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采用了箴言形式。全书的主体部分是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的,共有383节,长短不一。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在哲学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尼采反对科学,同时也抗拒艺术,但是他又拒绝哲学的过去以及过去的语言。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尤其反对笛卡尔主义的机械宇宙观,但他并非反对所有科学,而是要以语文学(解释的艺术,强调可能性而非确定性)和心理学(对意识要素的批判,旨在理解内在世界,从而理解整个世界)来取代作为科学典范的物理学。
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 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 约定论 ,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1974年,迪迪埃 安齐厄在《新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自我-皮肤》(Le Moi-peau)一文,在整个学术界和临床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84年,与文章同名的著作出版,同年再版,进行了新的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与自我-皮肤相关的功能理论。作者认为,皮肤是身体的外壳,就像自我是精神机制的外壳一样。自我-皮肤作为一个操作性概念,暗示了自我的功能和我们身体外壳的诸功能(局限、容纳、组织)之间具有同源性。搞清楚对自我-皮肤的过度投注或者自我-皮肤的这样或那样的功能缺陷,有助于我们理解倒错受虐狂,理解神经症的癔症核心,也有助于理解自恋型人格与边缘人格之间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富有成效的类比,帮助他们在理论反思与临床技术方面明确方向。
《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汉译名著本17)/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量子力学系统做出哲学解释的代表作,也是作者赖欣巴哈的一本主要著作,写于1942年。作者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从中论述了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据此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即所谓 观测之外的食物 )以及因果性等问题。
《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是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与活跃的科学思想家戴维 玻姆的著作。在本书中,玻姆发展了一种量子理论,把存在作为一个未破碎的整体来处理,同时引入 隐缠序 的观念,对意识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给出了说明。本书中,既有对语言、知识等主题的哲学讨论,也有丰富的科学实验案例,用以说明何为物质与意识的共同基础。在书中玻姆提示: 破碎性 观念的流传遍及社会和个体,艺术、科学、技术等等被分割成专业性的东西独立于他物,随之而来的还有世界性的政治、经济上的混乱,而 整体性 的洞察或许能够帮助人们缓和社会冲突、弥合思想上的分离。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并把理解技术时代、理解现代科学中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中。
无人机,正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形态。 这种利用远程控制的新式武器,使得战争参与者既身处后方又位于前线,一面使对战与杀戮显得更间接,一面使创伤和死亡变得更切近。 法国新锐哲学家夏马尤的《反思无人机》是全面思考无人机的开拓之作。基于丰富的军事理论和战场实践,书中从技术与战术、精神与心理、法律与伦理等多个角度,审视无人机如何深刻改变着战争的进行方式和行为逻辑。由此,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无人机战争对战争法、战争伦理的全新挑战,以及对未来人类和政治的深刻影响,堪称一部探索、审视、反思无人机的思想指南。
《科学与假设》(1902)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的一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前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创的约定论思想在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像彭加勒的其他科学哲学著作一样,《科学与假设》也是多由已发表的短论、讲演、书评、科学著作的序言或绪论串接而成。例如,*章是1894年发表在《数学评论》上的文章,第二章*初发表在1891年的《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总评论》上,第三章是对罗素的《论几何学基础》一书的评论(发表在1899年的《教学评论》上),第九章根据作者1900年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的报告写成(原题为 实验物理学和数学物理学的关系 ),第十二章由两部著作 (《光的教学理论》,1889年;《电学与光学》,1901年) 的序
亚里士多德讨论自然问题的著作,除了这个《物理学》而外还有《天论》、《生灭论》、《气象学》、《动物志》、《论动物结构》等等。它们都研究自然界某一特定方面,或为天文学或为动物学或为气象学,虽然也发挥了作者的自然哲学观点,对《物理学》有所补充,但它们与其说是哲学著作还不如说是原始的自然科学著作更恰当些。这些著作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曾经是很重要的,但随着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著作的结论已大都显得陈腐不堪,成为科学史上的陈迹了。 《物理学》则不同,它的不少结论至今还是正确的。《物理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基础,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化着的,没有任何一段时间里没有运动。这个结论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关于运动的学说是《物理学》的精华,是亚里士多德对自然哲学的
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它认为,一种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本书想指出,从这个基础上已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哲学在我们时代的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在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简言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指出,哲学已从思辨进展而为科学了。
