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 奥义书 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该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以及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
奥义书是用梵文写成的一组古印度哲学文本的统称,它们对印度古代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瑜伽哲学形成的基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声称,奥义书是 人类智慧的产物 。其核心内容就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奥秘和人的本质,倡导个人去深入了解自我,遵循世代相传的智慧,过一种健康的、注重精神修养的生活。 本书选取了其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九种奥义书。不仅有针对奥义书原文本的翻译,还附有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相对容易阅读的简明可靠的注释。并就冥想技巧提供了一些精妙的指导意见,对瑜伽修习者很有裨益。
《 照亮心海的浩空明珠 》 在大家的期盼声中,《慧灯 问道》第二季如期而至。本季延续了季贴近生活的特点和轻松幽默的风格,继续围绕着人们所关心的热点逐一展开。本书根据《慧灯 问道》第二季节目的录音稿整理而成,邀请慈诚罗珠堪布和心理学专家、患者等共同探讨与大众的日常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家庭关系、事业、命运,以及年轻人所关注的爱情、友情、学业等。无论您是初学小白还是资深老参,或者仅仅是好奇地看看,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慧灯问道》 在这个人心浮动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自身心灵的困境,并开始踏上探索自我的旅程。然而,面对各种各样释放压抑、探索灵魂的方法,许多人也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慧灯 问道》节目因此而诞生。 节目围绕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热点等展开,在 问 中追寻
《万事都从缺陷好》是弘一大师(李叔同)重要文章的合辑,展现了弘一大师深厚的佛学造诣和人生智慧。 本书内容既有对佛法的深入阐释,也有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弘一大师以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修行之道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人在阅读中领悟生命与修行的真谛。 本书不仅是爱好者的重要读物,更是追求内心平静、寻求人生意义者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万事都从缺陷好》,读者可以领略到大师的智慧与慈悲,获得心灵的启迪与净化。本书还收入多篇新近发现的大师讲演和文章,如 《药师琉璃光如来功德经》讲录 随笔四则 等,尤其弥足珍贵。
这部作品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王斯福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研究专著。它以60年代在台北山街近三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为基础,着重研究民间宗教组织是如何将分散的个人组织在一起的。他直接从民间宗教当中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讲述在民间社会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这种修辞学途径来模仿帝国的行政、贸易和惩罚体系的,揭示了烧冥币、城隍崇拜等民间习俗背后隐含的帝国隐喻的逻辑 这也一直是中华帝国和民间社会之间沟通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指出,这种隐喻式的模仿并非对帝国科层结构的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民间宗教正是通过象征性的隐喻方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力量的。
本书以传统社会的古人和被打上犹太﹣基督教烙印的现代人对自我存在的不同认识入手,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代文化习俗与学术研究著作,展现原始宗教文化的宗教表达和活动,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哲学观念。伊利亚德认为,永恒回归的神话及永恒回归的模式,是一切宗教、仪式和神话的一个基本的主体和模式,是初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循环变异现象的神话史概括和总结。理解 永恒回归 模式,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人类存在位置的想象,也有助于为现代人摆脱身处历史时间的困境提供某种精神方案。
