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经典著作。本书借苏格拉底与格劳孔、色拉叙马霍斯、阿德曼托斯等人的对话,描述了一个理想国家的蓝图,还讨论了诸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比如正义、财产、教育、品德等。本书围绕如何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这一问题,讨论丝丝入扣而亲切有趣,细细品味,余香四溢。本书作为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源头,震古烁今,是理解西方政治文化的之书。
当善与恶的界限日益模糊, 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当生命之轻已变得不能承受, 我们该从哪里求得生存的意义? 是重造崇拜偶像?还是干脆沦于虚无,一路娱乐至死? 在人类刚刚步入现代世界时,德国哲人尼采就严肃地思考上述问题--而一切答案,都汇聚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哲学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的漫游与教诲,尼采发出了先知般的宣言: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人应该直面虚无,从自身创造生命的意义,继而进化为能撑起生命重担的超人!
这本10万字的小书,是罗素的哲学导论性读本。罗素称它为"廉价本的惊险小说",这是因为其内容非常明确且引入了崭新的观点。书中对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意义等问题,主要是哲学的领域,也就是认识论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这个世界存在超越物理和心灵世界的共相,它也是一种实体,是普遍意义上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同时对笛卡尔、休谟、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相关分析。
《悲剧的诞生》首次出版于1872年,该书以 致理查德 瓦格纳 为序言,下分为25节,同时收录《酒神世界观》与《自我批判的尝试》。作为一部美学经典,尼采在书中解开悲剧美学之谜,即希腊悲剧是由于日神阿波罗精神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对抗与调和而产生的,并以酒神精神为主导;主张在悲剧的痛苦中感受到一种更高的、征服的欢乐,看到生命乃永恒的美。作为尼采本正式出版的著作,本书既是尼采哲学的诞生地,也是理解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对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 哲学大师尼采难懂的著作 。
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西蒙东思想系列之一。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
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 欲望机器 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 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 我们终将去往何方 找到答案。 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
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深远,后世的萨特、海德格尔、柏格森等众多思想家莫不受其影响。 在本书中,尼采化身查拉图斯特拉,用散文诗体向世人宣讲他的学说。 上帝死了 超人学说 永恒回归 等尼采振聋发聩的观点颠覆了西方道德思想和传统的理性价值,也让本书成为哲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代表终极真理的上帝死了,而在上帝统治下的秩序也随之烟消云散。 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代人拥有的 自由选择 ,是否成了沉重的负担? 一百多年前,尼采就预见了现代人的种种精神困境。在本书中,他像一道闪电,在轰鸣声中发出强者之音,把超人的意志带到世间,向我们传授生存的意义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 善 与 恶 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深层的原理。
《沉思录》是斯多葛派的代表性作品,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者马可 奥勒留在自己的一篇篇箴言随笔中,对宇宙、社会、人生展开了一系列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位有哲学修养的统治者的人生感悟。这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的文字,直击生命的本质,以至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能与之产生共鸣,让我们持续的焦虑得以缓解,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顿。
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的生活自助书籍。 当代生活中,处处可见烦闷之人的身影。明明我们的生活相对安定,物质也不虞匮乏,为何焦虑、空虚与不安却总是盘桓其中?罗素以浅白而深刻的文字,把我们不开心的原因分析得有条有理,如竞争、烦闷、忌妒、疲劳等等常见的问题,并结合生活经验和一些实证,帮助我们找到从前不曾注意的导致生活不幸福的原因,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一剂良方,将会引导我们走向通往幸福的那条不平坦的道路,要抵达终点,还需我们勇敢挣脱桎梏,为自己搏得幸福。 作者对于本书的评价: 罗素(作者): 这部书不是献给博学之士的,也不是给那般把实际问题作为谈助的人的。在以下的篇章内,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 因为相信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论著汇编,收录了他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揭示了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表象及成因:《超越唯乐原则》指出 强迫重复原则 并揭示了人类生、死本能造成生命之谜的决定因素;《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系统论述了集体心理学的本质即人类自身存在的 力比多联系 ;《自我与本我》谈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联系以及阐述了自我从本我,超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本书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在本书中,作者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讲法,给出了他本人对《逻辑哲学论》整体结构的描绘,回顾了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哲学和历史背景,并就书中的关键段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作者尤其注重梳理的,不只是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还包括他那种格言体说理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论证。
