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这一 万有相通 的网络整体中的每一个交叉点(每一事、一物、一人),都既有其当前呈现的状态,又有其背后作无穷尽的联系为背景。用中国美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 秀 ,后者叫做 隐 ;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 在场的东西 ,后者叫做 不在场的东西 (海德格尔称前者为 显现 ,后者为 隐蔽 )。是后者构成前者、形成前者、成就前者;后者是前者之源、之母。宇宙间的任何一事、一物、一人,皆是 在场 与 不在场 的统一, 显 与 隐 的融合。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系 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 ( 吴根友 万百安 主编 )之一。 本书阐述了亲子关系在婴幼儿道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从古希腊和中国哲学家到当代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依恋理论和循证理论的工作基础上,作者柯爱莲教授提出了一种加强家庭和儿童性格的有效方法,并呈现了早期儒家思想家是如何认为,我们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发展起来的一般性的道德情感构成了几乎所有美德的基础,而亲子关系正是这种成长的主要背景。她将这些观点与有关幼儿的科学著作结合起来,展示了西方心理学如何加强和更新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本书还展示了儒家哲人如何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特别是在带薪育儿假、母乳喂养倡议、婚姻咨询和家庭治疗等领域的革新。
欧洲许多学者相信,千百年来,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包含于三大奇书:一是《智慧书》,二是《孙子兵法》,三是《君王论》。 ?? ?? ??本书从葛拉西安《智慧书》中精粹了100则人生箴言,以西方历史中的战争谋略、宫廷政治和江湖骗局等为事例,立足于现代社会,分析了为人处世、商业竞争。行走社会、功成名就.圆润通达的种种技巧。 ?? ?? ??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异的冷峻客观态度,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底蕴方面显示出的登峰造极的智慧,为读者提供了战胜生活中的艰险,困顿与邪恶的种种神机妙策,是对《智慧书》的阐释解读。
吴根友 学以成人 (Learning to be human)是2018年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该次大会将在中国北京市北京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主题带有鲜明的中国哲学特点,但不能说只有中国哲学才关注如何成人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十分关注人对自己的认识,德斐尔神庙的格言就是 认识你自己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之一,就是在与基督宗教神学的斗争中,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现代世俗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于人的自由、权利等抽象的本性做了极其深刻而丰富的论述,为人的全面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如何成为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中西哲学,也可以说是世界哲学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从比较哲学的角度来开掘这一重要哲学问题,或许能给比较哲学提供一个极富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哲学论域。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来看, 学以成人 这一问题有丰富的哲学思
本书基本由三大部分构成: *部分为比较哲学的理论探索,主要区分了比较与判教的问题。除了阐述如何运用 判教 的思维与方法,还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附会现象,比较哲学与思想过程中深刻的洞见与不自觉的文化偏见、比较哲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通约性与跨文化的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 第二部分对具体哲学问题以及少数哲学家的比较哲学研究的成果作一反思性的研究,特别是对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赞美与批评的重省,为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镜像式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从 世界哲学 的角度来探索性地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思考比较哲学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本书着眼于对现代社会生死问题凸显的现实关怀,从发掘中西方生死智慧获得身心安顿的思想资源出发,对于先秦儒家和早期基督教的代表性人物孟子和圣保罗的生死伦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秉承融汇东西方生命学问的开放胸襟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分别从两位思想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人性论根基、生命价值和生死超越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其中的差异与宏观的互通,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死问题具有诸多启发。
本书选取了诸多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元素,例如王微、米芾、石涛的画论以及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国画,并将此与自柏拉图 柏罗丁直到黑格尔的西方美学观加以对照,以此揭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乃至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收入本集的文章,是作者过去近三十年间所撰写的与道家哲学、佛教哲学、印度哲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部分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论题不一,既代表了作者对某些问题的学术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兴趣点。一世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实为中国思想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此后中国思想与哲学的历史,不再能排除佛教这一 有意义的他者 的介入与互动。然佛教之所以能够较为顺畅地进入中国,实有以老庄为哲学底蕴的道教在东汉以来的发展为之前导。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中、印作为东方文明的典范,其基于农耕生产方式而启迪于自然世界的形上之思,虽然其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却存在着某种实质上的同一性面向。
