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划分为神学谶纬期、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YI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哲学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产生,直到隋唐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 本书叙述的就是两大周期之中,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演变以及每一个在哲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学者的贡献。
《加缪手记》收录了加缪1935年5月到1959年1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及其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记录, 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他在手记中简明扼要地写下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以及多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其中充满了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 书信手记 能凸显与呈现一个人内心的诸貌与真实,阅读加缪的手记,我们 能全面地了解这位被称为“以睿智与热诚,阐明了我们时代良知”的伟大创作者的心智与情感。
“死亡”的概念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生死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涵意,不仅仅表达我们通常所说的肉体的死亡。 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前一个瞬间对于下一个瞬间来说就是死去的,不再是当下的事实,而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或者说是知识,已知的事物,因此会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在这里毋宁说是一种消逝和变化。 在这本书里面,死亡不仅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还是一种解脱的方式。当我们执著于某种事物或某个理念,或者有所依赖,我们就会产生恐惧和痛苦,这时我们就要抛下这些执著,割断这些依赖,与那些过去的事物和已知的事物挥手告别,抛弃理念、图像、幻象以及未来等等在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属于思想,而思想属于时间,时间又为了延续,如此就陷入了恐惧和痛苦之中。 人的恐惧是死亡,最痛苦的是生命无法延续,而死亡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在当时出版时曾引起轰动,并且这也是一部经典之作,历时二十多年而长盛不衰。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而周国平从全新的角度,满怀热情的探讨这位哲学家和他的哲学思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