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 乃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 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脱胎于在北大开设的儒家政治哲学课程,经三四年的沉潜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学中诸多核心范畴,对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袭/禅让、那县/封建等关键词做了长镜头式的全景厘清,通过制度史和观念史的视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历代思想家如何证明这些制度或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与平等、正义等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展开了深入对话。 全书由 天、天命、天道 仁者爱人 人性与民本 权力与疆域 感与教化 差序与平等 勇敢与复仇 七部分组成,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何以 阐旧邦以辅新命 ,在张力与冲突中体现了穿透历史的思考深度以及强大生命力。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其中,培育人性情感,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是《论语今读》三重点。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学中的重点议题是伦理的社会实践及其衍生出的社会特征,其逻辑发端于 人伦 与 耻感 ,即 人伦日用 。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 对偶生成理论 和 关系向度理论 ,并对 孝道 人情 面子 自我 情爱 日常计谋 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年, 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 , 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 。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 善自他宗 ;学老者破除己见, 得离言之旨 。 憨山大师注《庄子内篇》,创意于约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克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前后长达三十二年之久,堪称憨山后半生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师自言: 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蕅益大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四十九岁,述《四书蕅益解》。解《论语》曰 点睛 ,开出世光明也;解《庸》《学》曰 直指 ,谈不二心源也;解《孟子》曰 择乳 ,饮其醇而存其水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 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孟子新注新译》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 译注 形式呈现 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 考证 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 审句例 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 最博最精 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如释 终风且暴 ,正是这样做的。 《孟子新注新译》(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译》的增订版。较之旧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 考证 部分中了。删去了旧版中《卷首的话》,还将《导言》篇幅大大缩减了。从数目上看,旧版原有 考证 108则,新版增加到210则。同时,旧的 考证 也有若干得到补充修订。
《孔子如来》典藏本, 孔子三来 系列之二,鲍鹏山教授著。《孔子如来》*早是作者在《光明日报》 智慧版 上开设的 老鲍谭古 专栏文章,共72篇,合为一辑。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留下的言论片段,如何理解,从来一家有一家的立场与解说。本书是作者研究、教学先秦思想三十余年,将得自孔子的启示与读者做的一次分享,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价值都有其边界,把任何一种价值无限扩大、*化,都是对其他价值的破坏;比如,总说 防人之心不可无 ,会*终导致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比如,不要斗得过小人,要高得过小人 源自孔子的这些正知正见,我们今天了解多少呢?
《原本大学微言(精)》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 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本书的基础是干春松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 儒学与中国社会 课程的讲义,共十五讲。作者致力于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书稿涉及 儒学的基本内容与演变 儒学与传统政治 儒学与中国地方秩序 乃至 儒学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等主题。其中许多论题体现出作者对儒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的独特认识,比如 儒家与经济 儒家与宗教 等议题,能拓展读者对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了解。 在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已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儒学对于当下社会与个体生活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与西方各种思潮之间的关系,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心中国文化复兴的社会大众所普遍关注的。本书通过探讨儒学的重要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传统中国,进而加深对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解。
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百句,浓缩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本版增加了二十余篇,亦精心修订旧版的若干文字,改换了部分引语,使之更恰切,也更精彩有趣。
