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是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本,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这次作者增补导言、附录过万字,对导读部分的修订,亦过大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所得。全书共20篇,521章,针对每一章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有相近相关章节内容的链接。因为《论语》对后世成语的生成影响极大,书中对成语来源也做了标注。对《论语》,一般人说 不明白 ,有两类:一是不明白说了些什么,即不懂文言文,对此,本书对《论语》原文做逐句翻译与原义阐明;另一种不懂,是不懂为什么这样说?针对什么问题这样说?这样说指向何在?对此类 不明白 ,本书用导读做适当发挥和展开。对不明处,对存疑处,则不强作解人,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阳明心能源 三十岁后,还能做什么》是财经大号 秦朔朋友圈 创始主编水姐积淀八年的心学新作。发表于秦朔朋友圈的推文《五十岁,还能做什么》全网点击超过300万,是心力心能心源的探索尝试。全书提炼心学核心精髓,用12个主题词,采用 心学哲学辞典 文化导游式 的双重拆解方式,从洞、水火、花等开始,分别拆解王阳明在30多岁,40多岁、50多岁时人生核心思想的探索之路,以及其他的七个心学核心元素和画面,充分铺陈了心学的哲学和美学图景。 传统观点认为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之后,其余都是证道,作者则创新性地提出王阳明有三次悟道:37岁龙场悟道、48岁战场水火悟道、56岁碧霞池悟道,并首次打通了苏东坡与王阳明之间的的心学链接,从苏东坡水哲学的随物赋形,到王阳明水哲学和火哲学结合下的心内核凝炼。 作者对王阳明一生的理论观点进行
《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 论语 》《 孟子 》《 中庸 》并称 四书 ,位于 四书 之首。《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书,深刻塑造了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特征。 《杨鹏解读 大学 》是学者杨鹏对中华传统经典进行现代阐释的系列作品之一。他认为,《大学》具有现代价值和未来价值。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的人生秩序?怎样才能过有德性的生活?统治或管理的合理性应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的深入解读,他逐一回答了上述问题,带领我们重回传统经典,并以经典的目光洞察当下。学习《大学》,是打磨出我们内在的天理之光、明德之光、生命之光的过程。
本书从学习、处世、交友、孝道、为人等方面着手,以《论语》中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试图展现孔子作为曾经的生存者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体会出的一些人生经验。本书尽量避免重复孔子作为圣人的习惯之论,而是将他当成一个智者来看待,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获取有益于我们更好生活的信息,为提高我们生活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服务,期待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全书结合现代社会中的相应实际展开论述,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抒发作者个人见解和思考,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论语》所表达的思想,犹如一种文化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并代代相传,展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人生总有一些时刻,会强烈感到孔子和《论语》对我们心灵的支撑与抚慰。 杨鹏先生以融贯中西的视野,阐述了孔子思想对当下社会与生活的独特意义。他从孔子的宇宙观、人性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帮助我们深入探寻、认知孔子的思想大厦。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首卷。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 理性化 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 利器 。他的着眼点在于:宗教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朱熹、陈亮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王阳明之学是明代理学的重镇。钱先生把王阳明置于整个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洗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其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 万物一体 和 变化气质 的遗留问题,贡献了独特的 良知 理论。钱先生讲王学,提醒读者 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以求得王学之 真着精神处 ,这是钱先生于王学的独特之处。这是钱穆一生中唯一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学术著作,完整地呈现了钱穆早年研究王阳明的学术成果,也是了解阳明学极简便的入门读本。
渡边义浩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史学者、汉学家,长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以及中日思想比较研究,学术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他对于《论语》的研究不局限于中国或者日本的学术界,而是涵盖了中日思想比较,使得这部《论语新解》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在书中,渡边教授不仅以中国的 注 来检证和阐明《论语》的编纂成书过程,同时还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日本近世儒学者如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古学派以及现代日本代表性的汉学家如武内义雄、津田左右吉、土田健次郎等人研究《论语》的著述和学术观点,使我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还能同时窥见日本汉学家研究《论语》的范式、方法和成就,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在异域的演变、发展和影响提供了诸多启发,也为我们思考今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案例。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后才与《论语》《孟子》合称儒家 四书 ,成为每个中国读书人的之书。 鲍鹏山著《大学中庸导读》,不仅保持了其一贯的写作风格:独立的思考、通达的文字,更写出了其中的圣贤气象。 本书采用朱熹底本,以严谨的古文献研究为基础,对文本进行现代性解读,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观照。每一章原文后,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并标注出成语,生僻字也标注拼音。 在全书前,以《导言》做统领;在解读《大学》前,以《大学引》为统领;在解读《中庸》前,以《中庸引》为统领,系统总结《大学》《中庸》的地位、价值以及篇章结构、学习路径,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够顺畅读懂,领悟修身之本,中庸之道。另附有梳理其成书脉络的《大学中庸的编撰与成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 鲍鹏