本书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的两篇著名演讲,《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好的选择之一。 《心灵与物质》是薛定谔另一本哲学论著。 在这篇演讲中,薛定谔探讨了意识在生命演化中占据着什么位置,以及人的心灵发展在道德问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薛定谔结合东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对此作了常识性的回答,大胆新颖且颇具启发性。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全书共分十卷。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用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国家模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文艺理论等各个方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西方乌托邦思想源头。 《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 朱光潜(美学家)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卡尔 波普(英国哲学家)
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这本《控制论》是系统控制理论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虽然这门学科的发展今天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但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发展和应用的源头。本书初版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维纳就已经透彻地看清了信息反馈控制在工程研究、医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控制论这一跨学科的新概念,对20世纪的多个学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天,控制论的发展已经从单机自动化跨越到处理多因素、多输入-输出的非线性大系统(如宏观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资源配置系统等),维纳当年的预言很多变成了现实。再次捧读本书,当有追根溯源之效。本书还引发了一系列哲学问题,不仅对理工学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及普通读者而
《苏格拉底之死》内容介绍:苏格拉底的死似乎促使柏拉图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把与苏格拉底有关的记忆保存并且保护起来。由于他是一名诗人 他是希腊诗选里一些非常美丽的爱情诗的作者 他很自然地会想到用某一种文学表达方法;可是,他没有用诗来描述苏格拉底,而是想到用充满戏剧性的对话来描述,这样就可以用苏格拉底生前实际用过的辩论法把他表现出来。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呈现了一段刑法和刑罚的变迁史,以此探究西方社会为何从一种酷刑所带来的躯体惩罚转向了一种判处监禁的 温和 惩罚,并*终揭示了知识、权力和主体性这些常常不为人觉察的规划。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使读者在*次同这本充满挑战且令人激动的著作相遇时便倾注心力。本书将遵循《规训与惩罚》的章节结构,并时常引用福柯本人的话语,以便读者在原著中读到这些话语时,不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从理论上说,本书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读者迈出*步。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在本书中罗素以他的明白晓畅的笔法陈述了数学原理研究中确定的科学结果,所谓的数学原理研究中确定的科学结果特别包括数理逻辑方面的结果。
人生来真的不平等吗?贫富差距为什么越来越大?权力阶级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在工业文明发展之初,社会道德与制度开始崩裂瓦解,人们陷入纷争与动荡。卢梭对此非常愤慨。 如果人类文明发展的代价是人性不断被压抑,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并形成阶级固化,是只有丑恶与虚假的人能得到荣耀,是人类的不平等被隐形、遮蔽与扩大,人类社会还会变好吗? 难道人类生来就是如此吗? 结合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卢梭发现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自由愉快,在那个私有制出现之前的社会中,没有不幸与痛苦。
杜威讨论了作为架通认识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杜威研究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识具有实践的意义,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知识成为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书中叙述了传统的区分知识与行动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影响,说明了在自然科学结论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协调的问题如何支配着各派哲学,阐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动的方式,知识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作家曾跟随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一路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使他震惊不已。他以写实的笔触,在书中详尽透彻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那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特殊时期。作品一问世便引起当时各州权贵阶层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愤怒的葡萄》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它仍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本书是郭沫若研究先秦思想与古代社会的重要著作,包括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与总结及孔墨、儒家八派、稷下黄老学派、庄子、荀子、名辩思潮、前期法家、韩非子、吕不韦与秦王政等人或学派的阶级立场、政治主张、学术思想都做了总结性批判研究。本书史料丰富、论点新颖,在思想界史学界引起高度重视,有着广泛影响。 本书于1945年9月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初版,又于1946年、1947年、1948年出版3版,此后多次重印,为郭沫若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主要论集之一,是《 青铜时代 》的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