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罗素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幸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而好处尽享——那么,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优选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从这一拷问人性的难题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传世经典《理想国》。在这本对话录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事关政体、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尽管讨论话题看似包罗万象,但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一终极之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个好人。
《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分,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有别于近百年来注重于中外史地考证的中外关系史研究特点,本书专门论述19世纪之前中国思想对欧洲的影响,并结合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来进行分析。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的第七卷。它提供了杜威和塔夫茨(James H.Tufts)于1932年撰写的《伦理学》(Ethics)一书的权威版本,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学术版本委员会认可版本。 亚伯拉罕·埃德尔(Abraham Edel)和伊丽莎白·弗劳尔(Elizabeth Flower)在他们的导言中指出:杜威的伦理学以其“关注具体、关注变化、关注融入可利用的很好知识、关注伦理学理论的启蒙作用、关注对创新思想和智慧的召唤”,和20世纪80年代“刚好相关”。 杜威和塔夫茨在前言中说:“在一个战争可能摧毁任何国家或个人生命、财富和不安全结伴同行、阶级依然分化而宗教却不再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的世界里,对研究和反思的需求变得愈加明显。”尽管某些人担心道德理想和标准的消失,但这两位作者满怀信心地总结道:“道德生活深深地扎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之中,不可能丧
《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附思想是少数人的事共6册)》,囊括《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国的浩劫》,帕斯卡尔、卢梭、康德、罗素、迈内多位大师代表作,是何兆武先生译作的 结集出版。 《思想录》 如果从一场大火中救出一本书,法国人会选择帕斯卡尔的《思想录》。 《西方哲学史》 哲学史的入门 书 《德国的浩劫》 尽管秉性谨慎而保守,他却不是一个沙文主义者;他接受了魏玛共和国并忠诚地支持它直到 。他是一个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但他不能接受不人道的行径。在风烛残年,他也未曾向希特勒和希特勒主义低头。 《社会契约论》 没有《社会契约论》,就没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
《世界佛教通史:卷印度佛教从佛教起源至公元7世纪》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br/>
《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研究》将马来西亚华人佛教信仰作为研究对象,以宗教社会学、华侨华人历史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来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的佛教信仰,力图揭示佛教对华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作者从研究马来西亚的宗教环境着手,进而阐述佛教在马来西亚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再分别以佛教僧尼、寺院、团体,佛教教育、佛教与民间信仰、佛教与政治、经济、佛教与华人社会等为各章主题,论述佛教与华人社会的关系,对佛教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
金钱如水,必须要流动才能产生大用。如何用钱是一种很深的智慧。用钱使人众部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般若宝藏,才能使自己永远享有用钱的快乐。所以,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我们活在人世间,必须有一些福慧资粮。世间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码的条件。可惜人们错把追求物质当作了人生的目的,发展出计较与比较之后的贫富差别,比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富家一席洒,穷汉半年粮”、“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难倒英雄汉”,这些都是来自民间深刻的感叹。
陈清春著的《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由六部分构成,除导论外,其他内容根据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原理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思想逻辑结构分为五章十八节。 导论部分是本书主要哲学观点的具体论证与说明;章围绕“心外无物”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论;第二章围绕“心外无理”命题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原理论,即价值原理与实践原理;第三章围绕“心之本体”观念分析并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第四章以王阳明的思想发生史为线索梳理、分析并诠释其道德哲学的的工夫论;第五章围绕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类型理论分析与诠释王阳明道德哲学的圣人的人格论和境界论。 本书将现象学方法全面运用于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研究,在借鉴与改造现象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是舍勒的价值感受理论,亦即
《吐蕃时期藏译汉传佛典 对堪与研究/汉臧佛学研究丛书》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古时代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代表性经典《善恶因果经》。通过对该经藏文经录的研究,可大致确定其藏文译本的源流。在8-9世纪之交,《善恶因果经》或经吐蕃译师释迦光之手,在吐蕃本部(拉萨/桑耶)被首次译为藏文;及至9世纪前半叶,复经吐蕃译师法成之手,在河陇一带(沙州/甘州)被重新译为藏文。这两种藏文译本皆完整地见存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经考证乃知源自同一汉文文本系统。基于对该经的对勘与研究,可知法成的后出译本或曾参用过释迦光的早先译本,敦煌所出此经藏文残本5件,均属法成译本系统。
章太炎自述: 少虽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多与法相相涉,而郭象、成玄英诸家悉含胡虚冗之言也。既为《齐物论释》,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可解,日本诸沙门亦多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