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 奥义书 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该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以及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
《心经》是三藏圣典中流传极广、被人持诵讲解比较多的一部大乘经典,使用较多的译本为玄奘大师所译。虽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涵义丰富,译笔精练、流畅而优美。圣严法师称其为 遇浅即浅,逢深则深 的 好经 。 喧嚣的世界,如水中月、空中云,如何放下颠倒虚妄,透过无常的现象,发现缘起性空的人生真谛,达到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自在境界。滚滚红尘中,如何摆脱烦恼万分的生存状态,去我执,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苦由心生,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在《心经》中寻找。让我们跟随北大国学研修班非常受欢迎主讲楼宇烈教授,体悟《心经》,祛除内心的一切苦,寻找全新的生命空间。
本书是一部集古籍整理和理论阐述以及实用指导为一体的中医导引养生书。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对于古本《达摩易筋经》的一种完善的版本 衙门藏本 进行整理、注释。第二部分系作者根据自己的传承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讲解易筋经的中医导引理论、习练方法,辅以完整的演练指导图解,并附赠挂图。通过扫描封底二维码可观看严慰冰本人演示的教学视频。 本书于2009年首次出版后即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奖 ,十年间不断重版,本书作者严慰冰所传承的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 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此次对原版进行了文字修订,升级了装帧设计。
本书以传统社会的古人和被打上犹太﹣基督教烙印的现代人对自我存在的不同认识入手,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代文化习俗与学术研究著作,展现原始宗教文化的宗教表达和活动,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哲学观念。伊利亚德认为,永恒回归的神话及永恒回归的模式,是一切宗教、仪式和神话的一个基本的主体和模式,是初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循环变异现象的神话史概括和总结。理解 永恒回归 模式,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人类存在位置的想象,也有助于为现代人摆脱身处历史时间的困境提供某种精神方案。
爱弥尔 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援引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精湛的作品,也是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重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第二卷第七章以及结论部分,被公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范本。
佛教的唯识学,体系博大精深,概念复杂繁多,历来被学人视为难解难入之学。印度护法等著、唐代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论颂》的集注性质著作,是唯识经典的代表性著作,唯识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的名著。在中国思想史上,对其进行注解、阐释乃至与其他学问会通的学者,代不乏人。 林国良所著《成唯识论直解》,根据《成唯识论》原书内容、结构,辟为六章,对全书进行简要注释、逐字今译和深度评析,既为初学者提供了可靠的入门读本,也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此书2000年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学界较高评价。此次出版,作者对书稿内容、文字乃至标点,都作了精细修订,使书稿质量进一步提升,并撰写《再版前言》,将作者十余
全书十卷,分为 十要 :第一要,明代蕅益《弥陀要解》;第二要,宋代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和《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第三要,清代成时《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和《受持佛说阿弥陀佛经行愿仪》;第四要,隋代智顗《净土十疑论》;第五要,唐代飞锡《念佛三昧宝王论》;第六要,元代天如惟则《净土或问》;第七要,明代梵琦《西斋净土诗》;第八要,明代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第九要,明代幽溪《净土生无生论》;第十要,明代袁宏道《西方合论》。此次以1936年弘化社本为底本,依据现代规范重新予以标点、编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能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促进广大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
《生活禅纲要》是以当代禅门巨匠、生活禅创导者、人间佛教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 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体系为指导思想,以禅宗的圆顿见地与信念为核心,契理契机地将生活与修行、出世与入世、宗门与教下、自利与利他融摄为一体,承继了中国汉传佛教的 以禅为心,以律为行,以净为归 的历史格局。 全书追本溯源,以通俗流畅的现代语言,对生活禅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切明了的论述,可谓对整个汉传佛学精华的总持及现代阐释,是一部全面系统的生活禅教材。该书初版于2023年10月甫一出版,即得到读者关注,销量过万。同时,作者通读全书时发现一些可提升改进的内容,也收到读者对图书内容和文字的意见建议。此次修订,是编委会针对初版存在的部分文字校对、义理表述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读者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后的版本。
奥义书是用梵文写成的一组古印度哲学文本的统称,它们对印度古代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瑜伽哲学形成的基础。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声称,奥义书是 人类智慧的产物 。其核心内容就是探讨世界的终极奥秘和人的本质,倡导个人去深入了解自我,遵循世代相传的智慧,过一种健康的、注重精神修养的生活。 本书选取了其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九种奥义书。不仅有针对奥义书原文本的翻译,还附有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相对容易阅读的简明可靠的注释。并就冥想技巧提供了一些精妙的指导意见,对瑜伽修习者很有裨益。
