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或科学革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彼得 哈里森是目前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考察了圣经在自然科学的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示了圣经的内容,尤其是它被诠释的方式,对公元3世纪到17世纪的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新教处理文本的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宣告了中世纪象征世界的结束,为科学地研究自然和用技术开发自然确立了条件。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
本书是科学思想史领域的经典名著,既是科学史著作,也是哲学史著作。对后世的科学思想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考察了近代科学兴起的过程和原因,强调科学与哲学、宗教等人类思想领域密不可分。本书对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霍布斯、吉尔伯特、波义耳和牛顿等16、17世纪 哲学家-科学家 的方法和形而上学预设做出了精彩的分析,解释了近代世界观的成功和局限性。其明确的哲学动机是,为什么近代思想的主流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认识论问题会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
技术哲学是哲学中一个年轻的分支,它是对技术的哲学思考,着重研究技术的本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价值,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如今,技术已经深入普罗大众的生活,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日常。如何处理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书探讨了技术的种种定义,讨论了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并着重介绍了技术哲学中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对技术理性的讨论,技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技术专家治国论,技术决定论和技术自主论,现象学和解释学在技术哲学中的应用,女性、非西方人和原住民等常被忽略的群体的技术贡献,反技术思潮,以及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等。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技术哲学的整体而全面的知识,为批判性地研究技术的性质及其对我们的影响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作者专业知识之广博令人印象深刻,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英国有名学者A.F.查尔默斯论述当代科学哲学的代表作。提起查尔默斯,相信许多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1982年,他这部著作版的中文版抢先发售在我国出版,是当时国内很早全面而系统地介绍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各流派的重要著作,它对科学哲学在学术复兴后的中国的传播、对我国科学哲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的开展,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正是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第3版)》走人科学哲学的殿堂的。《科学究竟是什么?》是靠前上较流行的一部很好的科学哲学教科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20世纪很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大家,如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还介绍了20世纪很后20年科学哲学的近期新发展。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中,每一个物体的运作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这似乎是一个被决定论统治的宇宙,任何事件的发生都能顺着一条明晰的时间和自然规律的 链条 ,逆向回溯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只需提供一幅宇宙某一时刻的 状态快照 ,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构想的 拉普拉斯妖 就能回溯或者预测出宇宙在任意时刻的状态。任何事件似乎都应该是注定和必然的,没有选择的余地才对。量子不确定性的发现或许撼动了微观尺度上的这种性,但在更宏观的尺度上,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在宇宙诞生的那一刻,约翰 肯尼迪似乎就注定会于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遇刺身亡。 然而在这样一个决定论性质的世界里,人类却可以做出种种选择,似乎拥有自由意志。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这两个看似势不两立的概念,却在这个宇宙中和平共处。一直以来,思想家
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阐明科学研究的本质 观测程序、论证方式、表述与计算方法、哲学假设,以及从认识论、形式逻辑、科学方法论和形而上学的角度评价其有效性的依据。 本书介绍了科学哲学的所有主题,包括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说明的定义和模型,定律的必然性和说明力,科学理论的建构和运作,科学史的挑战与科学革命的范式转变,后现代主义与 科学大战 ,以及女性主义、相对主义等科学哲学面临的困难。 作者对该领域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复杂的介绍,试图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性质、方法和限度的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这本书)树立了该研究领域的标杆,是任何严肃的科学哲学问题思考者的书。 W. Russ Payne,《教哲学》杂志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本书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本书是迪昂科学哲学的代表作。该书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迪昂的科学哲学思想,是科学哲学的经典篇,是科学思想的里程碑。它的论题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新鲜的和激动人心的,当今科学哲学讨论的诸多问题和提出的许多新颖命题,都能在其中找到思想源泉和智力酵素。难怪德布罗意这样认为: 迪昂论述物理学理论的著作值得大加赞誉,因为这是一部建立在作者的重大个人经验和一个无比强大的心智的敏锐判断基础上的著作,它包含着往往是非常正确和深邃的观点,甚至在我们不能没有限制地采纳它们的情况下,它们无论如何依然是有趣的,并为思想提供了足够的素材。 难怪内格尔如此评论: 迪昂的书是关于现代科学的哲学的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尽管自版出版以来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但它还与目前的问题和当前思想的活跃源泉密切相关。 在内格尔如是估价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靠前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基础,讨论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其中包括做好科技哲学研究工作的三对核心要素: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主观方面的四项潜能: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客观方面的三个影响因素: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工作过程中的两个动态因素:学习和致用、检查总结和提高
本书是一部中德两国学者关于高科技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的对话录,内容涉及高科技的科学与哲学特征、纳米科技、生物和基因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具体领域的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两国学者一致认为,高科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模式,而且以新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干预,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但是,不同社会的认知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高科技的意义和后果,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理解与阐释。本书不仅记载了两国学者对高科技伦理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这些思考背后的差异,包括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
本书为“哲学元典选读丛书”之一。本书汇集科学哲学精粹,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关于科学技术反思的各种模式。全书主要包括欧陆传统科学哲学及技术哲学、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等内容。本书充分展示了科学哲学的学术主流,也为各种边缘另类的学术提供了表演舞台;是科学哲学专业学生的食粮,也是普通读者享受思考乐趣的可口营养。
自然主义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思潮,在数学哲学中影响巨大。然而从相似的自然主义原则出发,不同的数学哲学家却就数学的本性得出了十分不圆的意见,从实在论到唯名论,再到本体论取消主义,自然主义在数学哲学中表现出极端的分歧性。 本书站在自然主义内部,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学自然主义进行了深度评述,包括分析和反驳蒯因的不可或缺性论证、伯吉斯的数学-自然主义论证、巴拉格尔和麦蒂的折中主义立场及叶峰的物理主义论证等。通过这些工作,本书试图为如何更好地在数学哲学中做一个自然主义者提示一些方向。
技术的危险和风险导致技术与人的健康、生存以及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安全作为一个公众问题日益引起各种关注。如何处理技术安全的争议,应对技术安全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书稿尝试从STS视角,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研究技术安全的不同维度与影响因素,分析技术安全的不确定性,以及公众与专家的认知模式的差异和对技术安全的建构,提出作为安全管理策略的安全软法构建的可能性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