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无香》为 美学散步丛书 之一,集中探讨了以自然本真淳朴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对现代社会技术时代以工巧为上的审美风尚也有一定批评。作者认为,从人工秩序中逃遁,是一篇中国美学的大文章。《真水无香》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全书分前后两编,前编侧重从中国美学的相关命题中,谈规避秩序的问题;后编则选择一些典型和艺术形式和审美生活,分析天趣与人工之间复杂而饶有兴味的关系,是上篇问题讨论的延伸。文笔优美,在行云流水的叙述当中传达了美学的思辨,合乎丛书之旨。
《美的历史》是全才大师艾柯历时45年的经典巨献,已被译成28种语言,风靡全球。《美的历史》不从任何先入为主的美学出发,而是综观数千年来西方社会视为美的事物,做多层次布局,呈现美的脉络,引领审美之旅。全书以主叙述带出源源不绝的绘画、雕刻作品,并长篇征引各时代的作家与哲学家,书前附上多页依时代顺序安排的图片对照表,使自古以来的对于 美 的观点之演变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独到见解,将美于时代洪流中抽丝剥茧,对美的发展历程做广博精辟的说明,广及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呈现方式具独特的质感、美感,随处展现着美学大师的真知灼见,俨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宝典。 这部极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刻等丰富的例证,另也将每个时代的作家、哲学家所摘选以及比较
本书是宗白华先生自选的文集,也是他心目中的代表作。本书包含两部分。部分精选了宗白华的美学、哲学论文(该部分标题亦为《艺境》),包含了为人熟知的论文集《美学散步》中的所有文章;第二部分则是他的诗集《流云》(初版于1923年,1947年以《流云小诗》之名再版)。对于这两部分,宗白华说 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一为理论的探究,一为实践之体验 ,表明他十分看重这些 小诗 ,视其为自己美学思想的 实践之体验 。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吗?丑的范畴有哪些?继全球惊艳的《美的历史》之后,博学大师艾柯再推《丑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 丑 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他亲自保证: 《丑》比《美》更精彩。
《美学意识形态》是德曼生命中最后几年之沉思的结晶,也是德曼的哲学、政治和美学思想最集中的表达,其中许多文章之前从未以任何形式出版过,包括关于康德的唯物论、康德与席勒的关系以及论反讽概念的文章。 这部著作或许是继阿尔都塞之后,对 意识形态 问题进行的最具挑战性、最严肃、最重要的重新思考。在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中,德曼运用 批判 语言分析 的方法和 修辞阅读 的策略,通过对欧陆哲学重要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美学被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并对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给出了新的解释,由此扩充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 《美学意识形态》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对认识论、修辞与美学之间关系的严谨探究,提出了激进的物质性概念。德曼在解读康德和黑格尔时,将哲学的严谨、解释的张力、思辨的魄力、反讽的幽默融为一体,最终抵达了哲
《中国审美理论(第五版)》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书中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以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贯通自然与社会,特别强调了物态人情化、人情物态化的思维方式。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风格及审美化育等方面,其中以审美活动为基础,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突出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将意象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在自然对象问题上,本书借鉴、阐发了比德、畅神等方面的思想;在人生问题上,本书强
《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整体思想的集成之作,无论从框架结构,还是从思想分布,基本反映出他身体美学思想的要点和*取向。从身体美学思想的由来、整体思想结构,到身体承担的人文学科使命、跨学科性质、日常生活的指向,既有对传统哲学的延承,更有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既有对理论清晰而缜密的辨析、阐述,更有打通理论进入生活孔道的现实关切。 在对身体美学较为理论化、哲学化的分析之外,《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还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利用身体美学对艺术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书中对建筑、摄影、表演艺术、戏剧与舞蹈、日常生活中自我塑型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风景的意义》中,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约翰 萨利斯(John Sallis)延续了其以往著作中关于自然的元素性和大地性的思考,围绕着风景的密度和悲剧性,以及风景与自然的共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风景的意义的独特理解。 萨利斯教授有着深厚的西方古典哲学背景,他从现象学和现当代美学视角出发,游走于哲学与艺术的边界,开启了有关想象力和自然元素的哲学思考,在当代美国哲学界自成一家。《风景的意义(未来艺术丛书)》不仅涉及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师,如莫奈、塞尚、弗里德里希和克利等,还讨论了中国山水画,尤其是郭熙的画论,显示出他思想的开放和视野的宏阔。
