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内容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理想国》共十卷。、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有各类品质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即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击碎主体性的迷梦 穿越欲望的幻象 最终达至对主体症状的突破 继康德之后,拉康给出了第四批判:纯粹欲望批判 本书首版于2011年,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庞大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可以被看作是关于拉康生平的 小型传记 ,作者结合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和拉康学派的传奇。 下册是作者在细读了拉康《文集》,研读了拉康的研讨班作品和国外有关拉康的主要研究成果后,从 主体间性 的概念和视角出发,对拉康庞杂的理论所展开的全面梳理。 本次作者除做小幅修订外,还增加了一篇修订版序言,回顾了这十年国内拉康研究的状况。
《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明确指出: 如果你们 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进而建立了一个包揽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目的论,并且以艺术哲学为封顶石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作为谢林早期哲学的枢纽,比他此前的自然哲学体系更为全面,也比他此后的同一性哲学体系更具有辩证法的活力。 《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于,谢林在这里第一次揭示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结构
探索人与其他物种的共生方式,彻底改变我们对爱与伴侣关系的理解! 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同参与战争、殖民、狩猎、畜牧、医疗等活动。狗在欧洲征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充当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电子战争诞生前,训练有素的狗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武器;追踪猎犬不仅能吓住奴隶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儿童和地震灾民 它们不是家中的 毛孩子 ,而是人类进化中的重要 同伙 ,我们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历史。 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每个伴侣物种的关系,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内爆,是在爱与差异中共同发展、相互构造的过程。《伴侣物种宣言》不仅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全球态势中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为。
★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记录了苏格拉底与形形色色的人的对话,追述了苏格拉底对政治、宗教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看法,体现了苏格拉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苏格拉底》选取了苏格拉底著名的学生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的《尤西弗罗篇》《申辩篇》《克里托篇》以及《斐多篇》。这四篇对话涵盖了苏格拉底*后的人生阶段,这四篇对话绝不仅仅是从时间上对各个事件的串联,更是对苏格拉底整个学说和人生态度的呈现,因此,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同时也是哲学的。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彻底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视差之见》是齐泽克重要的理论作品,斯拉沃热·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鼬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 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1850年的封笔之作,这个书名有点笨拙但意思清晰,即 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 ,分两卷。第1卷是附录,包括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哲学史散论、论大学的哲学、论命运、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人生的智慧6篇。这些后续补充的哲学短文是我的更重要的、自成体系的著作以外的附带作品,里面既有一些探讨相当特别的、各自不同的论题的论文,也有对更加各式各样的题材的零散思考和想法。把所有这些文章结集在此,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由于其题材的缘故而无法收进我那成体系的著作中去,而少数若干文章则因为写作得太迟了,以致不曾在那自成一体的著作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 补遗 ,有31章400节和15首诗歌,其中新翻译的篇目15章,全译的篇目8章,青年时期的诗歌是首次翻译。全书60多万字,他在第2卷的目
作为拉康研究的重要学者,芬克在这本生动而广泛的著作中探讨了古往今来的爱情,将从古代到宫廷爱情诗人和浪漫主义等众多传统纳入其研究范围,并深入研究了弗洛伊德和拉康关于爱情和性欲的观点。拉康对爱的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发展:弗洛伊德将爱视为一种本能,而拉康则认为爱是一种结构性现象。拉康认为,爱是一种对缺失的寻找,我们在寻找一个能够填补我们主体缺失的客体。在此背景下,芬克重点解读了拉康关于 爱就是给予你所没有的东西 这一自相矛盾的说法。他展示了我们内心的空虚或匮乏是如何被爱所掩盖或缠绕的,以及将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是如何可能,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格奥尔格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后,他的思想传入中国,深刻参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出一部规模适当、选目精当、可用好用的学术普及版《卢卡奇文集》,可谓恰逢其时。 ※规模适当,选目精当 精选代表卢卡奇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完整呈现卢卡奇思想发展脉络,满足读者的阅读和研究需要。 ※全面覆盖,满足需要 译文涵盖哲学、美学、文学领域,并特别选译卢卡奇早期重要未公开出版的手稿和通信,完整呈现卢卡奇思想的总体发展样貌。 ※精心翻译,可用好用 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亮教
《梦游者》讲述了西方宇宙观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最终抵达现代人所熟悉的版本。本书按照时间线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英雄时代、中世纪、哥白尼、开普勒以及伽利略。作者突破了 科学 和 人文 之间的僵化区分,用动人的笔墨展示了宇宙学家们的创造性探索,描绘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如何艰难而戏剧性地摆脱中世纪世界观的桎梏。他为一系列伟大的天文学家提供了生动而明智的肖像,并明确指出政治偏见和无意识的偏见在他们的探索中所扮演的角色。
《世界时代》收录了该书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较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 过去-现在-未来 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wei一的**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 神性 、 存在者-存在 、 自由 、 恶 、 时间 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惩罚的社会》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监狱这种刑罚方式取代了身体刑,突然变得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在本书中,米歇尔 福柯探讨将 犯罪者 转化为 社会敌人 的各种刑罚理论和实践,从《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未能充分深化的 道德 观点出发,系统地展现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到来。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 不正常的人 ,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终在西方社会中