《对立与类比》是劳埃德的成名作,至今仍旧是早期希腊哲学方面研究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劳埃德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最基本的两对概念即对立与类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广泛涉及到了阿拉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戈拉斯学派、乃至于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思想资料,并且还扩展地使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思想比较的研究,从而对形成希腊哲学基本方法模式的对立与类比的思想进行了基于方法论和逻辑学层面上的深入探讨。劳埃德的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在奠定古希腊哲学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金刚经讲义》为民国时期佛学家江味农居士遗著,由后学据其讲解金刚经的笔记整理而成。自1940年正式出版以来,以其殊胜渊博,般若要旨,既祥且尽,又旁通诸大乘经而备受佛学研究人员及爱好者喜爱。此次依据版本精心点校出版,应能满足广大读者之需求。
本书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西哲学比较中心主编的系列丛刊《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8辑。本辑内容以 跨文化文本研究 为主题,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70后学者的研究论文为组成主体,从哲学、宗教等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开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卓有新意的见解,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各自论题的认识。整个文集富有锐气,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适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大学各类学生阅读参考。本书由吴根友编*。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6辑)》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辑的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系列论丛第6辑(耶儒比较与对话专辑)。前1 4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从第5辑起移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辑收有中英文论文约17篇,乃前两年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耶儒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其主题主要集中于耶儒比较与对话,包括 理论效应 与 个案研究 两大层面。该文集作者们在这一领域均有独到研究,各篇论文亦各有新意与创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者认为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态度或关系有两种:一是主客二分,一是天人合一(指主客不分,物我交融)。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 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为主导。 本书以此为纲,论述了中西哲学的发展线索和各自的一系列特征,把中西哲学的各大流派思想观点放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同一条历史长河中对它们作纵向的考察,并由此而集中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二是哲学何为?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历史”与中篇“理论”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和思考,下篇“哲学与哲学家”是以主客二分天人合一为主线对中西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和哲学家所作的具体论述和比较研究,从而对上两个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论证。作者认为,西方
《判教与比较:比较哲学探论》分三章十六节。围绕“比较哲学的诸理论问题”、“哲学问题与诸哲学家之间的比较”、“‘世界历史’与比较哲学的历史使命”三大主题,探讨了在进行比较哲学研究时诸如“比较”、“判教”等概念运用的问题,分析了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古代哲学误读的原因,为带有诗意化性质的中国古代哲学正名。此书概括了古今中外哲学史的画卷,为比较哲学的前景指明了道路。
1.本书是一部供广大读者查阅、学习、研究中外著名思想家思想精华的参考工具书,共收入中外著名思想家重要思想命题2200余条。2.本书正文按思想命题内容分类,每类按思想家(著作)所处历史年代顺序排列。3.在中国和西方两部分之外,本书把世界宗教思想命题作为附录附于书后。4.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常见者采取习惯用法,译音有出入者,一般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译法。5.本书附有思想家(著作)及其命题条目表,对思想家(著作)予以简介,并随后列出所属思想命题。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西哲学的渊源、发展脉络、哲学史观等进行了比较。作者借用张世英先生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两个层次”和“三个发展阶段”的观点,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作为重要视角,对中西哲学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文章从中西哲学史人手,探讨了中西哲学形成和发展的路径,以及相互交流的几个阶段,从不同侧面对中西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等各个领域进行比较。
保罗·蒂利希是当代为伟大的基督教思想家之一,相信他的神学、哲学思想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近些年来,对于蒂利希思想的研究日益广泛而深入。基督教独特的爱“圣爱”《Agape)同希腊人文哲学所表达的爱“欲爱”(Eros)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西方思想,尤其是犹太一基督宗教传统与自希腊哲学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逐渐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蒂利希神学思想中的爱观念在“爱”的观念史上十分具有特色,代表了将圣爱和欲爱两种爱的类型统合而非分离的一种倾向,他的爱观念既有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根源,亦有其在当代伦理学当中的应用,具有无比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王涛博士细致而全面地梳理出了蒂利希爱观的具体内容,并把对于“爱”的这一独到见解置于思想史的脉络当中。结合基督教神学和人文哲学,为中国
《说文广义》是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研究《说文》、解说汉字字义的著作。历来研究者甚少。该书在论述汉字形体演变、汉字本义和引伸义、假借义、汉字虚字的来源和意义、同义词辨析等方面见解独特,深入浅出,通俗简明。是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
翻阅本书,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本书中,《老子》八十一章的各章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原文的白话。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作者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