已为学人熟知,然则其中的论理学说却在《论正义》中才得以连贯阐述。《论正义》是《伦理学原理》的第四部分,是其社会进化论在社会伦理领域的运用。《论正义》与社会静力学》的结论尽管基本一致 道德法则表达的是完美社会中的完美之人,国家的职责在于防止侵害个人自然权利的不义行为,但是,《论正》却也体现了其学术观点的转变:首先,放弃了对社会伦理问题的超自然解释,而完全采取进化论的解释;其次,明确了道德伦理的生物学起源。由此,倘若要全面理解斯宾塞的柱会进化论,本书应为必需。本书亦能为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助益。
本书为《蔡元培全集》的第一卷,收入蔡元培专著三种。其中,《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用现代学术方法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著,对我国的伦理学学科建设、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蔡元培的学术代表作。《学堂教科论》作于1901年,是对各级学校进行研究所著的教育学研究专著。《中学修身教科书》是为中国新式学校撰写的课本,内容深刻而丰富,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既有伦理哲学思想上的观照,又有修身的方法和路径,此次选取的底本为蔡氏家藏本,包含蔡元培所作的若干批注。
《伦理体系》是黑格尔早期*早的一部成体系的手稿,它极有可能是1802年至1803年间为在耶拿大学开设“自然权利”课程而撰写的一部讲义。这部手稿早在罗森克朗茨的《黑格尔生平》等著作中就有著录,在黑格尔早期著作与思想日益得到重视的20世纪初开始广为人知并得到重视,后来经格奥尔格·拉松整理刊布、流传。关于这部手稿的意义,它的英译者之一H.S.Harris说;“在《伦理体系》中,他成熟时期政治理论的一般概要已经得到了清晰的描述。但是,在这篇早期论文中描绘的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的观念,是黑格尔有意识地建立起来以反对普鲁士和费希特的‘国家机器’的;虽然神圣的罗马帝国确然是一具僵尸了,但是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普鲁士还活着。”弗朗茨·罗森茨威格在《黑格尔与国家》中说:“黑格尔把一部手稿命名为《伦理体系》,他为了准备1802至1803年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 本书的出版为当代英美伦理学乃至当代哲学的发展一件大事。英国学界在2015年6月特意为本书出版三十周年开了学术研讨会。本书的意义,在于对
知情同意原则已被视为医学与生命伦理的基石,但其制度发展却日趋烦琐和形式化,甚至异化成为医疗和研究机构规避法律责任的手段。本书作为当代学界反思知情同意制度之形式化和异化的代表性著作,摆脱了局限于知情同意讨论知情同意的狭隘性,摆脱了所谓知情同意保障 个人自主性 的思维定势,摆脱了聚焦于知情和同意而无视实际的知情和同意能力的 制度性虚伪 ,而将知情同意置于哲学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思考框架、置于围绕知情和同意而开展的沟通交互活动中进行考察,由此形成了迄今对于知情同意最深刻和拥有影响力的论述。本书出版以来,被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以及医学、生命科学、法律、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的从业者视为推荐阅读书。
本书主要针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感知理论,尤其是笛卡尔和休谟的观点,进行批评和反思。里德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非通过中介的 观念 ,而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他立足于对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感官的详细分析,凸显了常识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的常识原理,它们是任何知识和推理的根基,否认这些常识信念,将陷入怀疑主义的泥淖。本书为常识哲学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来的实用主义和心理学研究,成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本书立足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复兴乃至整个现代道德哲学的思想语境,梳理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性流派、人物、路径,重点阐释近些年来德性伦理学的前沿议题,揭示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的理论成果,对德性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推进意义。本书属于伦理学、德育的前沿动态性作品,对21世纪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前沿动态进行追踪研究,呈示近20多年的德性伦理学的演化脉络,及其在西方德性伦理学发展乃至现代道德哲学谱系中的理论位阶。与此同时,本书也可视为伦理学、德育学科的基础理论性著作,集中展现21世纪以来的西方德性伦理学取得的理论进展,及其对德性伦理学基础问题的推进意义,从而深化了德性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作为杜威与塔夫斯合著的《伦理学》的最终修订版,本书集中体现了他们以实验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在他们看来,在人类处理道德问题时,反思性思考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促成这样一种深入思考、正视个人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全部意义及其后果的习惯,并把思考的工具和方面教给学生。所谓工具,指的是道德在其中表现自己的过程以及道德意识藉之而得到解释的某些重要的观念。所谓方法,指的是对新的价值观以及那些已经被经验检验过的价值观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努力地分析和探究,直到背后的原则或假设被找到和被审查。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道德观念论、道德生活论和行动的世界,分别从道德的观念、道德的自我和道德的社会这三个方面展示了实验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用主义伦理思考的基本内容。
我们为什么应该规避道德过错?斯蒂芬?达尔沃认为,迄今为止的哲学之所以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是由于没能认识到道德义务本质上的人际特征。本书把责任、义务、尊重等概念引入具体的人际情景中,认为道德责任的观念中包含有不可还原的第二人称特点,正是它预设了我们提出主张,以及向彼此提出要求的 。许多其他的核心观念也是如此,包括权利、人的尊严、对人的尊重,以及人这一观念本身。达尔沃对这一人际特点的发现使得道德理论不得不在根本上重新定位,并把道德 的解释从理论的王国带到了第二人称态度、情感和行动的实践世界。
两书为张岱年先生关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研究专著。《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成书于1956年,是建国后*部系统阐述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著作,做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论断。《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成书于1989年,更为详细的阐述了张先生关于古代伦理思想的研究思考,涉及对古代人性学说、仁爱学说、义利理欲、天人关系等重要问题的探讨。
本书旨在从伦理思想史和经济学史的视域,以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为背景,结合与同时代英国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探讨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义利观、“习行”修养方式、“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容,揭示其在中国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学术兴衰的缘由和在现代的理论价值 颜李学派的伦理思想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本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论基础、社会价值取向、实践方式、终极目标、历史命运及价值启示。
人们通常认为伊壁鸠鲁主义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哲学,并不关心共同生活。而在《伊壁鸠鲁主义实践伦理学导论》中,埃勒教授用*的材料和独到的研究,围绕伊壁鸠鲁的 生活技艺 和 哲学治疗 这两个核心理念,系统讨论了伊壁鸠鲁主义如何看待共同生活,消除了人们对这个学派的通常误解。 具体来讲,埃勒教授讨论了伊壁鸠鲁主义的*理想 智慧者 、学园的组织安排、 真正的政治学 、神学思想和实践、伊壁鸠鲁主义者如何看待传统教育、如何适应罗马的新语境等问题。除了处理有关伊壁鸠鲁主义的文本问题,埃勒教授也想表明,伊壁鸠鲁主义者就这些问题提供的答案和思考,不仅在历史上备受关注,对于解决现今的问题也依然极具启发性。 《伊壁鸠鲁主义实践伦理学导论》是中文世界*部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思想的系统导论,并且完美结合了导论和专题研究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