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历史上,斐奇诺首次将《柏拉图全集》从古希腊文译成拉丁文,写下大量义疏,其著述成为后世研习柏拉图的经典文本。其中,对柏拉图《会饮》的评注性著作《论爱》首次论述了 柏拉图式的爱 ,这一观念流行至今。在本书中,斐奇诺将 柏拉图式的爱 区分了意义层级,首先是灵魂对身体的爱和两性之间的爱,其次是灵魂之间超越性别的爱,最后有其 柏拉图式的爱 的内在理论层次和最高奥义。全书分七次谈话,表面追随柏拉图《会饮》中的讲辞,其实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爱的哲学的融贯论述,是西方近代开端论爱文体的鼻祖之一,对后世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都很大。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成都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 文学与人生 课程。这门课是其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晶,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开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本书虽是授课提纲,却熔铸了吴宓十余年的心血,以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成,不仅展现了他的哲学与文艺思想核心,也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者才识渊博,汇通古今中外诗人与哲人的智慧,对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的规律都做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 本书由吴宓门生、当代著名外国文学专家李赋宁教授校读、王岷源教授翻译。
德国诗人海涅说,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教授的平静书斋里生长起来的哲学观念,能够摧毁一种文明。 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一座金矿,格劳秀斯、洛克、休谟、亚当 斯密、伯克、黑格尔、哈耶克、亨廷顿等,他们的思想是照亮人类前行的一盏盏明灯。 高全喜老师独辟蹊径,从18位百科全书式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文明论的内容出发,有选择地讲述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哲学观念及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如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权思想为当时及之后的世界各国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依据,黑格尔的国家主权学说从哲学家的宏观视角为人类社会的法权关系梳理出了系统的等级层次尤其是重点梳理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几位思想家如哈奇森、休谟、亚当 斯密、弗格森关于文明社会与道德哲学的思想体系,与国家主权、海洋法权、财产权、政府论、现代政治的现
音乐在二十世纪初之后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剧变: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在十九世纪写下的作品,从问世以来直到当时对于人们仿佛从来都还是 新音乐 。应当如何接受这些作品,如何理解音乐的这次剧变,如何面对貌似混乱的诸多流派,如何将音乐看作社会与时代的一部分,阿多诺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有力,也有着强大且持续的影响力。 直至今日,对于思想界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的发展史构建出的图景,以及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的接受史来说,起到决定性影响的除了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依然是德奥思想家们在二十世纪中期所写下的一系列美学论著,而这其中重要、具奠基性的无疑是阿多诺的《新音乐的哲学》。
本书力图在政治哲学领域阐发一种 作为阐释政治哲学的民主社会学 理论模式。为此,本书从 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 是其应是的三大功能(面对西方的 对话-抗辩功能 、面对现状的 阐释-范导功能 和面对历史的 阐释-反思功能 )入手,探索形成了 公共阐释 的取向及相应的三种研究取径(思想史重构、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历史政治学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相结合),破解 理论视野的去西方化 现代性价值/范畴的中国化 和 中国性价值/范畴的现代化 等课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借此对中国情境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进行了介入性的学理分析和实体性的理论建构。
本书是对古代西方(希腊等欧洲)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对古代中西印哲学史上一系列基础性的思想概念和理论范畴,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作者通过剖析古代印度、中国、西方哲学思想中最基本且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范畴,全面展示了三大哲学传统在各个哲学领域的丰富内容,并由此分析了三大传统在同一哲学主题下的相同处与不同点。全书语言精炼,史料丰富,可以看作是一部介绍中西印传统哲学的小型百科全书,对于全面了解三大哲学传统的基本观念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就主题来说,旨在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 无为 或 轻松自如 ,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揭示其固有的概念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希望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想法未必成熟。本书专门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凡是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无为 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就不陌生,也可谓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 乃至此法所依据的 涉身现实主义 的原理 还能为比较思想研究、甚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
