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很重要的哲学著作。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如果人们有效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
《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分,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有别于近百年来注重于中外史地考证的中外关系史研究特点,本书专门论述19世纪之前中国思想对欧洲的影响,并结合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来进行分析。
《一书在手、如师相随:印光答念佛600问》在反复通读《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原文的基础上,精心梳理、拣别印祖对于净土念佛种种问题的开示,细心分类编次为十二章,荟萃问答600余问,并在每问前后面加了要点提示和详尽的注释。具体内容包括净土法门的缘起、净土法门与教义教理、净土法门与修持者根器、净土法门与修持宗旨、净土法门与至诚行持等。
《幸福之路》《幸福之路》是一部探索现代社会幸福问题的通俗哲学著作。它避开了高深和抽象,在书中直接反思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如竞争、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等等,直接给出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
现代社会复杂多元,人们在紧张的压力之下,纷纷想要寻找身心安顿之所,近年来禅修乃蔚为风尚。本书根据星云大师弟子——心定和尚在禅堂或佛学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参禅修定的具体方法、要领,佛法上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修行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心定和尚弘法50年,曾对佛理做过缜密的阐发,并在南北传佛教的融合上做出突出的贡献。他的这些弘法教学,既具深度,又能做条理的层次分析,对参禅修定的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禅修导引。
《正果佛学三书:佛教基本知识》是正果为中国佛学院编写的一部教材,影响甚广。全书共分四章。章《教理》,将头绪纷繁、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论,概括为六个问题。其中“五位百法”、“蕴处界三科”两节,是佛教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第二章《人天行果》,作者在“行”的方面,就三个问题详加论述。为皈依三宝,特别强调皈依后的正行,这是作者独具慧眼之处。第二为受持五戒。第三为修行十善业。作者广引诸经,重点说明十善业是成就五乘共法、严净佛土的根本。第三、四章分别为《声闻行果》、《菩萨行果》。在“行”与“果”的编写上,先写入天乘,因为人天乘是一切圣果的根本。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由此向上增进,再写声闻乘,最后写菩萨乘,这就突出了人间佛教。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
在寄禅法师饱受磨难而又诗情澎湃的一生中,广泛师法前人,写下近一千九百多首诗歌,文若干。民国元年,杨度在北京法源寺收其遗稿,经整理校订,民国八年北京文楷斋刊刻了《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八指头陀诗续集》八卷、《八指头陀文集》一卷。诗人另有《法语》两卷,在《海潮音》十三卷十二号上刊有散文若干。本书为突出“民国版”作品原貌,所以选用“一书一刊”,“书”即金陵图书馆藏之民国法源寺本《八指头陀诗集》,“刊”即民国廿一年(1932)《海湖音》第十三卷第十二号上的敬安的《语录》,合为一册,题名为《八指头陀禅意诗文》;而之所以取此名,是为了突出其作品的“禅意”特色。
修五停心观,是为了平息、净化心的骚乱和混浊的状态,使心念集中,以达正定。由五停心得定境,进而观四念处开发智慧。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所有这些方法皆针对一般人深重难除的习气、障碍而设。 《五亭心·四念处》非常通俗易懂,利于净化心灵,升华灵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人的身心健康也颇有裨益。
本书阐述了作为“大众”的社会力量在现代的崛起,以及一个由“大众”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的来临。当前文明带来了越来越舒适安逸的环境,这是一个“随波逐流”“任其自然”的时代,大众人在其中过着一种缺乏重量、失去
苦难是上天另一种形式的爱,它提醒我们从错误中回来。一切的苦难、灾难,都是一种无言的呼唤。当爱与觉醒足够时,它将自动走远。所以,苦难不是恶魔,而是觉醒的闹钟。 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感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求是指望结果,修是培植因缘。感是得道多助,算是一厢情愿。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般若的精义都藏于此经,故其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 讲录》是近代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李叔同出家后为大众所讲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李叔同在杭州的虎跑寺落发出家,法号“弘一”。弘一是最有资格来解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人,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所蕴含的“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重要教理。附录有民国著名学者丁福保解译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同时还有印光鉴定的《大悲心咒持诵简法》。 弘一崇尚人生的超脱,以淳朴归真的修为、闪耀后世的机锋,重建着心灵家园和生命的净土,启迪后人在浮华的尘世中找到一片自我的洒脱世界。 通过《 讲录
本书精心挑选了柏格森的两部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与《物质与记忆》进行阐述,对柏格森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柏格森在这两本著作中逐渐发展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时间概念,这个时间概念不是指的物理或科学时间,而是生命体的时间,也就是生命。 作者首先探讨了柏格森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后来的哲学家对柏格森的解读。通过对柏格森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背景的探讨,作者首次揭示出柏格森的思想演变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的关系。 柏格森哲学对其后的后现代哲学、当代的文学艺术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则言简意赅地展现了这一影响。 相关评论或推荐 作者展示了既有历史意义又有当下意义的柏格森形象,他的思想产生于技术巨变的时期,这
本书是别尔嘉耶夫 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要解开“人”这个“ 的迷”。作者将现实的各个方面纳入其视域,对存在、上帝、自然、宇宙、社会、文明、自我、权利、 、战争、民族主义、美感、艺术等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始终坚持,自由高于存在,精神高于自然,主体高于客体,个性高于共相一普遍的事物,爱高于规律。 和那些动辄喜欢建立体系而对现实世界关心甚少的学院派哲学家相比,别尔嘉耶夫的思想中常常交织着两项因素:他既用学者的眼光看待个性、自由、创造等字眼,同时又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苦难的 下层人的生活保有深切的同情,两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使得本书在严峻的理性之外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别尔嘉耶夫的文笔简练流畅,他惯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本书既是作
《蒙古文佛教文献研究》运用文献学理论和版本学研究方法,以整个蒙古文佛教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从历史学和宗教史学的角度阐述了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从文献学角度论述了国内外蒙古文佛教文献的收藏和研究概况;对蒙古文佛教文献的发展进行了萌芽、成熟和鼎盛三个阶段的划分;从版本学角度分类阐释了蒙古文佛教文献的载体、写本和刻本;从文献学和版本学角度具体地阐释了蒙古文《大藏经》的翻译、雕版刊行、版本特点以及内容等;论述了蒙古文佛教文献对蒙古佛教史学、文学的影响,以及蒙古佛教史籍的版本、流传、内容特点等。最后,分类介绍了对蒙古文佛教文献的产生和发展有过影响和贡献的26名僧俗活动家、翻译家和学者的生平和业绩。全书将蒙古文佛教文献与蒙古社会政治、经济
本书为释本性禅师所著《一花开五叶:中华禅五宗修学入门》一书的兄弟篇,是作者三十余年习修和推广中华禅的心得结晶。该书结合作者个人修行体悟,以历史传承为主线,以佛教经典为依托,从禅法概述、创始祖师、法门传承、法理依据、修证方法等五个方面,分别介绍了默照禅法、看话禅法、念佛禅法、止观禅法等中华禅之四大禅法,内容具体,脉络清晰。介绍中华汉传佛教四大禅法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