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性情需要得到古典思想和作品的节制与调和,古典的理想需要得到青年人强健身体的践行与传递。作者以一个 80后 学术青年的文化生活经验,用古典的视野从当代中西方文学、影视、美学和文化中俯拾出思想的闪光,展现古今之间的断裂冲突与丰富的意涵交织。 回归古典 正是为了 面向未来 ,在呈现历史的同时为当下生活注入活力,让心灵在古今之间进行 友爱 的无休止探索。
中国哲学史上诸家对语言的认识、理解及使用, 是一个值得在哲学问题意识层面来加以梳理和总结的 议题。《言意之辨与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对魏晋言 意之辨的再诠释)》由才清华所著,本书聚焦于魏晋 时期的言意之辨,尝试对魏晋时期的言说问题做哲学 性提炼及理论建构。概而言之,这主要包括对如下两 个问题的梳理:其一,魏晋时人如何回答言是否能够 尽意的问题,并整理其相关论证;其二,魏晋时人如 何阐述言尽意的问题,以及对“如何言说”、“可以 言说到何种程度及其效果”等问题之论述。由于“如 何言说”的问题往往为“不可言说”论旨所遮蔽,对 后一个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既重要且迫切。在围绕上述 两个问题展开的基础上,本书尝试通过语言视角透视 魏晋思想的思维取向,对魏晋语言哲学的归纳终将 上升到对玄学思潮中形上本体之理解,
本书为 哲学的叩问 译丛中的一部。米歇尔 梅耶试图赋予修辞学这门学科一种和谐的、统一的风貌。米歇尔 梅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代学者的努力基础上,终于从哲学的高度和修辞学实践总结的高度,恢复了修辞学的领导学科的地位。作者建议从三个基本概念讨论修辞学:性情(ethos)表达说话者及其所支持的价值观点;逻各斯(logos)属于言语的风格,即辩论要有论据,行文要有逻辑性;情感(pathos)引入对话方或受众的感动之情。这三种风貌主导着问题与回答的耦合,其中某些问题和回答把对话双方(或数方)团结起来,而其他一些问题或回答则反映或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分歧。因此, 修辞学是围绕一定问题的个人之间距离的协商 。
在拉里·希克曼等所著的《实用主义语言与政治哲学》中,利科的论文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探讨了作为隐喻理论基础的相似性如何产生意义以及隐喻的象征性环节。通过分析想象在隐喻语义学理论中的“看作”、整合图示性维度及作为“悬置”的三大作用,他主张想象不仅为分裂指称的特有“悬置”提供具体维度,而且为日常指称的断裂与再描写的可能性作出了贡献。与之相应,情感不但在否定隐喻认知意义的理论中发挥作用,而且还是隐喻互动理论的真正组成部分。
暂无内容简介。。。。。。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集中推出学术精品,集中展示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纳入《光明学术文库》出版规划体系。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从申请出版资助的书稿中,遴选部分书稿给予全额资助,以“当代浙江学术文丛”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 组织出版《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扶持学术精品,推进学术创新,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重要探索。《文丛》将坚持学术标准,倡导学术规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断推出浙江学术的*成果。
语言问题从来就是哲学视野中的重要话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国外语言学家都经受过哲学的早期训练。这样必然使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原创性多(没有只引进不创新之类的奇怪病像),理论深刻,方法论丰富,可是国内长期忽视了。王寅老师号召国内语言学界及早地具有自觉意识,全面地打通哲学与语言学,做个语言学研究的明白人。他在这本书中1清晰梳理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简史、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积极响应中国学者提出的前沿观点,努力发展钱冠连先生等提出的"中国后语哲"理论。他提出,研究西土的东西不忘本土的资源。继承重要,不忘创造更重要。这方面的论述,贯穿全书至始至终。
意义与指称问题是分析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一个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它是哲学领域中其他问题和讨论的概念基础。长期以来,在意义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都把指称解释为语言与世界中对象的关系,并据此而把意义与世界联系起来。传统观念在理论上造成一系列困难,不能解释虚构对象的名字等诸多语言现象。本书针对过去流行理论的困难而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它力图重新解释指称概念,并由此而解释意义对指称的直接决定作用。在此方案之下,意义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一种直接的概念关系,而是一种发生学的关系。这个分析的结果同时修改了弗雷格关于意义与指称关系的理论,从而确定了意义所具有的自主的性质。 本书从对当代语言哲学的主流观念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对于指称问题、指称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分析性概念的性质问题、意义本身的性质问
西方哲学从本体论经由知识论直到“语言学转向”并非一种偶发现象,而是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必然结果。语言哲学早已扎根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之中,阿奎那语言哲学作为整个西方语言哲学发展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世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阿奎那语言哲学研究》全面探讨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历史渊源、基本论域及其当代效应。全书在全面梳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它的命名与意义理论、内在语理论、类比理论,凸显了它所具有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形上超验精神,并结合新托马斯主义者回应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和基督宗教神学领域出现的强烈反形而上学和自然神学思潮,透视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当代发展效应和理论价值。 本书采用历史发生学与哲学诠释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本书主要从哲学语言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的引领或导向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脉络和由于语言的逐步“融合”也促使哲学思维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其中论证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是哲学的原点,哲学语言的特性,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以及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性等问题。 本书以语言作为把握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途径”。提出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的导向论”。通过对这一问题尝试性的探讨,拓展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也为哲学思维的运行、发展以及不同类型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