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斯塔》是古代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圣书,是伊朗古老的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10世纪以前。《阿维斯塔》流传至今,多有损佚,本书是由现代伊朗学者选编而成,是专业研究古伊朗文化的文献。
本书收录布伯在40年间先后发表的12篇演讲,分为 早期演讲(1909-1918) 和 晚期演讲(1939-1951) 两个部分。所有文章都围绕着 复兴犹太教 这一中心思想,通过对传统犹太教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犹太教的3项 真正任务 :显示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关系;确立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统一;使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变得神圣和圣洁。终,布伯揭示出犹太教的本质是一种 宗教实在 。
本书是朱谦之晚年写作的后一部著作,他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所有重要成果,在许多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他进行了鉴定、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为进一步厘清研究障碍和发扬前人研究成果,汇聚众人的智慧起了重要作用。朱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史功底,全面地、完整地论述了景教的起源、发展和在中国的传入及传播情况。所援引的材料极为丰富,既有国内保留的原始文献,特别是敦煌新出土的资料,又包括了近百年来诸家的研究成果和种种的甚至是矛盾的观点,因之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所受到的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影响的研究性著作。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作者从数以千计的文献和文物中钩沉出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在中国古代存在的种种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一个成熟宗教所应该有的全部元素,如神职人员及其传教活动、宗教场所、经籍、信徒墓葬等等,以及文化的各个领域。作者用 碎片分合 、 借瓶送酒 等机制来说明婆罗门教及婆罗门文化是如何输入中国的。为此,该书还在理论上阐释了一种宗教文化传播到异地或异文化领域的标准及标界,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充分进行了图像和文献的相互释明。这些工作都是以往学者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对于中国宗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完整和准确有着重要意义。
纳西族东巴教是一种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与文化,杨福泉编著的《东巴教通论(精)》对东巴教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的论述,分析了东巴教的多元宗教因素,将其与纳西族的历史、社会和民俗结合起来进行论析,剖析了东巴教对纳西族社会、民俗等的影响以及二者互动的关系。
本书是一部比较论文集,内容包括反偶像崇拜的各种原因与意义,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社会所引起的图像功能的剧烈变化的七篇历史论文。前言中追溯了“反偶像崇拜”的词源学意义,并简要介绍后面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社会中所发生的偶像破坏行为的对比,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图像的破坏与创造,以及图像与文字的关系。随后依次讲述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埃赫纳顿的宗教革新举措;中世纪穆斯林军队毁坏印度的宗教建筑、掠夺与亵渎圣像;墨西哥革命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反宗教运动,不仅破坏并焚毁圣像、十字架,甚至捣毁教堂、礼拜堂和天主教学校;中世纪期间对待古典雕塑的态度,异教与基督教间的斗争;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破坏偶像运动与《加洛林之书》;加尔文的新教运动与荷兰的反偶像崇拜;后一节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
本书对敦煌发现的3篇摩尼教汉文典籍进行了校勘、注释,不但提供了这3篇文献迄今质量最高的校勘本,还通过详细的注释,研究了其重要内容,阐发了新见。同时,该书还对与这3篇汉语文献关系密切的多篇吐鲁番非汉语文书进行了翻译、诠释和研究。
苯教是中国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蕴藏着中国藏族古代灿烂的文明,也体现着南亚印度古代文明和中亚波斯一伊朗一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内涵。苯教文化还辐射中国西部广袤的地区,在西藏雪域高原,在云南香格里拉,四川康巴草原;无不渗透着古老的苯教文化。
本书主要在甘肃省洮岷地区这一多元文化空间中考察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的展演、运作方式与社会功能。通过田野调查明确指出:洮岷地区的湫神信仰通过迎神赛会、祭祀仪式与口头传统等形式实现了自身的展演;围绕湫神信仰,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族群之间实现了不同层面上的认同与互惠。汉族、藏族、土族之间因共同的湫神信仰而引发了族际间的全面交流与合作;汉族、回族之间因信仰不同,不能进行仪式上的合作,只能进行生产层面的合作,但仍有某些“意识”上的默认。《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并不仅仅是对洮岷湫神崇拜仪式的本体研究,更侧重于对崇拜仪式中语言崇拜的残留(神词、祭文、祈祷词等)及其以语言为载体的口头传统所发挥的功能的分析。这对于我们分析社会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族群文化的多样性有
神秘的萨满世界 几乎是多年来学者们论说萨满教巫师和萨满教文化时所使用的公共语言。但是,这个物理宇宙并不存在神秘无解的事件。某些事件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莫测,是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尚未找到与这类事件对话的模式与路径。本书即是与 神秘的萨满世界 展开的一次科学对话。作者站在当代世界认知科学的前沿,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精神病学以及宗教心理学、现象学等不同学科的视窗对萨满神话、萨满梦、萨满昏迷、萨满灵魂治疗等萨满精神现象进行了精到的分析与科学诠释,为人们呈现了这些神秘表象背后萨满师脑的物理运动及心理认知过程。 学界认为,21世纪是 脑(科学)的世纪 。神经科学与心智科学的发展,将使这个地球上高级动物生命(生物与精神)运动的奥秘彻底终结。以此而观,本书此番的科学探寻之旅,无论是对
王媛媛所著的《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以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要教区为序,《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通过分析吐鲁番及敦煌等地出土的摩尼教文书,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考察了三至十一世纪摩尼教在中亚、西域和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刘道超教授的《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正是在民间信仰研究的前沿学术取向中写成的优秀成果。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史料、地方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从民间信仰的产生、性质特征、结构功能以及变迁规律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民间信仰与传统社会文化的深层关系,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