《成人之道》为著名汉学家、比较哲学家、孔子文化奖得主安乐哲的新作。 作者对一贯主张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深度诠释,从宇宙论基础出发进一步揭示其思考起点 儒家过程性的人之理念: 人之成为 或 成人 。在《成人之道》中,安乐哲分析了儒家传统中 关系性构成的、叙事性的、焦点 场域的人之理念 ,并以之贯通 仁 孝 礼 和 等儒家经典观念,让儒家以其自身语言讲述其自成一格的道德生活愿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比较哲学洞见,针对 个人自主 民主 等当代社会政治议题,作者提出了儒家方案来对抗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现代世界的基础个人主义理论及其衍生思想。 深感于当今世界的人类困局,安乐哲寄希望于在世界哲学中尚未获得足够重视的儒家思想资源,为人类带来突破性的改变与贡献。
本书《汉唐经学研究》收录陈鸿森先生有关汉唐经学及经学史研究的论文12篇。内容涉及汉唐时期的经学、古代史和古典文献的研究,包括《 高宗谅阴 考》《〈子夏易传〉考辨》《隋志所载刘先生〈尚书义〉作者考》《〈禹贡〉注疏校议》《汉长孙氏〈孝经〉有〈闺门章〉说辨惑》《唐玄宗〈孝经序〉 举六家之异同 释疑》《梁沈旋〈尔雅集注〉考证》《北朝经学史小考》等,所收文章皆为作者近年来呕心沥血之作,大都为实证主义的考证之作,广征博引,论述精深,不作空泛谈论,并从实例上升到某些总领作用的研究方法论,是一部优秀的文史研究学术专业著作。
针对现代人沉重的压力和疲困的心灵,特别是各种精神心理疾病,《儒家修身九讲(典藏版)》认为,中国古代的修身传统有无比强大的现实意义。《儒家修身九讲(典藏版)》探讨了如何在现代条件下激活古代修身传统,并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具体的修身方法。 作者将儒家几千年来特别是从孔孟到宋明时期所发展起来的修身智慧,分成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慎言、致诚等九个范畴,对它们的基本含义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书后附录集多家经典,可用于反复阅读、朗读乃至抄写,帮助修身实践。 希望《儒家修身九讲(典藏版)》能对当下浮躁的世风有镇静作用,同时也对关心国学复兴之路的人有所启迪。
本书系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之一。基于对形而上学和亚洲哲学的长期研究,南乐山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此书即是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而成,以期阐明可以作为一种世界哲学的一个当代的、进步的儒家立场。通过分析儒家形而上学和道德传统,南乐山试图将儒学带进21世纪,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在儒家哲学中,礼定义着我们与其他个体、社会制度和自然的大部分关系,礼使支撑人类高度文明的积极制度成为可能;但礼也可能导致不良行为,包括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和性别歧视。他认为,在当前儒家哲学研究中,致力于修改不合时宜的那些礼,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一项积极的课题;更重要的是,这项课题应该在一种巧妙的、礼仪化的生活中来开展,而不是以一种外部批评的形式来进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本书中,南乐山试图阐明一种进步的、自由的儒家
孟子其人不仅是先秦诸子之一,其书也是宋以来 十三经 或 四书 之一,两千余年来所影响于中国思想学术与中国人之心灵者甚大。自东汉赵岐作注以来,历代注释解说极夥,每随学术之进展与时代之变迁而有所发明,于中亦可见《孟子》所蕴之深,可以不断探究阐释。本书作者自2004年起在复旦大学 中国经学史 课上开始讲授《孟子》,其后研精覃思,取精用宏,耗时十余年,撰成本书。 本书为对《孟子》一书的注释和解读,每卷开头为解题,概述该卷大旨,下列章旨结构图,勾勒一卷之整体脉络。原文之下,分简注与讲疏两部分。前者疏通文义,对《孟子》原文中对一般读者来说理解相对有困难的,或历来有争议、有误解的字词进行简要注释,讲疏则详细阐释《孟子》原文的基本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义理。
本书是关于巴蜀大儒刘沅(1768 1856)的研究专著。刘沅被后世尊称为 川西夫子 。作为一位生活于朴学昌盛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却以宋学方法解经;作为远离当时学术中心的一乡善士,却为了 回归孔孟 ,以一己之力完成对儒家所有经书的重新注解;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道德君子,他将毕生心血献给脚下的土地和普通士人民众,成为扬慈善、兴文教的一代师儒。 本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能反映清儒刘沅学术思想的经学著作,来为刘沅及刘门的学术正本清源,并呈现刘沅经学思想的整体面貌以及挖掘出潜藏在各部经解中的一以贯之的解经理念和逻辑。本书亦对当前流行的几种对于刘沅及其学术的认知和看法多有辨析,也对刘沅 三教同源 的观念进行了义理上的深度剖析。
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量测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与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 徐梵澄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被誉为 现代玄奘 , 只留下背影的一代大师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计划,赴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 阿罗频多学院,任华文部主任。1960年代是徐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学术菁华的宣扬期,以英文著出《孔学古微》,1966年由室利 阿罗频多学院出版,意在向西方读者介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菁华;后收入《徐梵澄文集》卷三,2006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5年经李文彬先生译成中文,以单行本出版,并获评当年的 中
《孔子家语通解》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孔子家语通解》 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将它置于书前,是为了简要说明人们认识《家语》的过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 《孔子家语通解》 本通解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今天,《家语》的许多学术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基于此,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说与注、解的科学严谨,同时也力求观点平实,注意读者的适用范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初版于2005年,2013年本社在该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推出新一版。本版(第三版)以前两版为基础,进行了比较大的修订。前两版以书目为序,本版以主题为序,根据八大主题集中鉴赏相关篇章。仁为本源、修身自强、弘道行义、经世治国、穷神知化、人格风范、树人育才、诗性文化,这八个主题既是四书五经主旨的概括,也是传统儒家哲学的问题意识所在。精挑细选鉴赏篇章,删除了不合时宜的鉴赏篇章和文字。上述修订旨在引导读者带着问题读经典,通过不同篇章的互相对比和呼应,丰富读者对经典的认识。文后三则附录,包括名言和基本概念、注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