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奥古斯丁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 *部分:卷一,歌颂天主后,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卷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卷四、卷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卷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卷十三,则诠释《旧约 创世记》*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
在《保卫马克思/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有二十世纪具原创性、雄辩、具说服力的尝试之一,这种尝试完成于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理论的形态及形象。建立在对马克思的解释之上,它明确地说出了对马克思著作及其后继者的一些著作的某种认识和某种误解。然而,在《保卫马克思/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某些东西也以马克思的思想方式,以马克思的 理论实践 按照阿尔都塞的说法 的形式出现了,而这些东西并不能划归于任何一种 马克思主义 ,因此,就以自己的方式显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局限,至少我愈发觉得如此。由于这种显明通过追溯到马克思思想方式的基本命题和前提而在内部进行,因而就更加有力。 这就是为什么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和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之间的争论在今天不再有同样的意义了,今天所有的马克思主义都成为想象的了。而这一争论
《哲学研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发表的思想是作者过去十六年来进行哲学研究的结晶。它们涉及许多论题:意义、理解、命题、逻辑等概念,数学基础、意识状态以及其他论题。我把所有这些思想写成一些论述,即一些短的段落。它们有时成为关于同一论题的拉得很长的一根链条;但有时我又突然改变,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
本书主要包括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 、 存在论 、 本质论 和 概念论 四部分。黑格尔把 存在论 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 概念论 中的第一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构建了一个融思辨逻辑、形而上学本体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
本书为尼采晚期代表作,作于1883 1885年之间。本书可以说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在尼采思想生涯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全书分为四部,每一部又由相对独立的散文诗组成。在书中,尼采结波斯哲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扬了他的超人哲学。全书以记事的方式描写一个哲学家的浪漫及教导,与其说是一部哲学书,不如说是一部探讨哲学的小说。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 善 与 恶 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深层的原理。
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他的思想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有极深远的影响。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看,书中不仅记述了他的思想转变经过,也表达了他对重大神学问题(例如天主,原罪等)和哲学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在卷十一里,记述了他对时间问题的看法。
本书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的两篇著名演讲,《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好的选择之一。 《心灵与物质》是薛定谔另一本哲学论著。 在这篇演讲中,薛定谔探讨了意识在生命演化中占据着什么位置,以及人的心灵发展在道德问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薛定谔结合东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对此作了常识性的回答,大胆新颖且颇具启发性。
福柯不是一位学院派哲学家,因为他关注的对象 疯人院、监狱、妇女、儿童等 初看起来不那么 哲学 。然而正是由此,福柯发现了笼罩在世人身上的隐形的权力之网。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蛛丝马迹都被记录、分析,以便精准化营销。权力之眼不仅仅是圆形监狱、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还是不断迭代的大数据。人人都是透明人。 福柯并未远去,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通过他生前留下的大量访谈和演讲,我们可以更便捷地了解他在《癫狂的历史》《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等著作中表达的深邃哲思。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 当代*光彩夺目的思想家 !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好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 伊斯特惕克 (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 伊斯特惕克 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好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人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由于 伊斯特惕克 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 卡力斯惕克 (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笔者姑且仍用 伊斯特惕克 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笔者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
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这本《控制论》是系统控制理论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虽然这门学科的发展今天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但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发展和应用的源头。本书初版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维纳就已经透彻地看清了信息反馈控制在工程研究、医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控制论这一跨学科的新概念,对20世纪的多个学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天,控制论的发展已经从单机自动化跨越到处理多因素、多输入-输出的非线性大系统(如宏观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资源配置系统等),维纳当年的预言很多变成了现实。再次捧读本书,当有追根溯源之效。本书还引发了一系列哲学问题,不仅对理工学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及普通读者而
