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正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形态。 这种利用远程控制的新式武器,使得战争参与者既身处后方又位于前线,一面使对战与杀戮显得更间接,一面使创伤和死亡变得更切近。 法国新锐哲学家夏马尤的《反思无人机》是全面思考无人机的开拓之作。基于丰富的军事理论和战场实践,书中从技术与战术、精神与心理、法律与伦理等多个角度,审视无人机如何深刻改变着战争的进行方式和行为逻辑。由此,作者进一步探讨了无人机战争对战争法、战争伦理的全新挑战,以及对未来人类和政治的深刻影响,堪称一部探索、审视、反思无人机的思想指南。
1974年,迪迪埃 安齐厄在《新精神分析杂志》上发表了《自我-皮肤》(Le Moi-peau)一文,在整个学术界和临床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84年,与文章同名的著作出版,同年再版,进行了新的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与自我-皮肤相关的功能理论。作者认为,皮肤是身体的外壳,就像自我是精神机制的外壳一样。自我-皮肤作为一个操作性概念,暗示了自我的功能和我们身体外壳的诸功能(局限、容纳、组织)之间具有同源性。搞清楚对自我-皮肤的过度投注或者自我-皮肤的这样或那样的功能缺陷,有助于我们理解倒错受虐狂,理解神经症的癔症核心,也有助于理解自恋型人格与边缘人格之间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富有成效的类比,帮助他们在理论反思与临床技术方面明确方向。
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采用了箴言形式。全书的主体部分是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的,共有383节,长短不一。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在哲学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尼采反对科学,同时也抗拒艺术,但是他又拒绝哲学的过去以及过去的语言。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尤其反对笛卡尔主义的机械宇宙观,但他并非反对所有科学,而是要以语文学(解释的艺术,强调可能性而非确定性)和心理学(对意识要素的批判,旨在理解内在世界,从而理解整个世界)来取代作为科学典范的物理学。
本书是科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名著,既是科学史著作,也是哲学史著作。对后世的科学思想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考察了近代科学兴起的过程和原因,强调科学与哲学、宗教等人类思想领域密不可分。本书对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吉尔伯特、波义耳和牛顿等16、17世纪 哲学家-科学家 的方法和形而上学预设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解释了近代世界观的成功和局限性。其明确的哲学动机是,为什么近代思想的主流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认识论问题会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本书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十字路口的科学》是193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上苏联代表团提交的论文集,它被视为科学史学的一座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科学史的经典之作。1931年,西方世界正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而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派出由8位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大会,并提交11篇文章,向西方科学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和经济因素视为科学技术发展要素的一贯处理方式,对西方的科学家来说是一种全新评估科学史的方式。本文集的问世,标志着 对科学史进行新评估的起点 ,每当人们要探讨现代科学的社会角色时,就不得不提它。 《十字路口的科学》译自英国Frank Cass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的英文版,此版由李约瑟作序,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的沃尔斯基(P. G. Werskey)写了长篇的导读。译者唐文佩教授,同时参阅了俄文版本,两版对译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英国有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提起查尔默斯,相信许多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他这部著作版的中文版抢先发售在我国出版,是当时国内很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的重要著作,它对科学哲学在学术复兴后的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科学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正是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走人科学哲学的殿堂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是靠前上较流行的一部很好的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很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很后20年科学哲学的近期新发展。
《科学哲学的兴起》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 思辨哲学的根源 ,主要是对古希腊以来的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批判。第二部分为 科学哲学的成果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问题的研究,阐述了科学哲学的观点、方法和特征。*后,赖欣巴哈对从科学问题分析中所得出的哲学结论进行了综述,并将这些结论和旧的思辨哲学进行了比较。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有组织的私人慈善事业资助基础科学的全盛时期。本书以玻尔研究所从量子力学研究转向核物理学研究为线索,以时任所长E皮尔的科研工作与决策工作为中心,以相关人员的回忆、玻尔的科学通信、未发表的文献以及大量珍贵的馆藏资料等为基础,把理论物理学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语境中,揭示了玻尔研究所从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丹麦后停止研究这段时期所经历的科研发展与基金来源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科研资助政策的变化对玻尔研究所的转型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阐述了生物学研究计划在玻尔研究所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论证了玻尔作为研究所的决研究的一门多重交叉的新型学策者和筹资者为研究所的发展付出的鲜为人知的努力。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基础科学及其经济资助渠道