《大乘起信论》中心思想为论证 如来藏 (真如)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和劝人信奉大乘佛教。认为如来藏由生灭心转,实则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世界万有都是 如来藏 的显现,因而提出 真如缘起 说。劝导人们深信真如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以获解脱。本轮以 一心 、 二门 、 三大 的佛教理论和 四信 、 五行 的修持方法展开它独特的思想体系,继承了印度佛学中如来藏系的思想而有所开拓,形成与中国哲学有所融通的中国化的大乘教义。 由于此书结构严整,文义通顺,解行兼重,古今学人盛行传诵,视为大乘佛教入门之书。
《佛教常识答问》 这是一本 大家小书 ,赵朴初居士虽笃信佛教,精研佛理数十载,但并未虚夸强卖、美化佛教,而是以平实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和发展现状,耄耋老人,自问自答,只为普及常识、传播文化,心底慈悲与宽厚,跃然纸上。 《因是子佛学入门》 对于逡巡在佛学宝殿外的瞻仰者,本书指引了登堂入室的门径,避免千回百转之迂回;对于已经入门的实修者,有助于弥补基础学识之不足,坚定正信而不迷信。 《佛学指南》 本书对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源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详细阐释,并从 学史 和 学理 两个角度论述了佛学历史和佛教原理。 《学禅方便谭》 本书收入的是一代高僧白圣大师普及佛法的讲义,曾多次发表或出版,今辑录成一书,统名之为《学禅方便谭》。《学禅方便谭》一书
本书是一部集古籍整理和理论阐述以及实用指导为一体的中医导引养生书。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对于古本《达摩易筋经》的一种完善的版本 衙门藏本 进行整理、注释。第二部分系作者根据自己的传承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讲解易筋经的中医导引理论、习练方法,辅以完整的演练指导图解,并附赠挂图。通过扫描封底二维码可观看严慰冰本人演示的教学视频。 本书于2009年首次出版后即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奖 ,十年间不断重版,本书作者严慰冰所传承的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 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此次对原版进行了文字修订,升级了装帧设计。
《瑜伽师地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 一本十支 之本。全论百卷,辟为五分,涵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佛法,贯通教理、修行、证果完整次第。其中,《本地分》《摄抉择分》中都有《真实义品》,专门阐述瑜伽行派的重要教理和修行方法。本书是对两部分《真实义品》所作的译注和解读,并在其间穿插作者关于唯识思想研究的观点。 在前言部分,作者首先考察了《真实义品》的理论背景,试图理清瑜伽行派从 辨空有 到 成唯识 的思想演变过程;其次简要介绍了《本地分 真实义品》和《摄抉择分 真实义品》的主要内容,如二种真实、四种真实、离言自性等。在主体部分,作者按照 题解 原文 简注 今译 评析 的结构,对两部分《真实义品》作了深入细致又全面透彻的探究,从而为进一步理解《瑜伽师地论》乃至瑜伽行派的丰富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书是著名宗教史家伊利亚德关于宗教史和宗教解释学的一部力作。在本书中,作者所描述的 宗教 并不一定是关于上帝、神鬼的信仰,而是关于神圣的经验,故而他的描述更加具有广泛性,是和人类的存在、意义、真理相联系的。作者认为对于神话、象征及其他宗教结构的意义所进行的破译,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意识世界,这对我们当下这个逐渐世俗化的社会,也具有非凡的意义。作者在本书中,除了回顾现代的宗教史研究,讨论和评述各种关于宗教的 起源 、危机和革新等问题,也对宇宙诞生的神话、天堂与乌托邦、入会礼、宗教二元论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释。在论述中,作者重点讨论了那些不太为人熟悉的宗教中的材料。本书的对象不是 专家 ,而是普通的有教养有文化的读者。作者希望借此以强调宗教史学家在去神圣化社会中的文化作用,并发展出一种关
中國古代,巫者執掌交通鬼神,其本身雖不具超乎自然的力量,但古人相信巫者可藉鬼神之力以成諸事。古代巫者的主要活動,可分爲交通鬼神、醫療巫術、救災巫術、生產巫術、求子生育、建築巫術、喪葬巫術、祝詛放蠱、神明裁判等九項。 本書選取筆者近年來發表的若干篇文章,以甲骨文、銅器銘文、盟書材料、簡牘材料、帛書材料等古文字材料爲第一手研究資料,輔以考古遺物與其他傳統文獻典籍,主要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討論各種出土文獻資料所見與早期中國巫術相關的內容,進而考察其特徵。各章中亦附若干圖表,以備參考。
