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后,随着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 皮内尔和塞缪尔 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恐怖之物为何令人痴迷?又为何必要? 《怪异与阴森》是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马克 费舍的遗作,全书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流行文化中的恐怖主题,更准确地说,是 怪异 与 阴森 这两个概念。20 世纪一些最令人魂牵梦萦、最反常的小说就属于这两种模式。费舍探讨了众多流行作家、导演、音乐人的作品。 怪异和阴森,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离自身的方式。马克 费舍将这两个概念定义为激进的叙事模式或 超验的震撼 时刻,要正确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就必须对这类边缘概念进行研究。从这种意义上看来,科技、资本也是这样一种阴森可怖的存在。
探索人与其他物种的共生方式,彻底改变我们对爱与伴侣关系的理解! 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同参与战争、殖民、狩猎、畜牧、医疗等活动。狗在欧洲征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充当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电子战争诞生前,训练有素的狗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武器;追踪猎犬不仅能吓住奴隶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儿童和地震灾民 它们不是家中的 毛孩子 ,而是人类进化中的重要 同伙 ,我们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历史。 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每个伴侣物种的关系,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内爆,是在爱与差异中共同发展、相互构造的过程。《伴侣物种宣言》不仅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全球态势中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为。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和吴晓明写给年轻人的10堂西方哲学通识课,读懂2000年的西方智慧与文明。 《西方哲学思想讲义》是了解西方哲学的简明读本,以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尼采、卢梭、柏拉图等10位伟大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在深入了解他们生平经历的同时,感受他们在追寻价值与意义之路上的挫折与坚韧、孤独与慰藉、迷茫与豁然。 哲学不仅仅是高深的思想,更是让你生活变好的方式。打开本书,与西方2000年来蕞优秀的灵魂对话,用哲学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头脑,用哲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充实人生,使自己成为有格局、有魄力、有智慧的自由人。
这本获爱因斯坦本人首肯的小书收录了他关于人生、科学、政治、宗教、教育、犹太人、经济、和平等问题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 提问的人 苏格拉底到 现代牛虻 彼得 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
作为拉康研究的重要学者,芬克在这本生动而广泛的著作中探讨了古往今来的爱情,将从古代到宫廷爱情诗人和浪漫主义等众多传统纳入其研究范围,并深入研究了弗洛伊德和拉康关于爱情和性欲的观点。拉康对爱的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发展:弗洛伊德将爱视为一种本能,而拉康则认为爱是一种结构性现象。拉康认为,爱是一种对缺失的寻找,我们在寻找一个能够填补我们主体缺失的客体。在此背景下,芬克重点解读了拉康关于 爱就是给予你所没有的东西 这一自相矛盾的说法。他展示了我们内心的空虚或匮乏是如何被爱所掩盖或缠绕的,以及将我们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是如何可能,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 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 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 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 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 , 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 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 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
迈克?A.辛格,是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创业者和生意人,是瑜伽、冥想大师,是畅销书作家,在商业、艺术、教育、健康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均取得过耀眼成就:他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创建了一处占地600英亩的灵修社区“Temple of Universe”,该社区始于40多年前, 已是久负盛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自我发现之旅中来到这里感受内心的宁静;他创办的 个公司是建筑公司“Built with Love”,后来是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办 CEO 和董事长,开发出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 软件包;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在1997年上市,1999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成就还被记入史密森学会的档案馆;他写的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 的书,在土耳其、巴西、西班牙、瑞士、日本、中国 、荷兰、丹麦、芬兰、波兰、意大利等十几个 和地区相继出
伟大的德国浪漫诗人海涅评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本书选择康德哲学中*容易被中国读者误解的三个基本概念:对象、知性为自然界立法、物自体,作者运用其独创的 清洗语词 和 教人正确说话 的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通俗的解说,理趣盎然。 此书初版以来颇得佳评,并长期用作教学参考和哲学入门书籍。此次新版附加三篇文章,进一步阐发原书的主体内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康德哲学。