作为 新现象学 的代表人物之一,格诺特 柏梅把美学看作感知学,即一种作为普通感知理论的研究,重申美学初的问题即感性认识问题,由此提出了 气氛美学 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框架,将美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中。 本书是柏梅教授在美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涵盖了对气氛、感知、身体、 我 和事物等核心概念的解释,对当代美学的发展以及艺术研究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一种以普通感知理论为基础的新美学, 感知学 理论的建构扩大和深化了艺术现象的研究范围,更加契合对于当代艺术的研究。它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原点应该得到*先的认识。
生活美学,是一门学科( 生活的美学 ),更是一种生活理念( 美的生活 )和生活姿态( 审美地生活 )。本书确立了生活美学作为 作为哲学的美学新构 的学科定位和作为 回归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 的核心规定;爬梳中国社会所固有的生活美学传统,为中西方生活美学建构指明了 新构 与 返本开新 两种不同路径;剖析以公共艺术、日常设计等为代表的当代生活美学实践,重构以 全球化 微时代 电子复制 景观社会 等为表征的新历史语境下美学与生活的关系;以 实现美好生活 为指归,反观生活美育与审美人权等问题,集中展示生活美学作为新世纪美学新潮与主潮的范式与尺度双重价值。
本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西方主要美学思想发展轨迹进行了解读,同时提出了美学之中关于审美判断的量化理论和数学模型,为统一不同美学思想表现出的丰富多彩感性世界搭建起了共同的理性平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量化模型*终回答了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本质,什么是美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本书对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思想评论和美学史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美学爱好者,对任何与艺术、文学、设计、工美等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及学生也能够起到开阔思路和辅助工具的作用。
从现代知识构建角度观之, 中国美学 既非古已有之,也非纯属舶来,而是 美学 与 中国 长期磨合下的产物。自清末民初传入以来, 美学 与 中国 的磨合不仅重新激活了美学内部本就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话语张力,也经由这一思想重组深度参与中国现代知识界的传统重构。在抗日战争这场民族国家的危机时刻, 美学 与 中国 的磨合也达至高潮。在此方面,朱光潜、宗白华、李长之三人极具代表性。无论是朱光潜美学视野下的儒学转向,宗白华通过中西比较对中国艺术意境论的营造,还是李长之以文艺批评方式进行的迎中国的文艺复兴构想,都堪称战时美学文化想象的经典案例。因此,探讨三人运用美学视野对传统的再造努力,不仅有助于理解 中国美学 知识范式的现代构建,也能深度推进对中国现代美学演进机制的认识。 《再造传统:战时美学的文化想象(1
本书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常论常新的问题作为中心内容,对西方从古至今最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的这一思想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地疏理、论述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综合出新,重构审美精神。启蒙时代以来,随着文化领域的理性分化,本来密切相联的科学、道德、艺术发展为相互绝缘、不相往来的独立领域,各自探讨自己的问题。科学属于 认知理性 ,探讨 真实性问题 (真),道德属于 伦理理性 ,探讨 正当性问题 (善),艺术属于 审美理性 ,探讨 趣味性问题 (美)。真善美分家并愈演愈烈,使整个生活系统陷入分裂状态。在整个生活系统的理性分化过程中,科学技术与 合理性 相互结合而固化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它将手段与目的相互倒置、事实与价值严格分裂,并造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 异化 、 物化 或 单向
《谈美》 本书是朱光潜的美学代表作,生活美学家刘悦笛主编,内容优选,除收录《谈美》全编17篇外,另附加《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美学书里的 谈美 精要9篇,以及 近代实验美学 的内容,是一部更广泛意义的 谈美 。根据内容增添24P中外名画,大大增强图书的观赏性。 本书从 谈美 为 免俗 人心净化 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 人生的艺术化 ,它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净化人心、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宗白华美学十二讲》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系统梳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文章20篇,从中国艺术到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文艺等方面分别阐述,展
本书基本上收录了美学家与美术史家邓以蛰现存的所有著述,内容涉及他在诗歌、雕塑、戏剧以及书法和绘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基于现代学问去研究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把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中国书画理论作一种哲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中国书画的具有相当完整的系统性的美学理论。
《古代美学》探讨西方美学史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是塔塔尔凯维奇作者三卷本《美学史》的第一卷。作者将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视为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转折点,据此将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分为三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部分又进一步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古代美学理论,其中既包含美的理论,又包含艺术理论;既包含研究审美对象的理论,又包含研究审美经验的理论;既有描写的又有规定的,既有分析的又有解释的。依时间顺序,以人物或学派为栏目,以概念发展历程为纲,本书将自希腊早期直到普罗提诺的古代美学理论条分缕析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美学史》自1970年出版英译本以来,备受瞩目,被奉为 不朽的美学史 。
