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明确指出: 如果你们 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进而建立了一个包揽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目的论,并且以艺术哲学为封顶石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作为谢林早期哲学的枢纽,比他此前的自然哲学体系更为全面,也比他此后的同一性哲学体系更具有辩证法的活力。 《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于,谢林在这里第一次揭示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结构
《梦游者》讲述了西方宇宙观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最终抵达现代人所熟悉的版本。本书按照时间线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英雄时代、中世纪、哥白尼、开普勒以及伽利略。作者突破了 科学 和 人文 之间的僵化区分,用动人的笔墨展示了宇宙学家们的创造性探索,描绘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如何艰难而戏剧性地摆脱中世纪世界观的桎梏。他为一系列伟大的天文学家提供了生动而明智的肖像,并明确指出政治偏见和无意识的偏见在他们的探索中所扮演的角色。
《世界时代》收录了该书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较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 过去-现在-未来 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wei一的**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 神性 、 存在者-存在 、 自由 、 恶 、 时间 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 阿甘本一直是各种文本的极富原创性的读者,他理解这些文本的丰富的历史、美学和政治的意义及影响。在《渎神》中,阿甘本次把他的一些关于摄影、小说和电影的关键论文集合到了一起。作为一部关于记忆与遗忘,关于失去与留存之物的沉思录,《渎神》再一次证明了,阿甘本是我们时代挑动性、刺激人思考的作家之一。在这里收录的十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裸体》一书由10篇各自独立的论文构成,书名取自其中的第七章,阿甘本在本书中探讨了创造与救赎、当代性、威尼斯幽灵、人格身份、复活的荣耀身体、裸体等一系列问题,但看似零散的篇
谢林继在《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里探讨人类原初意识在神话里的表现之后,在《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里进一步阐发这个意识在哲学里表现出的本原学说传统,尤其详细阐发了柏拉图的 走向本原的道路 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关于 那个是存在者的东西 亦即 存在者本身 的核心思想。在这之后,谢林着重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和努斯学说,揭示其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哲学的 理性 和 精神 等核心概念,最终表明作为 第一科学 的 唯理论哲学 是一种仅仅在纯粹思维中把握本原的 否定哲学 ,并不能真正认知本原(上帝),而这意味着,它需要一种从经验出发的 第二科学 亦即 肯定哲学 的补充,才能够上升到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即所谓的 哲学宗教 。 谢林的《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是他的绝笔之作。本书不但继续阐发了他在晚年一直坚持的 否定哲学 - 肯
本书提供了一段关于福柯生命最后十年、亦即福柯学术研究工作最后十年的详细思想史。1974年至1984年,是福柯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福柯职业生涯中极为迷人的十年,它始于《性史》计划的启动,止于福柯去世,该计划提前结束。 然而在1984年,福柯对《性史》的想法与1974年截然不同。福柯原本计划按主题组织一个六卷本的系列,但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的研究工作却走向了非常不同的方向:主体性的历史或者说主体的谱系学成为福柯的主要关切。 围绕《性史》计划的产生与转变等问题,本书对福柯的最后十年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描述,既细致解读了福柯正式出版的作品,也全面考察了福柯所抛弃的主题项目,同时尽力参照了福柯身后留下的大量不完整稿本。
《启示哲学》与《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启示哲学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理解自由的历史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海德格尔的 存在史 观和沃格林的 政治观念史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译本《启示哲学》分为两卷,本书为下卷,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1.从神话到启示的过渡;2.对原初逻各斯的讨论;3.对基督教相关内容的生存-历史哲学解构与重构。
《启示哲学》与《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启示哲学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理解自由的历史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海德格尔的 存在史 观和沃格林的 政治观念史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译本《启示哲学》分为两卷,本书为下卷,主要探讨了从神话到启示的过渡、原初逻格斯、对基督教相关内容的生存-历史哲学解构与重构等主题。
本书通过将燃烧、光、电、磁、物体、力等不为传统哲学重视的自然概念纳入哲学的视野,赋予它们思辨的含义,使这些概念一方面突破了牛顿等近代科学家赋予它们的单纯经验科学意义,另一方面摆脱了德国神秘主义者波墨、陶勒等人赋予它们的神秘主义神学色彩,使之恢复了它们在前现代具有的本体论含义。谢林的用意并不在于开辟一个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领域,自说自话,而在于将康德与费希特那里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意识哲学格局中的德国古典哲学超拔出来,重新获得它呈现永恒真理的能力。
