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16篇文章。本辑分为理论与对话、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该书选取了龚育之先生的一些回忆文章以及在自然辨证和党史研究方面的论述,如对陆定一、胡绳、周扬、秦川、于光远等人的琐忆,对自然辩证法的论断、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论证,对党史著述中的关系分析等,叙述平实,逻辑性强,有的历史价值。
《我们的国家》是一套专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倾情撰写的系列丛书。本丛书由各领域卓有名望的专家撰写,内容厚积而薄发,行文严谨而鲜活。面向的读者群体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靠前读者,也可以是海外华人;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中华青少年追溯与了解祖国文化之源的可靠读本。《礼制与风俗》是丛书之一。《我们的国家(礼制与风俗)》共四十五篇,从行进的姿态、相见的礼容、应对的声音、装扮的义涵、位置的尊卑、权力的表征、官场的荣辱、计数的标准、褪色的民俗、变调的节庆、饮食的艺术、高雅的衣物十二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礼制与风俗作了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本书由叶国良著。
本书是两位财富教育和营销领域的实战派大师的经典著作,提示了人生成功和经济富裕的心理法则,被誉为“世界思维营销的圣经”。本书出版后受到全世界热爱生活和工作的读者空前的赞誉,成为全球销量*的“营销手册”和职业成功指南。 本书所体现的“想大做大”的思想,使人们懂得并不需要大智慧或大天才,只要改变自己陈旧因循的思维模式,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巨大财富和成就。《想大才能做大!》披露了一种神奇而有效的思维方法,它的思想如此深刻,技巧如此平易、运用如此方便,已成为全球从事营销、保险等财富交割事业以及追求成功人士人手一册的成功秘笈。使用本书作为企业营销教材的各类公司至少以数百万计,全球各地无数的创业者更将此书作为枕边读物,以培养成功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马克·费舍尔;世界著名营销大师、演讲家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罗素是20世纪最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于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材料详实,评价公正,深入探讨了罗素的个性、生活和学术活动,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欢迎,瑞·蒙克所著的《罗素传--疯狂的幽灵(1921-1970)(精)》是第二卷,讲述其1921起直至去世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及影响。
这部研究成果包括以下重点内容:一是探讨了黄河中下游家族群体和社会所处的特定地域生态环境,以及它们所拥有的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演变的历史;二是重点着眼于二十世纪家族群体和村落社会的民俗传承与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三是从探索基层政权主导地位与民间传统权威的互动关系,深入检测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结构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咨询。这些研究成果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当代黄河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当代民俗学对家族群体和村落社会的民俗研究做出了新的开拓。该课题十分注重黄河中下游的区域民俗特征,用大量原真性的实证材料进行微观的比对、比照和解析,从而清晰地展现了论题的焦点“家族村落”的鲜活特征,显然在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以文本符号理论为研究核心,运用分析综合法与演绎法,致力于探索巴尔特符号学思想的内核和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其理论缺陷和解决办法。重点探讨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批评视域下的语言、符号、文本的辩证关系;文化中的神话文本及其破译与读解;文化文本的阐释空间和特性;文化批评中的“科学性”问题及文本的分类问题。
本书作为汉语世界本系统研究柳田国男思想的专著,系统介绍了柳田国男的生平事迹,对他开创的日本民俗学的起源、变迁、发展、理论方法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重回在场:哲学、美学与艺术理论》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24篇,分为哲学理论与哲学史、美学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问题、环境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四个部分。尽管这些文章的论题看似分散,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却有着清晰的脉络。它们都是从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逃离在场的反拨。重回在场,并不是回到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不是回到无限真实的本质,而是回到有限真实的经验。此时此地有效的在场经验,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审美和艺术是在场经验的确证,因而是对生命力的解放和彰显。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以文本符号理论为研究核心,运用分析综合法与演绎法,致力于探索巴尔特符号学思想的内核和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其理论缺陷和解决办法。重点探讨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批评视域下的语言、符号、文本的辩证关系;文化中的神话文本及其破译与读解;文化文本的阐释空间和特性;文化批评中的“科学性”问题及文本的分类问题。
本书囊括了1800年到2100年三百年的历法速查表,介绍了关于历法的相关知识,并对中国的民俗文化如节日的来源与趣闻、民间礼节与起名的知识等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历法知识速查手册。
扁担山的女巫,进入迷幻状态才给人预测、看病、招魂——这是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她们怎样成为女巫?怎样施术?这种神秘文化的深层是什么?本书将对她们进行描述并辑录诸方人士的评说,引导人们从唯物主义视角了解其真实的文化载负。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红土房、简易房、柴门、饮食习俗、花样繁多的“干粮”、形形色色的“就吃”、野生副食、“贵酒”与“轻茶”、酒席等。
福州流传着许多奇异、生动的民间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留了人民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故事中许多方言词语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第3版)》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紧紧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和辩证方法两大特征,对其内在矛盾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同一与差异、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与认识论一致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近年来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本版增加了学术自述两篇和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四篇作为附录。
《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作者的名著《黑格尔》(1975)的缩写本,内容简约明快,文字清新流畅。作者不仅希望对黑格尔的哲学加以剖析和阐明,而且更希望探讨他对当代哲学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试图指出黑格尔如何为我们反省若干当代问题、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提供凭借。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全面阐释黑格尔的思想,第二部分处理黑格尔的政治哲学,第三部分指出黑格尔所面对的问题和力图实现的目标如何延续到今天,以及他的当代意义。《黑格尔与现代社会》是黑格尔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入门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