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斯塔》是古代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是伊朗古老的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以前。《阿维斯塔》流传至今,多有损佚,本书是由现代伊朗学者选编而成,是专业研究古伊朗文化的文献。
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文明。以往,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和收藏、鉴赏的中心都在西方和日本。但实际上,犍陀罗佛教跟东亚佛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汉传佛教的很多文化基因就是从犍陀罗传入中国的。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化之后,本来植根于此的犍陀罗文明,其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耀眼。要理解中国文明和艺术演进轨迹,甚至探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都不能把犍陀罗文化因素排除在外。《犍陀罗文明史》正是一本关于犍陀罗佛教文明的通史,在中国是首次编撰出版。 本书共十章,主要分三部分内容:*,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历史及与中国的关系,以此为背景审视中亚及新疆以及佛教文明中的希腊
本书收录布伯在40年间先后发表的12篇演讲,分为 早期演讲(1909-1918) 和 晚期演讲(1939-1951) 两个部分。所有文章都围绕着 复兴犹太教 这一中心思想,通过对传统犹太教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犹太教的3项 真正任务 :显示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关系;确立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统一;使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变得神圣和圣洁。终,布伯揭示出犹太教的本质是一种 宗教实在 。
本书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之一。本书分上下两卷,内容包括同时代人的证词、诸神学家与论辩家、拉伯雷的闹剧、高康大的家书及灵魂不灭、爱比斯德蒙的复活与奇迹、巨人的信纲等。本书给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朱谦之晚年写作的后一部著作,他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所有重要成果,在许多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他进行了鉴定、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为进一步厘清研究障碍和发扬前人研究成果,汇聚众人的智慧起了重要作用。朱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史功底,全面地、完整地论述了景教的起源、发展和在中国的传入及传播情况。所援引的材料极为丰富,既有国内保留的原始文献,特别是敦煌新出土的资料,又包括了近百年来诸家的研究成果和种种的甚至是矛盾的观点,因之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全面介绍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共分为三编,二十五章。 编论述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除了勾画出它的主要发展阶段之外,还侧重分析了吠陀、奥义书和六师的基本思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起点及其后世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二编论述了印度宗教与哲学的主要流派,即婆罗门教系统的六派哲学 (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佛教(包括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后期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耆那教、顺世论,以及近现代宗教哲学。 第三编对印度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或基本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如实有与空无、事物形态类别、轮回、解脱、神、思维方式、伦理等观念或理论。
本书为《中国民间崇拜》(Researches into Chinese Superstitions)丛书第三卷,涉及符咒和咒语的类型、书写方式以及注解。此前两卷的内容涵盖了教义和流行观念,在本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间习俗的本质和内在逻辑。在法语版丛书中,作者将其作为第五卷出版。这是由于在阐释那些深奥的教理、奇幻的创造、道教和佛教哲学的混杂时,作者遭遇到困难,而这种困难正是符咒书写的基础。
施莱尔马赫,德国哲学家、神学家、语文学家,被誉为诠释学之父、19世纪基督教神学之父,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之后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自由派神学的开创者、当代诠释学的开创者。《启蒙时代的理性与信仰:意识的神学·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研究》主要是对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的系统阐述。作者认为,国内学术界以往对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的诠释并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过于强调其神学方法中的“主体主义”转向,而忽视了其“历史主义”转向。相反,作者提出施氏神学方法的核心可概括为对作为*依赖感的宗教本质与历史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证,如果说施氏神学有一个所谓“主体主义”转向的话,那么必须强调的是在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主义”转向,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洞察施氏神学方法的实质。《启蒙时代的理性与
本书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研究,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12世纪犹太哲学家、哲学名著《迷途指津》的作者迈蒙尼德的哲学思想,尤其关注其对古代经典著作的解读性运用,论述了迈蒙尼德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历史影响和意义。
孛·蒙赫达赉、阿敏编著的这本《呼伦贝尔萨满教与喇嘛教史略》以呼伦贝尔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以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为切入点,较多地以手弥足珍贵的本土史料为依据,清晰地展示了萨满信仰的历史与今天,以及喇嘛教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的发展、衰落和现状。并通过对萨满信仰与喇嘛教信仰的精神活动,以及对其社会功能、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地梳理,系统地探讨了其在不同时期对呼伦贝尔原住民的影响程度。
本书其他译名有《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拉伯雷的宗教》与《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和《拉伯雷与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本书是(法国)吕西安·费弗尔1942年发表回应勒法兰克的著作,成为一部十六世纪研究的史学经典与心理史学的经典之作。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本书是他著名、有影响的两部著作之一,供广大爱好者阅读参考。 这部书的基本特点,一是奥古斯丁在其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整体神学思想,一是他在此集中处理了罗马的宗教、历史和政治问题。这些特点使《上帝之城》仍然成为奥古斯丁非常重要的一部书,虽然读这部书不会像读《忏悔录》和《论三位一体》那么充满乐趣,而且只有在掌握了他的总体框架后才能看出此书的价值。 在这部书里,作者处处可以看到奥古斯丁与古典思想之间的连续和断裂。但重要的不仅是他与古典的关系,而且是它与后来的基督教思想,特别是现代思想中一些核心理念之间的关系。 本册为《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