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远不止此,因为作者不仅仅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且要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 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 李约瑟问题 而发,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有着深入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本书初版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刘永谋老师关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新作。 本书分为4编,共25章。全书从如何理解技术治理、如何选择技术治理、如何调整技术治理、如何控制技术治理四个问题出发,从哲学层面跨学科地切入技治思想研究、技治批评研究、技治实践研究、技治建构研究,详细深入地归纳、提炼、创新了技术治理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和观点,以期作为进一步深入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细部研究和操作研究的某种可选择的 脚手架 。全面论述了技术治理的基本原理、技治推进的诸多构想及实践、技术治理的风险以及有限技术治理理论,是当下技术治理理论集大成之作。
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它愈来愈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概率论发展历史上,18、19世纪之交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具有特殊的地位。 拉普拉斯在他的纯粹与应用数学的众多严格的学术著作之外,还出版了为普通读者写的两篇通俗文章,《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构成了《拉普拉斯全集》第7卷中的巨著《概率的分析理论》的引言。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的意图就是让读者不借助较深的数学知识就能了解概率的原理,作者本质上将数学对象以非数学的面貌呈现,用大众化的语言详细论述当时概率论的原理和一般结论。 拉普拉斯概率理论在19世纪的概率论发展史上占据了中心和统治地位,对19世纪的概率论的发展产生了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我们的时代,与其说是科学时代,不如说是技术时代。在技术时代,忽视对技术的反思,哲学就不可能把握时代精神。 高新技术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运用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本书直面高新技术急速推进导致的诸多挑战,从技术理性盛行到日常的手机成瘾,以鲜活犀利的思考触及每个人在技术时代都曾经历的很多问题,激发人们努力思考如何将技术塑造成造福人间的 天使 ,而不是任由高新技术的不当应用制造麻烦、危害社会,甚至发动 技术的反叛 。 本书收录的文章以 技术时代 为主题,分为 人类的命运 、 技-艺新世界 、 新技术治理 、 新冠启示录 和 工程与科学 五个部分,其中一些文章在新媒体上被广泛转载,在业界也是脍炙人口,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 文化史 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 人类世 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具体地讲,科学思维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以科学问题的求解为主线,以解题思维为起点,以理论创建为目标,系统地探讨了多种具体思维方法及其台理性原则。全书还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案例,巧妙地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靠前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
自然主义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思潮,在数学哲学中影响巨大。然而从相似的自然主义原则出发,不同的数学哲学家却就数学的本性得出了十分不圆的意见,从实在论到唯名论,再到本体论取消主义,自然主义在数学哲学中表现出极端的分歧性。 本书站在自然主义内部,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学自然主义进行了深度评述,包括分析和反驳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伯吉斯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巴拉格尔和麦蒂的折中主义立场及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等。通过这些工作,本书试图为如何更好地在数学哲学中做一个自然主义者提示一些方向。
这是一本跨学科的论文集,作者包括费耶阿本德、戈德曼、德雷福斯、伊德等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内容涵盖从分析哲学到大陆哲学的视域剖析从科学到道德的专长问题。本书把有关探讨专家的知识、判断和技能的相关论文汇集在一起,提供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崭新的哲学研究领域,涉及回答专长是由什么构成的本体论问题,如何理解专家的知识断言的认识论问题,如何对专家进行分类的方法论问题,如何评价和信任专家提供的建议及其技能的价值论问题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为推动科学哲学进入从事专长的哲学问题的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本书在追踪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前沿的基础上,首次全面阐述了哲学与认知科学在相伴相生60年的互动发展中形成的“双向挑战效应”。这一判断以争论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问题域,展现了分析哲学家和现象学家在认知科学的旗帜下的协同共进,必将推进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全书在“审慎的涉身—延展认知”的框架下建构“紧致的心智—认知架构”,面向传统哲学中的意识本体论、感知行动关系、语义学、认识论、伦理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的主要问题考察了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和互鉴,并回应了未来**“扶手椅”方法论的哲学究竟何为。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的一本,书稿针对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论断以及由此造成的“科学哲学没有历史”的结论,基于文献和谱系分析的方法,选取哲学史(包括科学哲学)共有的十对范畴并将其置于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思想史中去考察,结果发现这十对范畴源远流长,不同的思想家及其流派对这些范畴都有所论述,而且前后相继,逻辑经验主义只是其中的思想之一,由此断定: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论断十分可疑,科学哲学也有历史,科学哲学只是用数理分析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的探索之一。
本书考察了西方文明试图驯化命运的三种途径:希腊悲剧文化对命运的英雄般的肯定,基督教对神圣天命的谦卑接受,现代技术社会对命运的“否弃”。在此背景下,作者认为技术的不可控性重新把悲剧的维度引入了我们的文化。通过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等古典悲剧,以及赫尔曼斯与维勒贝克的悲剧小说的广泛考察,作者清晰地阐发了当代视野中的悲剧观,赋予诸如自由意志、决定论和生命的偶然性等哲学论题以崭新的光辉,为审视“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