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米歇尔 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 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 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 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 罗马时期的 苦行 修行 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在演讲之余,
哲学以教育为本,中山大学哲学系有感于当代哲学教育的多元与丰富,以及当代学术研究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张力,拟以《哲学教育评论》为题征集系列稿件,定期结集出版,促进国内哲学界关于哲学教育本身的实践与理论的探讨。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提出了一个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间架。它要通过知与行达到至善,它使德育过程不仅是知、情、信、意、行的过程,而且深化了 行 这一环节,使它与家、国、天下联系起来。当代德育需要目标树,它为德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提供了一个普遍的、规范性的 间架 ,规定了德育行为应当具有什么样性质并且应当如何进行,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和行为秩序,让德育实践成为一种具有价值意义的行动,使德育行为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在走向自为、由自发走向自觉。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目标树方法分析《大学》间架,建构身、家、 国、天下的当代目标体系,寻找间架与当代人格塑造的契合之处,旨在通过吸取《大学》间架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构建当代德育模式。
暂无内容简介。。。。。。
哲学的首要任务是讨论和阐明德性生活的理想,教化的使命是对德性品质的郑重关切,二者具有自然的共通性。德性及教化是哲学思想的永恒主题:苏格拉底的关照善生活的哲学的审慎,柏拉图的教育理想国中的灵魂的正义,澳古斯丁的神义德性的虔诚,卢梭的自然良知的激情,康德的道德理性的崇高,尼采的善恶的意志升华,等等,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德性生活和教化进行了哲学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