为了方便读者更容易接触清净居士的著作及了解其唯识思想之概要,特策划出版此文集,兹对选编情况作简要说明: 一、《唯识指掌》:1928年在燕京大学担任唯识讲座之讲义稿,当时因学期短促尚未全部完成。 二、《唯识三十颂诠句》:作于1924 1925年间, 依颂训诠名句自性差别 ,极为精要。 三、《十义量》:1925年赴日本参加东亚佛教大会所提交之论文,博得与会学者的赞许。 四、其他相关的小论文:1. 《唯识者何》,与《唯识指掌》*编第三节 唯识教之训释 内容基本一致;2. 《 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叙》和为道友朱芾煌巨著《法相辞典》所作的 弁言 ,可以说是对 三时学会 的唯识研究理路之总论;3. 《世间三大势力》,乃参加东亚佛教大会期间所作的一个演讲。 本书*后收入程恭让教授《韩清净居士佛教思想之特质析论》一文。
本书是一部以幽冥之旅为研究对象的奇异之作。所谓 幽冥之旅 ,在本书中是指相信灵魂存在的各种宗教和神学传统。在作者看来,这是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在分析方法上,作者使用控制论、物理学、文学理论 精神分析、认知理论、神经生理学、数学、人种学以及认知论上的发现,分析相似和相异的历史材料,考察科学与文学、人种论与哲学、历史和体制,以及不同类型的人物如玻尔与博尔赫斯、爱因斯坦与吉尔伽美什等,通过概览不同材料所记载和不同人物描述的共通的 幽冥之旅 ,借以阐释传统宗教和神学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统驭感知精神世界并进而介入物质世界。
作为一本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语源说、语义学等学科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凯尔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学与历史文本、语汇、神话、仪式、社会组织结构、法律程序及物质遗存。同时,阐发了印欧民族关于战争与献祭的行为及其所蕴涵的生死观;探讨了印欧神话中死亡与葬礼的布局,辩说了与之相左的观点;指出了不是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血统,而是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共同的历史境遇才产生的印欧民族共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并决定了他们活着的方式和死去的方式。
本书是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学者凯伦 L.金一部研究早期基督教史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的灵知派,据说出现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希腊和罗马的殖民地世界。灵知派被称作异端的、融合的、东方的、激进的、忤逆的和寄生的。本书通过检查现代文献史学如何一步一步地发明出了一种新宗教即灵知派来重写基督教史 这个灵知派出自早期基督教论辩而贯穿于后启蒙时代的历史决定论、殖民主义和生存论现象学。本书试图确定在哪些地方,那些在与古代异端的斗争中形成的假定在当代文献史学方法中仍起作用,为古代基督教研究和当代身份政治的动力学研究打开新视界。
1948年的美国,一位隐修士对年轻时的自我做了*深沉的反省,写成了《七重山》这部卓越的自传。幼年失怙的他,一直过着荒唐、飘荡的岁月,没有真理的引导,没有天主荣光的照耀。然而,长久以来周遭的宗教事物与经验,却又让他隐隐感到天主在指引着他。在历尽各种困顿之后,他终于接受了天主,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七重山 一名出自但丁的《神曲》,意指在炼狱中经历种种艰困、*终攀至天庭的过程,作者以此自喻他从荒唐无知到发现真理的不寻常一生。他以极其优美的笔触写下自己的精神传记,让读者见其文如见其人;阅读这本书,不仅能指引我们走上真理的道路,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亟欲破茧而出、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与动力。 美国著名诗人范多伦曾说: 经典就是一本一印再印的书。 1948年《七重山》甫一出版,立即列入美国该年度畅销书第五
本书分两大部分: 一、《 法苑义林章 唯识章 注》:窥基法师原以 十门辨释 唯识义,故编者依此 十门 将梅光羲的注文分为十章,各章标出章名,如此则全书纲目清晰。其中,*章 出体 的大部分内容,作者曾以《五重唯识观注》为题,单独发表过。 二、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 的学术争论史:1931年梅光羲在《海潮音》上发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一文,太虚法师随即提出批评,而守培法师对梅光羲文和太虚法师文都提出了批评;此后,印顺法师与守培法师又相互辩论,后来印顺法师在《悼念守培上人》一文中,如是反思到, 我与守老的诤辩,空热闹一场,回想起来,当然是多余的了!然我对于守老,读了他几本书,知道得更多一点,生起一种更良好的印象。觉得守老是直从经典中探索出来,他是有所见的,是笃于所信的,忠于所学的。 *后收入圣凯法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