自然主义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思潮,在数学哲学中影响巨大。然而从相似的自然主义原则出发,不同的数学哲学家却就数学的本性得出了十分不圆的意见,从实在论到唯名论,再到本体论取消主义,自然主义在数学哲学中表现出*的分歧性。《BR》 本书站在自然主义内部,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学自然主义进行了深度评述,包括分析和反驳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伯吉斯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巴拉格尔和麦蒂的折中主义立场及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等。通过这些工作,本书试图为如何更好地在数学哲学中做一个自然主义者提示一些方向。
通过自然选择机制,演化过程塑造了千差万别的事物。如何恰切地刻画这个机制?这从达尔文起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里的关键是,演化过程本身也是演化的产物,它随物种沿着生命之树的变异而同步变化。在本书中,彼得 戈弗雷-史密斯提出了一个适用范围广泛的 达尔文主义空间 思想工具,真正做到了把达尔文主义达尔文主义化。 本书讨论的核心概念是 达尔文主义种群 事物的一个集合体,它能够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变化。由此概念出发,作者对基因在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作出了新的分析,对达尔文思想在文化变化中的运用作出了深入阐述,对造成了复杂有机体以至社会的 演化转变 作出了极为精彩的讨论。本书是生物学哲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作品之一,获得了科学哲学领域重要的国际奖项之一拉卡托斯奖。
《地理学》是古代西方科学大家托勒密的代表作之一,影响了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地理大发现时期一千多年的世界观念,也是今人了解古代西方地理思想的里程碑式著作。 《托勒密 地理学 研究》是一部托勒密《地理学》的专门性研究论著。作者立足于国际科学史前沿新的研究成果,试图以独辟蹊径的思想史视角切入,重回该作品诞生、流传和演变的历史语境,揭示其后的知识传统和观念脉络,及其与近代科学和世界图景间的复杂关联。同时,本书也兼顾了对《地理学》中艰深数学部分的技术性探讨,提出了托勒密地理制图与古代天学、地学与视学之关系的独特理解,在科学史和制图史领域做出了相当的推进。 以术证道,以道观术,构成了《托勒密 地理学 研究》的写作宗旨。作者希望带领读者穿越传统科技史讨论技术化的迷雾,重新窥见具体学科
本书系国内*部科学编史学研究专著,内容涉及了像科学史学史、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科学革命、地方性知识与科学史等诸多科学史的理论问题。多年来曾被多所高校的科学史、科学哲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用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此次出版的第3版,作者增加了 考据与科学史 (第6章)、 地方性知识与科学史 (第16章),重写了 科学史的客观性与相对主义 (第7章)并在其中补充了大量新内容。另外,对于原书的其他章节也进行了相应的内容和文字修订。
一种新科学哲学范式魏屹东等著北京内容简介语境实在论是语境论与实在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科学实在论。本书首先探讨了语境实在论的世界观、科学观、真理观、专长观和进化观,并对语境论的意向路径做了分析。在认识论方面,本书阐明了语境实在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纲领,认识论主张实在是积极、持续、变化的事实,语境是事件或行动的整合,人类理解是人际间的互动,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没有的区分。在方法论方面,本书探讨了语境分析方法的起源、研究对象的层次分析方法,研究纲领计划与启示法,研究范式的语境化、系统化,意识研究的语境方法论。在科学解释的语境实在论辩护方面,运用语境方法重新分析了科学革命概念、科学隐喻及其机制、语境认知模型、语用模型、科学革命发生的语境解释及语境转化模型、意向弧思想的无表征智能理论、思
埃德温?阿瑟?伯特著张卜天译的《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精)/科学史译丛》是科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名著,既是科学史著作,也是哲学史著作。对后世的科学思想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考察了近代科学兴起的过程和原因,强调科学与哲学、宗教等人类思想领域密不可分。本书对哥白尼、开普勒、 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吉尔伯特、波义耳和牛顿等16、17世纪“哲学家-科学家”的方法和形而上学预设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解释了近代世界观的成功和局限性。其明确的哲学动机是,为什么近代思想的主流是这个样子。 为什么认识论问题会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基础,讨论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其中包括做好科技哲学研究工作的三对核心要素: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工作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学习和致用、检查总结和提高
技术是后现代得以形成的关键要素,后现代是现代性规划及其对待世界的技术态度的完成形态。本书以后现代为背景,对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探索,内容涉及技术理性、技术解释、技术批判、技术与时间等。
本书是一部专著性的学科基本教材,涵盖了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主要内容。第2版立意创新,增添了近四成新文字,充分吸纳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作出了更加系统和独到的哲学回应。全书循着科技不断向外扩散所激起的思考渐次展开,对学科定位问题、现代科学技术观问题、自然观的变革问题、生态价值观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时代的伦理建构问题、科学发现与科学辩护问题、科学认识的经验基础与理论建构问题、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问题、技术和工程的概念基础问题、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问题、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变革问题、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撑问题、科技与文化的整合问题等,都进行了有创意的论述。
无
本书对科学史社会文化转向的肇始之作——“牛顿《原理》的社会与经济根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作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首次尝试,后由于种种原因,其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BR》 本书通过追溯赫森论题的历史背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赫森对贝尔纳、默顿、李约瑟等的科学社会文化研究的影响,认为尽管赫森论题受到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局限,但其提出的观点与方法对之后的科学史、科学哲学及科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依然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