本卷由三个文本构成:《哲学作为科学的自然本性》《全部哲学的本原》《自然进程阐述》,其中前两个文本构成了谢林著名的 埃尔朗根讲座 ,第三个文本则是德文本《谢林全集》中的一篇重要逸文,主题符合,故与前两个文本编为一卷。 埃尔朗根讲座 是谢林研究史上的重要经典,也是谢林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本。它上承 世界时代哲学 ,下启 神话哲学 和 启示哲学 ,尤其对 世界时代哲学 中所提出的潜能阶次辩证法问题、存在问题、时间问题等做了总结性的阐发,号称 最后的世界时代哲学文本 ,对研究谢林哲学至关重要。在哲学问题上,它回应了人类的意识和哲学的内在关系、体系的建构和展开、哲学史的断续等问题,同时回应了黑格尔的批判。在思想影响上,它开启了20世纪的意大利解释学传统,构成了解释学都灵学派的基础文本,也影响了雅斯贝尔斯
本书系 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 ( 吴根友 万百安 主编 )之一。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现在乃至将来,哲学传统间与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丰富,可以通过跨文化哲学这一新的视野和实践来予以实现。中国哲学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这并不是说在未来世代中国哲学将要成为另一种宰制的哲学,而是说中国哲学能有助于建立更加均衡的跨文化哲学。通过对比外推和交谈的哲学,我们将能够妥善应对科技对文化的冲击,面对多元文化的情境,将能够在宇宙和宗教的新兴脉络中重新界定人的经验,而这些也将是跨文化哲学在今后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阿耳忒弥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奥林波斯十二主神之一,希腊古代宗教和崇拜中掌管野蛮与文明、青春与成熟、生存与死亡之转变调和的神祇。 本书是关于阿耳忒弥斯女神的文学、肖像学及考古学研究:从阿耳忒弥斯的早期起源和青铜及古风时代的崇拜入手,探究了阿耳忒弥斯的出生和童年,她在神圣家族中的地位,她的童贞,以及她与那些由荒野变成 正义者之城 的联系。这位女神在其崇拜者生命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她帮助孩子和女人顺利过渡到成年和死亡的全部生命历程。阿耳忒弥斯神话中既有瘟疫和虐杀,也有温存和襄助,两方面密切关联不容偏废。阿耳忒弥斯形象在文艺复兴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历久弥新:从以弗所阿耳忒弥斯雕像 乳房 的持久魔力,到奇幻小说《饥饿游戏》( Hunger Games )三部曲中艾佛丁(Katniss Everdeen)的阿耳忒弥斯面相。 本
本卷是《爱弥儿》的上半部分。盖素华是卢梭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制作,是对他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以及《新爱洛伊丝》和《社会契约论》等书中阐述的理论所作的系统归纳。其目的是论证卢梭提出的“人天生是善良的”这一命题。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是在其鸿篇巨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勾勒新意,编撰而成的又一部全新的哲学史入门书。罗素在书中不仅阐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还涉及了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现代人要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对西方文化加深理解,而本书一改之前哲学书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可谓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入门书。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共分 12 篇,以人物为脉络,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写定于 1918 年 7 月, 1919 年 2 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多次再版。《中国哲学简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西方哲学通史》一书,作
本卷是《新爱洛伊丝》的下半部分。《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表面上是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座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但实际上是以书信往来的形式阐发作者政治思想和宗教观与道德观的著述。卢梭的写作目的不仅仅力图呈现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的协调和社会的和平。
《古代哲学: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到奥古斯丁》古代哲学时期所涵盖的时间跨度约有1100年,开始于公元前585年,结束于公元529年。这一时期是哲学史上最丰富多变的阶段之一。在古希腊人以前,哲学思想从未在地中海地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出现过。本书是对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的简要概述。作者认为,古代哲学作为一种教育资产被保留下来,同时也作为一种物质现实在事实上得以存续,即使在西方的 中世纪早期 、东方的 拜占庭早期 ,即缺少丰富研究成果的那几个世纪中,哲学的发展依然保持着基本的连贯性。 《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随着世界进入近代史阶段,人类自身的判断力成为思想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欧洲大地兴起了多种多样的启蒙运动,这些运动不仅使人的自由意识成为认知世界的标杆,同时还成为政治的基础。本书是近代哲学的
本卷是《新爱洛伊丝》的上半部分。《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表面上是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座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但实际上是以书信往来的形式阐发作者政治思想和宗教观与道德观的著述。卢梭的写作目的不仅仅力图呈现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的协调和社会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