本书为齐泽克纪念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而作,其取径方式颇为独特。正如书的标题《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所示,齐泽克以黑格尔的哲学之 眼 来反思连线大脑,对于人的精神过程直接与数码机器相联通这一设想展开哲学分析。他探究了连线大脑效果与正在崛起的奇点概念,并在连线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验这一问题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地位问题之间往复考察,直面了下述难题:如果机器可以解读、实施、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主体性以及 生而为人 的真正本质将面临何种挑战。最终,齐泽克使黑格尔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正在展开而前景未明的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展示出为何黑格尔比起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是更为有趣而深刻并且值得信赖,为何21世纪必将是属于黑格尔的世纪。
本书探讨了政治哲学的关键词 个体、共同体、社会、法律、国家 以及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作者回溯了古希腊以来的政治权力形式,以及各个阶段最有价值的政治哲学理念,这些理念关乎人类的真实面目、人类生活的意义。作者简明扼要地阐述各家观点,并提出了每种观点遭遇的质疑或现实困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末还贴心推荐了可读性强的政治哲学经典书目。
本书原版出自巴黎艾利普斯出版社的 爱哲学家 系列,宗旨为介绍 我们传统的经典 。作者夏尔 拉蒙既是德里达的学生,也是研究德里达哲学的专家。本书延续了他自21世纪以来有关德里达的系列研究,包括《德里达词汇》《德里达:论解构》等。 本书包含两个关键内容。第一,全书以德里达的语言主题为论述对象,讨论其作为 书写哲学 的面貌及特征,具有逻辑性与基础性。结论章也不忘向政治伦理领域敞开。第二,作者怀有将德里达作为 经典哲学家 来介绍的愿望,因为德里达的 理性批判 一直是最 经典 哲学的一部分。作者的巧妙论证还表明,德里达思想的破坏性潜能和先锋性乃是构筑这一经典的底色。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 皮埃尔 马舍雷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为了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过反复酝酿而出版了本套《海德格尔文集》,其中收入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可以说,本套文集基本呈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总体面貌。 本卷《论哲学的规定》包括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早两个讲座,*个讲座(1919年战时补救学期讲座)《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被认为是海氏思想的真正开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第二个讲座《现象学与先验价值哲学》(1919年)则是海氏对当时主流哲学新康德主义的一个考察。
我们是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技术性存在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埃鲁尔都曾提醒我们警惕技术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更是让我们产生怀疑:技术究竟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奴役我们?技术会扭曲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判断吗?技术进步是否等同于人类进步? 技术始终事关人类如何生活的问题,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无处不在,因此本书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性。作者诺伦 格尔茨没有参与 技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的无尽争论,而是考察了我们所想的 更好 和 更糟 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想法在我们创造技术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
《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 存在的问题 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 在 ,而不是 在者 。为此,他追溯了 在 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 在 的本质,以及 在 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京都学派是一个以京都大学为中心、试图将欧陆哲学的话语结构与佛教精神实质相互结合的哲学流派。其核心人物为西田几多郎和田边元。一方面,作为日本现代哲学的代表,京都学派以其迥异于西方哲学的 绝对无 的思想立场,为世界哲学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另一方面,京都学派的一些成员的学术旺盛期,正值日本迈向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而他们在战前与二战期间发表的拥战言论,在当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战后更引发漫长的争议。如何理解和看待京都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本书详细介绍了京都学派核心成员的哲学思想,并通过跨文化比较,将他们的理论放入世界哲学的广阔背景中,由此展示出日本哲学的特色。在此意义上,本书可视为一部 20世纪日本哲学导读 。与此同时,本书对京都学派不同成员的不同哲学观点与政治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有着越出学院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全书收入文章4篇,是丸山1957 1959年面对战后日本的现实状况,在历史和当下的张力中进行思考的结晶,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在书中,丸山对近代以来日本思想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天皇制、传统与现代、锁国与开国、组织与个人、知识分子与大众、抵抗与转向、政治与文学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如 杂居性 和 无构造性 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领略丸山惊人的敏锐和极具穿透力的思考方式,也可在与日本不尽相同的中国的语境内,读出丸山的思想对我们自身的启示。 我店曾出版《日本的思想》节译本(2009)。为更完整地呈现丸山真男的思想,本次出版,根据1961年岩波新书
人们往往认为,科学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阶序,科学发展有赖于学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不断推进。但法国哲学家加斯东 巴什拉认为,科学的历史并非线性进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断裂。 在《科学精神的形成》这部经典作品中,巴什拉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呈现了科学精神的明与暗:一面是被科学家奉为正统的 科学史 ,另一面则是在科学活动中仍有影响力,却被否定或压制的 非科学 因素。通过打捞出被正统科学史压制的无声知识,巴什拉让读者看到,在貌似客观中立的 科学 中,来自语言、文化、历史的偏见,会以 认识论障碍 的形式一直影响人类的心灵。
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最后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更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最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