本书指出,近代与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物理科学中基本术语的变化便是这种不同的体现。以近代与中世纪世界观的清晰对比为线索,作者批判和评价了哥白尼以来每一个重要的近代预设,对因果性、实体、时间、空间、质量等基本术语及其内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波义耳、牛顿等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新概念找到了精确的数学应用,而且为旧术语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构建起全新的形而上学基础。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科学与近代世界》要研究的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一展影响后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我认为,时代思潮是由社会的有教养阶层中实际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所产生的。这一研究就以这种信念为指导原则。由于文化的部门繁多,观念体系也可能不止一个。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等都可能产生宇宙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这些部门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各自提出不同宇宙观。由于同一群人将受到一种以上或全部上述活动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实际观点便是上述各来源的综合产物。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占支配地位的专门活动。在本书所讨论的三个世纪中,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旧观点而独步一时。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问的是:现代世界新出现的科学思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 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论》建立了一个相当完备系统的科学宇宙论体系。这是他作为科学派的主将加入当时的科学与玄学大论战,对论战中所涉及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探讨之后,所作出的有份量的贡献。
本书基于作者从2018年起在清华大学开设 技术哲学导论 本科生通识课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总共十四讲的课程整理为七章内容。内容围绕问题与历史双重线索,讨论与技术相关的若干哲学问题,如:什么是技术?人类的起源与技术有什么关系?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自然哲学)?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有何异同(集置)?现代技术有什么危险(工具理性批判)?技术是自主的吗?
《拯救现象》是迪昂杰出的科学史著作之一,其副标题为:论从柏拉图到伽利略物理学观念的论文。该书以缜密的逻辑、系统的论述、精妙的风格铸成的思想丰碑,经过岁月漫长的洗礼,至今仍然是砥砺智慧的宝库,给人以极大的启迪。雅基在为该书英文版所写的引论中认为,迪昂对 拯救现象 这一古老的科学研究纲领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散发出持久的人文主义的清新气息,可以看作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拯救现象》这本小册子可以看作是迪昂的科学史巨著《宇宙体系》(共10卷本)的摘要。它开宗明义地向读者呈现了其主旨,随着几个世纪科学史的发展,一直是科学思索中最具有潜在发展的、最明智的、最富有逻辑的指导原则。即 拯救现象 这个柏拉图对天文学目的的定义,乃是科学史经过数个世纪后,科学思想中最有可能蓬勃发展之最明智
《先锋派理论》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 本书是西方探讨先锋派理论影响最大的专著之一。
本书是国内*部关于西方中世纪物理学史研究的专著。它基于原始文献和此前科学史家的研究成就,以 质的量化 和 运动的量化 问题为线素,以语境主义的眼光,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讨论了14世纪经院自然哲学家的运动学成果及其哲学、逻辑和神学背景,填补了国内空白。
本书以科技哲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为主题,尝试从分析技术与科学的新关系、反思元宇宙可能导致的总体性风险、提炼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某些启示、研究日益猖獗的专家阴谋论、聚焦技术时代的科学可检验性问题、解读AI发展会对未来社会造成何种全局性影响、思考新科技与极权政治之间的关系、如何融合科学与人文、讨论无处不在的生命政治问题、剖析 手机囚徒 (手机成瘾)现象、批评技术失控论进而呼吁控制技术的努力、探讨科研诚信与学术自由的平衡关系、预测未来社会可能走向何种科学城邦等十四个方面描绘科技新世界的大致图像,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于技术进步应采取的态度。在科技新世界喧嚣的表象下,探寻人类调节、引导和控制它的方法、途径和努力,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通过自然选择机制,演化过程塑造了千差万别的事物。如何恰切地刻画这个机制?这从达尔文起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里的关键是,演化过程本身也是演化的产物,它随物种沿着生命之树的变异而同步变化。在本书中,彼得 戈弗雷-史密斯提出了一个适用范围广泛的 达尔文主义空间 思想工具,真正做到了把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化。 本书讨论的核心概念是 达尔文主义种群 事物的一个集合体,它能够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变化。由此概念出发,作者对基因在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作出了新的分析,对达尔文思想在文化变化中的运用作出了深入阐述,对造成了复杂有机体以至社会的 演化转变 作出了极为精彩的讨论。本书是生物学哲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获得了科学哲学领域重要的国际奖项之一拉卡托斯奖。
本书是当代心灵哲学中较有影响的著作。金在权基于物理因果闭合原则,批判了当代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多元决定论或者属性二元论的倾向,提出了心身问题的功能还原论思路,深化了对随附性、实现性、还原性、因果性等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