《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修订译本)(汉译名著本21)》收录了哈特自1953年至1981年写就的17篇重要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写作时间跨度大,而且选题广泛,几乎涵盖了他在语言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领域中的独特思考,甚至还讨论了刑法哲学中的不能犯未遂的问题。在书中,哈特既讨论了一般性问题,也品评了生长在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法理学流派,还对19至20世纪热烈争论的自由、功利与权利等主题进行了探究,其中批评罗尔斯的文章甚至直接影响了《正义论》部分内容的修正。此外,哈特还对重要的法律理论家如耶林、霍姆斯、凯尔森和富勒展开了真诚而犀利的批评。 《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修订译本)(汉译名著本21)》对于人们了解哈特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在现象学运动的早期,普凡德尔是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地位仅在舍勒之后。而且由于其他几位重要的现象学和心理学代表人物的病故(利普斯)、阵亡(莱纳赫)、调离(盖格尔)或弃学务农(道伯特、康拉德-马悌尤斯),普凡德尔后来实际上是慕尼黑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唯一代表人物。普凡德尔在几个哲学领域的工作为世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遗产。这些思想可以按发表的顺序来排列:1.意欲现象学,2.主观心理学或人的心灵学,3.志向/心志心理学,4.逻辑学,5.性格学,6.伦理学。其中在第三项和第四项方面的主要阐释都是发表在胡塞尔主编、普凡德尔本人担任编委的《哲学与现象学年刊》上。而在性格学方面,他的《性格学的基本问题》则是于1924年发表在埃米尔 乌悌茨主编的《性格学年刊》的创刊号上。 关于普凡德尔的性格现象学,乌苏拉和埃伯哈德 阿维-拉勒
昂格尔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思考那些能够将人性从经济奴役、社会分化与层级体制中解放出来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本书是这一思考在法律领域中的延续。与批判法学运动(CLS)的其他成员及当代法律思想家将法律分析的重心放在法院与法官如何裁决案件不同,昂格尔认为法律分析的重要性在于提供制度想象。《批判法学运动》作为CLS的思想宣言、纲领规划,不仅系统分析了所谓正统法律学说中形式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积弊,而且概括了批判后的建设性成果 理论上构建起反叛正统的 异端 学说,实践上重新想象民主与市场的制度形式,并且以宪法平等保护与合同法为例,详细阐述反叛正统的 异端 学说及其设想的制度规划实践应用的无限可能性。
在中日启蒙思想这一主题下,本书以历史的纵向变化和时代的横向关联为坐标,以严复与福泽谕吉这两位中日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为中心,分列时代篇、文化篇、思想篇和实践篇,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系统地对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进行了透视和比较,呈现了两位启蒙思想家的复杂图像、相通性和独自性,作者在不少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是一部较早开展中日启蒙思想比较的学术专著。
本书是奥特弗利德 赫费的哲学代表作之一,首版于1990年,被译为多种文字。该书是对《政治正义》(1987)一书中提出的 绝对法权原则 主题的深化研究。本书认为,要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复调音乐式的工程,并在伦理学、法权理论和社会哲学三个层面上解读这一工程。康德在全书中始终是一个活跃的对话者,而亚里士多德、密尔、边沁、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被悉数拉入对话之中。全书论说清晰缜密,充满张力,是一本理解现代性问题,乃至西方近代历史及其实践哲学主题的不可多得的宏论。
本书是一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中西哲学比较 不是一个新题目,但作者另辟蹊径,主张走出对西方哲学思想范式的依傍,提出了开启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极具原创性的方法 生存状态分析。 本书分两部分。部分回顾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程,提出中西哲学的不同不在于概念,而在于生存在世的结构;第二部分具体运用生存状态分析方法,分析中西生存状态的不同特征,旨在突破文本比较的困境,实现中西哲学的会通。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现代 新儒家 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其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1年,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曾引起过思想学术界的重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随着海内外现代新儒学研究的兴起,此书再度受到人们的注意,并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本书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西方文化是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作者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根本变革,即 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 ,因为 住世思想之圆满者无逾于孔子 。作者在全盘西化的思想狂澜中,逆流而上,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不愧为现代儒学思想人,是现代新儒家的源头活水。
