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性情需要得到古典思想和作品的节制与调和,古典的理想需要得到青年人强健身体的践行与传递。作者以一个 80后 学术青年的文化生活经验,用古典的视野从当代中西方文学、影视、美学和文化中俯拾出思想的闪光,展现古今之间的断裂冲突与丰富的意涵交织。 回归古典 正是为了 面向未来 ,在呈现历史的同时为当下生活注入活力,让心灵在古今之间进行 友爱 的无休止探索。
语言问题从来就是哲学视野中的重要话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国外语言学家都经受过哲学的早期训练。这样必然使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原创性多(没有只引进不创新之类的奇怪病像),理论深刻,方法论丰富,可是国内长期忽视了。王寅老师号召国内语言学界及早地具有自觉意识,全面地打通哲学与语言学,做个语言学研究的明白人。他在这本书中1清晰梳理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简史、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积极响应中国学者提出的前沿观点,努力发展钱冠连先生等提出的"中国后语哲"理论。他提出,研究西土的东西不忘本土的资源。继承重要,不忘创造更重要。这方面的论述,贯穿全书至始至终。
在拉里·希克曼等所著的《实用主义语言与政治哲学》中,利科的论文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探讨了作为隐喻理论基础的相似性如何产生意义以及隐喻的象征性环节。通过分析想象在隐喻语义学理论中的“看作”、整合图示性维度及作为“悬置”的三大作用,他主张想象不仅为分裂指称的特有“悬置”提供具体维度,而且为日常指称的断裂与再描写的可能性作出了贡献。与之相应,情感不但在否定隐喻认知意义的理论中发挥作用,而且还是隐喻互动理论的真正组成部分。
暂无内容简介。。。。。。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被誉为欧洲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奇迹般地将先天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是依据好奇心和自我根源来提升学术兴趣。因此,本雅明的研究只是在特有的禀赋这一点上才能找到焦点和统一性。本书的作者阿多诺、德里达、哈贝马斯、保罗·德曼等,都是重要的欧美知识分子,他们从各个角度对本雅明进行了解读。本雅明的众多主题——寓言、语言、现代性、犹太神学等,在这些解读中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面孔。
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陈嘉映老师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本书主要内容为理性视野下的洛克语言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目标在于重释洛克 经验主义 的 语言-观念 论,揭示其语言思想的经验主义基础和对于现代语言哲学的深刻影响,将洛克语言问题的思考之路同哲学的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铺就一条洛克语言问题思考的现代性阐释之路。
中国哲学史上诸家对语言的认识、理解及使用, 是一个值得在哲学问题意识层面来加以梳理和总结的 议题。《言意之辨与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对魏晋言 意之辨的再诠释)》由才清华所著,本书聚焦于魏晋 时期的言意之辨,尝试对魏晋时期的言说问题做哲学 性提炼及理论建构。概而言之,这主要包括对如下两 个问题的梳理:其一,魏晋时人如何回答言是否能够 尽意的问题,并整理其相关论证;其二,魏晋时人如 何阐述言尽意的问题,以及对“如何言说”、“可以 言说到何种程度及其效果”等问题之论述。由于“如 何言说”的问题往往为“不可言说”论旨所遮蔽,对 后一个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既重要且迫切。在围绕上述 两个问题展开的基础上,本书尝试通过语言视角透视 魏晋思想的思维取向,对魏晋语言哲学的归纳终将 上升到对玄学思潮中形上本体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