本书是杜维明先生的第二部英文论文集,展示了作者为建立当代儒学的核心价值和终极关怀所做的努力,体现了20 世纪末期儒家思想重生的新趋向,实为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现代转化的经典之作。 本书共收录《东亚思想观念中的 道德共范 》《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儒家论做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仁:〈论语〉中一个充满活力的隐喻》《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自我与他者:儒家思想中的父子关系》《宋明儒学的宗教性和人际关系》《宋明儒学本体论初探》九篇文章。这九篇文章与其说是作者因回应各种外来机缘而对儒家人文精神作出的现代诠释,不如说是作者通过多元渠道和北美几位师友长期对语之后的谐音,对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语疏证(杨树达文集)》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论语疏证(杨树达文集)》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陈寅恪序《论语疏证(杨树达文集)》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礼记》是一部 礼的百科全书 ,不仅有对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还包含着做人做事的原则。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体验的累积,也是我国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 本书用浅显通俗的文字、趣味故事的转述,加上必要的分析说明,让读者从《礼记》中重新体认这些宝贵的文化精华。
《龙溪会语》六卷,明万历四年由王龙溪门人贡安国编、查铎刻,是现存最早的王龙溪文选刻本,也是目前所见龙溪在世时唯一刊刻的著作文本,可见龙溪文章的原始风貌。其中收录有《王龙溪先生全集》所未录的龙溪门人序跋及龙溪佚文,可为学者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本书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全集之一种,系作者思考传统儒家对于当代社会之意义的文章合集。主要以孔子、王阳明、朱熹以及《中庸》、性善说等传统儒家思想、著作及学说为基点,对儒家传统进行深入分析,并致力于运用传统儒家精神启示现代社会。
本书是作者有关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以追寻美德为中心的中国伦理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关注公德与私德问题,是美德研究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讨论,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公德 私德的起伏变化,揭示出中国当代道德困境的根源和出路。下篇主要关注美德伦理,从孔子、孟子、战国早期一直到冯友兰、冯契,作者检视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关系,辨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全书的核心关切是把握美德伦理研究中的中国问题,证明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寻找中国道德思想的出路。
《盱坛直诠》之于罗近溪,犹如《论语》之于孔子。罗近溪世居江西南城,因地处盱江下游,明代称为 盱城 。 盱坛 ,即盱城讲坛,用以指代罗近溪之学。本书分为上下两卷,由罗近溪 吴郡门人 曹胤儒编次、 东粤门人 杨起元校正并定名,委托程开祜等人重校并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刻行。其内容系根据罗近溪不同时期与学人、弟子之间的论学语录精心选辑,并附以近溪生平行实,堪称近溪学问之精华萃编。
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出自国学大家之手的《论语》注本,既是深入浅出的普及读本,也是学术严谨的古籍整理著作。书中对《论语》做了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释,包括疑难字词的释义、典章制度的讲解、历史事件的介绍、辅助文献的参证、深层句意的解析等等,言简意赅,巨细靡遗;且对每一则的主旨做出一句话概括,提纲挈领,如获锁钥。 本书考辨详确、解读通透、通俗晓畅,对专业人士和大众读者都十分适用。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生动、
王艮,字心斋,阳明后学代表人物,泰州学派开创者。本书《心斋学谱》由心斋七世孙王士纬编撰,共分六部分:传纂、学述、著述考、学侣考、一庵学述、东厓学述。不仅介绍了心斋的生平与学问,也论及心斋的师友学侣,更附有心斋后学一庵与东厓的学述,是了解泰州学派的入门要籍。不仅可由此一窥心斋学术之大概,更可由此了解泰州学派之大体。此次整理,以民国初印本为底本,再加精心校点,可称善本。新增导读,梳理学问源流,讲解实践要点,提示今人方法。
本书之所以名为 儒家与启蒙 ,实有志于探究晚清以来互为表里的古今中西问题。分为启蒙、儒学、哲学三编:启蒙编总论20世纪后三十年思想变迁大势以及可能的出路,将古今问题转并入中西问题;儒学编则试图从新一轮古今之争的处境中,在启蒙之后的时代里重新激发儒家新的可能性。哲学编通过中西哲学的对照来考辨古今中西问题。本书论述的内容涵盖古今中西,但始终基于对现实的关照。在自己和他方经验的开展之中,重启对古今中西之思。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孔子家语正印》是一部明代产生的《孔子家语》的重要注评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启三年(1623)怡庆堂余完初刻本。《孔子家语正印》由明代翰林院编修文震孟作序,礼部尚书顾锡畴注释,孔子第六十三代孙、翰林院编修孔贞运评论。《孔子家语正印》对于孔子思想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在孔子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丰富的注释、评语反映了明代孔子研究状况,表现了时人对孔子思想的认识程度和阐释特点。尤其是孔子第63代孙孔贞运的评语,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深刻阐发,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孔子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本书正文整理较为认真,并对文中部分引文、用典、人物作注释,以便读者阅读理解。
本书作者立足于新时代发展,将儒家生命教育思想和当代德育教育相结合,指出当代德育具有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指出儒家生命教育乃当代德育自我理解的有效方式。本书通过剖析儒家生命教育的内涵、特征、原则和功能,研究儒家生命教育的树人目标和价值观,展示儒家生命教育的传统修身方法和教育路径,梳理了儒家生命教育的当代德育启示,并通过历史镜鉴和当代实践相结合的对比研究,丰富和扩展了当代德育的理论内容、方法、路径和环境,旨在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义利观、苦乐观,培养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不畏艰难的受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