为什么《人间词话》久经不衰?它的现代性奥秘又在哪里?本书中,作者陈建华教授使用实证与历史脉络化方法,在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整体构架中解读《人间词话》,指出它由于西方哲学与本土诗学的融合、碰撞而趣味横生,歧义纷纭,其中的 境界 说核心则是一种新的科学世界观,含有欧洲启蒙思想的个人主义与理性精神。 本书由三篇文章组成,读者可循序渐进体味王国维由叔本华转向康德的经历,进一步了解王国维与康德哲学、时代及清末文论的生产场域的关系,从整体上来观照,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断面而发现幽微之处。
本书为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耶鲁学派”旗手保罗·德曼的 一本著作,于1996年由其学生安杰伊·沃明斯基整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是该流派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收录了《隐喻认识论》、《康德的唯物论》、《康德的现象性与物质性》等德曼后期重要文本,涉及德曼对西方哲学、美学、修辞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的思考。主要分为两部分, 部分从隐喻、转喻等修辞学术语出发,讨论了语言的含混性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语言哲学问题;另一部分主要涉及德国美学,主要讨论了康德、黑格尔、席勒、施勒格尔等 哲学家、美学家关于崇高问题、美学与批判哲学关系问题等的思考。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哲学基础,适应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着力发掘和弘扬中国自古以来美学和美育思想传统,打通中西与古今,融合美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知识,用美育本体论、审美发展论(美育心理学)和美育方法论三个板块建构中国自己的美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当代转化的一项成果。本书对美育的性质和特点、美育与德智体劳的关系、美育的形态、人的审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培养、美育的途径和方法、美育教师核心素养等作了全面的阐述,既有厚重的学术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指向。 本书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DA110),更是作者40年坚持美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结晶。
一部全面的哲学审美论史。 哲学审美论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现代思潮,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审美自律论和审美超越论。审美论问题缘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经由叔本华、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等。德国早期审美论观念因王国维的阐发在汉语思想界立根,后经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改造,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根深蒂固的信条。 《美学与现代问题:中西审美论思想研究》从现代问题即主体正当性问题入手,运用观念史方法,考察中西审美论思想发展中的基本论题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在深入剖析康德哲学美学问题性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后康德时代审美论发展的脉络,指出其间有两条路线:一是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所主张的后启蒙路线,二是以尼采为代表的激进的反启蒙路线。其次,探究汉语审美论思想的形成
美学一贯重视术语,有鉴于此,本书通过对影响力深远的德国美学传统及其关键术语和概念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哲学美学关键问题和论争的入口。出自德国美学传统的概念对其他语言的相关领域研究以及欧陆哲学和艺术理论的多样视角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本书既促进了德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也 了德国学术的疆界。
现象学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为一个概念和流派,而是回到事情本身这一宗旨下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作为西方同时代的大思想家,两人都对西方一直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做出了颠覆性批判,都反对对象化概念式的思维方式,提倡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点在两人的哲学、美学和伦理思想方面都有所体现。海德格尔是希望回到古希腊理性哲学兴起之前的艺术时代,他认为在古希腊 技术 一词本有艺术的含义,现代技术变成一种主客二分的设置,但是在艺术中还保留着一种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他希望将这种认识方式,即他称为诗意的方式推到所有的物,回到物本身,从而人也能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维特根斯坦出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世家,其艺术修养极高。维特根斯坦希望在科学时代之后艺术的时代能重新到来,他反对抽象化
作者选取了6位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美学家进行介绍,大体上囊括了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每个章节又分为 导读 、 细读 、 问题研讨 三个部分。其中 导读 、 细读 部分对美学流派介绍非常全面,对流派代表性观点、流派特征的介绍完整、准确、到位,能够使读者深入了解不同的美学流派。而 问题研讨 部分使教材有了对话的可能,也使艰深的哲学、美学思想与当代生活接轨。书中还设置了原著节选阅读部分,这使读者在第一手资料中接触不同的美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