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蕞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自由和安顿的力量。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 观自我 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 四圣谛 五蕴 无我 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 观众生 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 观生死 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恐惧
楞严大义今释 有声书频道:https://e.dangdang.com/touch/products/1960446297.html?channelId=30010 《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仅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名的 楞严法会 就是据此建立的。《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由唐代般剌密帝译出。经中主要论述了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的理论,以及 二十五圆通法门 。明末高僧智旭评价说: 此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也。 《阅藏知津》卷十一)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严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注释、今译和串讲(用括号的方式标出)。译文力求信雅达,推陈出新,化古为今,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楞严经》白话读本。
本书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禅宗与佛学 ,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等,做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 道家与道教 ,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做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本书是一部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 三密 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共同点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南怀瑾先生曾以 如何修证佛法 为主题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初名 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 )。书中以 见 (见地)、 修 (修证)、 行 (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做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问世以后,不仅在海峡两岸受到广泛关注,而且被译成英文,流传于西方国家。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是一部记叙玄奘生平事迹极早极详细的传记著作。全书十卷,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悰共同撰写。*卷记载了玄奘的家世、幼年事迹、出家、受戒、游学经历,以及从长安出发,经秦州、凉州、瓜州、玉门关、五烽、莫贺延碛、伊吾到达高昌的行程。第二卷至第五卷记载玄奘游历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印度的经过。这部分内容通过叙述玄奘的行历,详细记载了其沿途所闻所见,包括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民俗等重要内容,为研究七世纪的中亚史和印度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与《大唐西域记》互为经纬,堪称双璧。第六卷至第十卷记载玄奘回国后的译经、弘法、社会交往的情况。透过玄奘与大唐帝王的人情来往,体会玄奘智慧之卓越、才华之横溢、译经之艰辛、弘法之艰难以及初唐政治的风起云涌,
《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影响*的几部大经大典之一,义理深圆,彻法源底,自古有 开悟在楞严 的说法。但同时又因体系庞大,包罗万象,语言精简,而号称难读。虽各代名家注疏甚多,但由于注经体例和语言的障碍,一般爱好者甚至研究者都难以从古注疏入手研读。 《楞严经译解》系在作者于佛学院讲授《楞严》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此前在佛教内部出版,广为流传。其特色在于以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经文,经文、译文每句对应,辅以注释、解说、总结,并以图表的形式演示经文的结构、体系,阐发经义,使读者一目了然。 《楞严经译解》作者确属有修证、有见地,《楞严经译解》见解到位,译文准确,亦非市面上常见的一些佛经白话翻译可比。
瑜伽师地论 有声书频道:https://e.dangdang.com/touch/products/1960446299.html?channelId=30010 修行人为什么会入歧途?为什么会理不明而不自知?该如何舍歧路而入正途?《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可说是唐代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中*为殊胜的一部,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被公认为学佛修持首要***的典籍。 在本书中,南怀瑾先生挑选《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人我的实际经验配合义理讲解,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并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1990年,国外莲花光翻译小组的翻译家们已将其译为英文、法文等,迄今仍为西欧国家诸多学者信士广泛研学及实修;在大陆,虽有郭元梓居士所翻译的汉文版本,但词古难解,并与藏文原义有出入。鉴于此。吾今为报答上师恩德、饶益后学而发心遵照藏文本义,以通俗易懂之词句将其译为汉文,并为了便于理解而增添了原文无有的科判、注释,为了有助于观修.中间插入了法像、图案,因《宁提前行仪轨》稍广,故于前附加简明扼要概括其仪轨全部内容之《开显解脱道》,此为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修五加行者亦可念诵此仪轨,并将其作为日常课诵尤为重要。为了使您对本文作者华智仁波切生起诚信而著其略传,现已圆满完稿。
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 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 活人祭神 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 替罪羊 机制,杀死 替罪羊 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宗教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 作者勒内 基拉尔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 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 。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 攀比摹仿 论超越弗洛依德的 俄狄浦斯情结 ,认为欲望是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佛教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不仅对中国的哲学、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影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佛教的基础知识,如释迦牟尼的一生,佛法僧 三宝 ,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本生故事,佛教是何时传播到中国的,佛教是怎样逐步中国化的,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佛教的核心信仰,佛教的入世应用,佛教寺院的格局和僧众的生活,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轶闻传说;中国佛教的著名的人文景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书画、文学、音乐)等。 1、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佛教的基础知识。 2、 专业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轶闻传说,以知识链接的形式介绍了相关的佛教知识。 3、 语言深入浅出,是学习佛教
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 奥义书 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该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以及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
依释迦牟尼佛开示,东方药师佛与西方阿弥陀佛,是他方世界诸佛中与此界众生*为有缘的两尊佛,前者以资生事业建药师法门,后者信愿往生极乐开弥陀法门。在中国佛教史上,药师佛信仰与弥陀佛信仰都十分盛行。唐宋以后,以净土宗之名而行的弥陀法门不断发达,而药师法门则日趋沉寂。民国高僧太虚法师,职志于以佛法理念进行完善社会、增上人生的事业,提倡人间佛教,并以此为核心,契理契机,展开弘法活动。《药师经讲记(精)/民国佛学讲记系列》充分体现了太虚法师的这一精神。本讲记重在揭示药师法门的殊胜,即如何以资生事业而趋入佛道。指出,消灾延寿,增福积德,是为摄受众生、利益众生之方便;由方便入究竟,藉世间种种生的问题之解决,始能提挈众生依佛教法,向上精进,以至福慧双臻,功德圆满。
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 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 飞行皇帝会飞行吗? 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 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 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 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它对中国中古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亦可见一斑。
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寺院、佛塔、经幡,无处不在的 六字真言 和玛尼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小昭寺,都是藏传佛教的外部标志,实际上,藏传佛教的丰富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它的独树一帜的活佛转世制度,显、密兼修的修行次第,浩如烟海的经典文书以及壁画、塑像、唐卡等佛教艺术,都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含量,吸引着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藏学大家王尧先生亲自为你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和现状,讲解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内核,带你走近藏传佛教,走近西藏文化,走近西藏。
《雪域求法记 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是原书的修订版。口述者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位获得藏传佛教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一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
《心经》是三藏圣典中流传极广、被人持诵讲解比较多的一部大乘经典,使用较多的译本为玄奘大师所译。虽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涵义丰富,译笔精练、流畅而优美。圣严法师称其为 遇浅即浅,逢深则深 的 好经 。 喧嚣的世界,如水中月、空中云,如何放下颠倒虚妄,透过无常的现象,发现缘起性空的人生真谛,达到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自在境界。滚滚红尘中,如何摆脱烦恼万分的生存状态,去我执,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苦由心生,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在《心经》中寻找。让我们跟随北大国学研修班非常受欢迎主讲楼宇烈教授,体悟《心经》,祛除内心的一切苦,寻找全新的生命空间。
本书由蒋维乔两部相互关联的著作构成。一为《佛学纲要》,以中华书局1934年版为底本。此书是*部白话文佛学入门著作。作者秉持浅显易懂的原则,从佛学的定义、佛学和学佛的区分讲起,介绍了佛教的历史、教义、经典、传播以及修行方式。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二为《佛教概论》,以中华书局1930年版为底本。全书分为三编:*编为绪论,介绍佛教成立的背景、经典、分派情况等。第二编为本论,分教理论和解脱论,即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完整阐述佛教的义理体系和修学法门。第三编为各论,即全面论述中国佛教十大宗派的理论特点和修行方法。此次出版,仅订正个别文字讹误,并按照现行标准对标点的用法予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