在本书中罗素以他的明白晓畅的笔法陈述了数学原理研究中确定的科学结果,所谓的数学原理研究中确定的科学结果特别包括数理逻辑方面的结果。
《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之一。本书主要是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成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其目的在于将形而上学疑难作为一种基础存在论的疑难问题展现出来。基础存在论就是对有限人的本质作存在论上的分析工作,是人的亲在的形而上学,它与所有的人类学,甚至与哲学的人类学都保持着根本性的区别。因此,出于何种意图和以怎样的方式对基础存在论的观念做阐释工作,在什么范围之内以及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之下提出 什么是人? 这一根本性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如何导向存在问题的重新发问,此乃本书探究和思考的主题。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后期的重要的著作。现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区分主题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存在与虚无。梅洛-庞蒂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莫里斯 梅洛-庞蒂在《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借助于其新的哲学概念,批评了反思哲学,包括胡塞尔以及自己早期哲学的不彻底性。内容包括:可见的与自然:哲学探究;反思与探究;探究与辩证法;探究与直觉;交错与交织等。
本书是一部被西方学者称为 哲学家中的哲学家 的*后遗稿。它收集了作者从1914年至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和酝酿,又是这位思想大师理论发展的直接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 万花筒 。这部著作简练如洗,议论精深,别具风格,作者的随想随记和作者的精神风貌及其一生的特征都融为一体,体现其中。
《泰阿泰德》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作品,处于从中期对话录向晚期对话录过渡的阶段。它不可能是一篇早期作品,尽管在形式上它与早期对话录有相似之处,譬如,探究特定概念的定义,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辩驳论证,以无结论的方式结尾,等等。《泰阿泰德》这篇对话录由两场谈话组成。前一场是欧几里德和特尔普西翁两人简短的铺垫性谈话。这两人都是麦加拉人,也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在后者临死的时候,这两人都在场。欧几里德在这段简短的谈话中赞美了泰阿泰德,并说他曾经听苏格拉底向他转述了一场涉及泰阿泰德的谈话。欧几里德自称把这场谈话记录下来了,并且让仆人为特尔普西翁朗读出来。这读出来的内容就是《泰阿泰德》的主体部分,它是苏格拉底、塞奥多洛和泰阿泰德之间的一场哲学谈话,其主题是探究 知识 的本性。在结束谈话之时,苏格拉
罗国杰,男,1928年1月生,河南内乡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名誉会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哲学学科评议级成员,第三、四届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著作有《罗国杰文集》、《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伦理学》(主编)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本书为青年黑格尔分子、无政府主义思想家麦克斯 施蒂纳的主要著作,它通常被当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的主观唯心论、唯我论;其核心则是从个人 自我 、 者 出发的。要求自由的利己主义等。本书共分两大部分。部分标题是 人 ,施蒂纳说明所有意识、宗教、道德、法律、真理、国家、社会、人民、民族、祖国、人类以至世界本身都是旨在通过各种非个人的普遍的东西来奴役个人,都是 否定你自己 的,由此说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本身都是利己主义的,当然也是利己主义的。第二部分标题是 我 ,指出了自我彻底解放的道路,即 回到你自己那里去 的道路。他主张自我的解放不能依靠在自我之外的什么永恒的观念或原则来实现,而只有靠使自我君临这些观念或原则之上来达到。显而易见,这种立论结构是模仿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
该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于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1921年,罗素应邀来华讲学,其中在北京大学作了一系列关于 心的分析 的讲演。书中首次系统阐释了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思想,体现了罗素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变。
奥义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圣典,是印度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的总源泉。作为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奥义书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现在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本书所译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三种原始奥义书,直接从梵文译出,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潘能伯格是当代德语基督新教*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如题,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神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哲学与神学之关系规定的各种类型;二、基督教对柏拉图主义的接受、亚里士多德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与基督教思维与斯多亚哲学的关系;三、基督教对哲学主题构成的贡献;四、近代文化从基督教解放;五、今日的神学与哲学。
.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汉译名著本15)》写于1833-1834年间,是海涅的政论作品中精彩的一本。 本书的主旨是要论证: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论述了宗教史、德国古典哲学的来源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后得出了这一观点:从马丁 路德以来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是德国社会革命的一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