《不空全集》以 有闻必录 为原则,汇编了唐代密宗大师、著名佛经翻译家不空(705 774)以及托名不空的全部译经、撰述,以《中华大藏经》(依据《赵城金藏》广胜寺本和《高丽藏》再刻本影印)为底本,所缺经目依《大正藏》、《卍续藏》及敦煌写本、房山石经等补齐,参照各本大藏经校勘记订正文字,并对全文加以标点,为不空著述的first完整点校整理本。书后附录有不空传记、年谱等重要文献。
《瑜伽师地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 一本十支 之本。全论百卷,辟为五分,涵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佛法,贯通教理、修行、证果完整次第。其中,《本地分》《摄抉择分》中都有《真实义品》,专门阐述瑜伽行派的重要教理和修行方法。本书是对两部分《真实义品》所作的译注和解读,并在其间穿插作者关于唯识思想研究的观点。 在前言部分,作者首先考察了《真实义品》的理论背景,试图理清瑜伽行派从 辨空有 到 成唯识 的思想演变过程;其次简要介绍了《本地分 真实义品》和《摄抉择分 真实义品》的主要内容,如二种真实、四种真实、离言自性等。在主体部分,作者按照 题解 原文 简注 今译 评析 的结构,对两部分《真实义品》作了深入细致又全面透彻的探究,从而为进一步理解《瑜伽师地论》乃至瑜伽行派的丰富内涵奠定了坚实基础。
约九百年前,禅宗大师圜悟克勤应邀来到湘西深山中的灵泉禅院,讲解雪窦重显禅师的名著《颂古百则》。他的讲解被门人普照等记录下来,编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十卷,简称《碧岩录》。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 丛林第一书 之称。 《碧岩录》最重要的贡献,是把 文字禅 推到了极致。全书语言机智,处处充满禅机,用文字充分展示了禅宗之美和中国古老修行智慧的魅力。其文字之优美、思路之玄妙、技巧之精炼、意境之幽远,令该书达到了禅宗文字的最高境界。此外,全书风格独特,语式非常特别,经常会出现唐宋时代的俗语、口语、谚语,而且以反话、恶语、冷嘲热讽的方式说出。这也是该书堪称一绝的地方。 由于时空与情境的隔阂,再加上《碧岩录》中很多地方文字玄妙、内涵精深,今人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疏解与阐释,才能掌握其中
中國古代,巫者執掌交通鬼神,其本身雖不具超乎自然的力量,但古人相信巫者可藉鬼神之力以成諸事。古代巫者的主要活動,可分爲交通鬼神、醫療巫術、救災巫術、生產巫術、求子生育、建築巫術、喪葬巫術、祝詛放蠱、神明裁判等九項。 本書選取筆者近年來發表的若干篇文章,以甲骨文、銅器銘文、盟書材料、簡牘材料、帛書材料等古文字材料爲第一手研究資料,輔以考古遺物與其他傳統文獻典籍,主要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討論各種出土文獻資料所見與早期中國巫術相關的內容,進而考察其特徵。各章中亦附若干圖表,以備參考。
戈国龙教授多年宗教研究和修道实践的智慧结晶 。 为适应更广泛的读者需要,将传统宗教哲学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整理与诠释,汇编成《宗教智慧》系列丛书 : 《宗教的智慧 1 :找回失落的宝藏》 《宗教的智慧 2 :让沉睡的佛醒来》 《宗教的智慧 3 :点亮自性的心灯》 《宗教的智慧 4 :活出真我的风采》 它体现了“观虚斋教学”独特的宗风: 不执著于任何宗教的名相,而只著眼于宗教的核心; 既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练功体验,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的完整统一。 在理论上,作者将自己对宗教智慧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了整体的诠释和表达,追问宗教的核心智慧是什么,帮助读者对宗教智慧有一个整体的、贯通的把握。 在实践上,传授了宗教修炼与宗教体验的根本
系列介绍: 宗教学关键词 系列旨在通过对宗教学理论基本范畴的辨析,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石。系列中每册介绍一个理论范畴,具体包括此范畴的基本内容、起源、发展历程,相关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学科分支和研究现状,包括未来的研究拓展方向等,并附有与此范畴相关的重要的中外参考文献。 本系列第一辑共七册,包括《宗教宽容》、《宗教组织》、《宗教心理学》、《宗教经济学》、《洁净与污染》、《中华祭祀礼仪》、《宗教霸权》。 分册介绍: 第一册《宗教宽容》 宗教宽容 主要是从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概念。在本书中,作者结合了发展的史实,以及洛克、密尔、马丁 路德等人的思想,对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发展历程和现实困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了论述,清晰简明地介绍了围绕这一概念产
戈国龙教授多年宗教研究和修道实践的智慧结晶 。 为适应更广泛的读者需要,将传统宗教哲学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整理与诠释,汇编成《宗教智慧》系列丛书 : 《宗教的智慧 1 :找回失落的宝藏》 《宗教的智慧 2 :让沉睡的佛醒来》 《宗教的智慧 3 :点亮自性的心灯》 《宗教的智慧 4 :活出真我的风采》 它体现了“观虚斋教学”独特的宗风: 不执著于任何宗教的名相,而只著眼于宗教的核心; 既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也不是纯粹的练功体验,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的完整统一。 在理论上,作者将自己对宗教智慧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了整体的诠释和表达,追问宗教的核心智慧是什么,帮助读者对宗教智慧有一个整体的、贯通的把握。 在实践上,传授了宗教修炼与宗教体验的根
作为一本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语源说、语义学等学科为工具,考察了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凯尔特、日耳曼等民族的文学与历史文本、语汇、神话、仪式、社会组织结构、法律程序及物质遗存。同时,阐发了印欧民族关于战争与献祭的行为及其所蕴涵的生死观;探讨了印欧神话中死亡与葬礼的布局,辩说了与之相左的观点;指出了不是共同的语言或共同的血统,而是共同的社会结构和共同的历史境遇才产生的印欧民族共同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并决定了他们活着的方式和死去的方式。
《密释纳》共分6部,第1部 种子 为公元一世纪至三世纪犹太教贤哲们对农产品的宗教捐税缴纳问题的律法讨论,包括田角捐、举祭、两种什一税、初熟贡等。它还探讨了与农业相关的其他律法问题,包括生产中的禁混种问题、七年休耕问题、果树的三年未净问题等。此外,《祝祷》卷讨论了与日常祷告相关的律法问题,是书中与农业无关的卷帙,也是到《塔木德》时代仍然有现实意义的卷帙,因此也是在《巴比伦塔木德》中有《革玛拉》诠释的卷帙。第2部 节期 记录了《密释纳》犹太教贤哲们对几乎所有犹太教主要节期,包括安息日、逾越节、岁首、赎罪日等的讨论,主要内容是有关节期活动的律法规则。由于犹太教 时间的宗教 的特性,因此该部在拉比犹太教经典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