本书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 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 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 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 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 , 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 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 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
迈克?A.辛格,是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创业者和生意人,是瑜伽、冥想大师,是畅销书作家,在商业、艺术、教育、健康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均取得过耀眼成就:他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创建了一处占地600英亩的灵修社区“Temple of Universe”,该社区始于40多年前, 已是久负盛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自我发现之旅中来到这里感受内心的宁静;他创办的 个公司是建筑公司“Built with Love”,后来是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办 CEO 和董事长,开发出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 软件包;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在1997年上市,1999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成就还被记入史密森学会的档案馆;他写的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 的书,在土耳其、巴西、西班牙、瑞士、日本、中国 、荷兰、丹麦、芬兰、波兰、意大利等十几个 和地区相继出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不同于常见的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 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
本书为齐泽克纪念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而作,其取径方式颇为独特。正如书的标题《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所示,齐泽克以黑格尔的哲学之 眼 来反思连线大脑,对于人的精神过程直接与数码机器相联通这一设想展开哲学分析。他探究了连线大脑效果与正在崛起的奇点概念,并在连线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验这一问题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地位问题之间往复考察,直面了下述难题:如果机器可以解读、实施、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主体性以及 生而为人 的真正本质将面临何种挑战。最终,齐泽克使黑格尔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正在展开而前景未明的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展示出为何黑格尔比起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是更为有趣而深刻并且值得信赖,为何21世纪必将是属于黑格尔的世纪。
★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 阿甘本一直是各种文本的极富原创性的读者,他理解这些文本的丰富的历史、美学和政治的意义及影响。在《渎神》中,阿甘本次把他的一些关于摄影、小说和电影的关键论文集合到了一起。作为一部关于记忆与遗忘,关于失去与留存之物的沉思录,《渎神》再一次证明了,阿甘本是我们时代挑动性、刺激人思考的作家之一。在这里收录的十篇论文中,阿甘本思考了一系列文学与哲学问题:守护神、自我与各种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在影像与生活经验中得到阐明的弥赛亚时间的问题;作为文学范式的滑稽模仿;以及魔法在提供伦理准则上的潜能。 ★《裸体》一书由10篇各自独立的论文构成,书名取自其中的第七章,阿甘本在本书中探讨了创造与救赎、当代性、威尼斯幽灵、人格身份、复活的荣耀身体、裸体等一系列问题,但看似零散的篇
本书原版出自巴黎艾利普斯出版社的 爱哲学家 系列,宗旨为介绍 我们传统的经典 。作者夏尔 拉蒙既是德里达的学生,也是研究德里达哲学的专家。本书延续了他自21世纪以来有关德里达的系列研究,包括《德里达词汇》《德里达:论解构》等。 本书包含两个关键内容。第一,全书以德里达的语言主题为论述对象,讨论其作为 书写哲学 的面貌及特征,具有逻辑性与基础性。结论章也不忘向政治伦理领域敞开。第二,作者怀有将德里达作为 经典哲学家 来介绍的愿望,因为德里达的 理性批判 一直是最 经典 哲学的一部分。作者的巧妙论证还表明,德里达思想的破坏性潜能和先锋性乃是构筑这一经典的底色。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 皮埃尔 马舍雷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我们会时常困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没有行动的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给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本书选取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萨特、加缪、波伏瓦、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阿伦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庞蒂这12位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总结了他们既深刻、又有温度,也十分值得玩味的哲学洞见,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 在 加餐 部分,还有对存在主义艺术、神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问题的生动阐发。本书以刘玮教授与得到合作的 存在主义哲学20讲 课程讲稿为底本,并加入了每一讲之后的课程精选留言,讲述者与听众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思考,成就了一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原书为三卷本,德文版出版于1934 1947年。卷 早期希腊 和第二卷 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 描述了希腊文化在古风和古典时代的基础、成长和危机,以雅典的崩溃而告终;第三卷 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 处理了古希腊在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史。在这个时代,希腊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 国家、权力、自由,但仍然坚持着教化的传统和理念。教化在书中作为研究希腊文化整体的基础,用来解释希腊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与他们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构成了对整个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重要综合性考察和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耶格尔所言: 本书不仅面向学界,也面向所有在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机时再次寻找通往希腊文明道路的人。 《教化》德文版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