面对源远流长的柏拉图主义传统,福柯、德勒兹、加塔利、德里达与鲍德里亚等法国当代哲学家在影像、再现、差异与拟像的层面上展开了一场奇异的思想行动,如同柏拉图围捕智者一样,对柏拉图主义展开辩驳,激发了声势磅礴、气象万千的哲学生机。尽管他们的运思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以 颠倒柏拉图主义 或 反柏拉图主义 为己任,在影像叛逆的整个氛围中演绎着 像 与 相 、 真 与 假 的错综复杂关系,否定原本与摹本、原型与复制之间的等级结构,肯定拟像的自主性与存在权利,肯定拟像的颠覆性与变革性的 虚假的力量 ,深刻探讨影像与拟像的本质以及由此引发的当代文化景观。不仅如此,他们还时时静观着他们视作 他者 异域 的中国思想,在影像、摹仿、再现的维度上展现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交错运行,展现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相互生发、融会
对希望参与21世纪优选地缘政治的任何人而言,了解中国和东方都是必须的。这套《东方与西方》丛书全面和系统地对比了东西方文明的基础,其独特性在于其有能力克服障碍,实现真正的理解。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 形而上 问题》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 Sein 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 存在 的词展开。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 形而上 问题(第二版)》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 有 与 无 道 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从被翻译的 存在 回到汉语的 有 与 无 ,下编在对于汉语的 有 的这一独特现象的思考推动下重读《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 等重要段落,讨论了其哲学意义。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如果从16世纪末利玛窦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算起,《论语》外译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考虑到1691年根据《中国哲学家孔子》拉丁文转译的《论语》英译本,《论语》英译也有300多年的历史。鉴于孔子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儒学在世界各国的重大影响,《论语》外译自然成了一项长期热门的活动,《论语》英译研究也是一个相当有意义的事件。 西方传教士的《论语》翻译是在明清时期东西文化首次较大规模的碰撞和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关系史主要是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以礼仪之争为动力而展开的。耶稣会士们出于传教的目的,采取了容忍中国礼仪习俗的“文化适应”策略,同时向西方报道了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中国物质文化风靡欧洲,营造了一个“中国热”的氛围。而“礼仪之争”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
1.本书是一部供广大读者查阅、学习、研究中外著名思想家思想精华的参考工具书,共收入中外著名思想家重要思想命题2200余条。 2.本书正文按思想命题内容分类,每类按思想家(著作)所处历史年代顺序排列。 3.在中国和西方两部分之外,本书把世界三大宗教思想命题作为附录附于书后。 4.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常见者采取习惯用法,译音有出入者,一般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译法。 5.本书附有思想家(著作)及其命题条目表,对思想家(著作)予以简介,并随后列出所属思想命题。
本书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编的有关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论文集,共收入24篇论文,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中西政治哲学比较研究专题、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翻译与阐释、宗教哲学、书评及会议综述。具体介绍了中西政治学比较、中西政治实践、黑格尔、莱布尼茨、霍布斯、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研究,孟子、儒家思想的研究等。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赴华,带来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学术体系,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便是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译成汉文并且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诠释。与此同时,他们学习、吸收儒家经典,并且尝试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理论依据,发起了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增加了新的内涵。他们不仅使儒家经典在西文中获得生命力,而且在中国儒家诠释学中留下了一些影响。在耶稣会士及其中国同仁的努力之下,儒家经典可以从外来文化中获得一些新的发挥,这对中国和西方都有影响。反过来,耶稣会士用儒家术语写成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著作,使亚里士多德思想本身获得新的发挥,呈现出新的可能性。如此,在这种经典的交织过程中,东、西文化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诠释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