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深入阐述作者的原型观,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观点。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 四重证据法 ,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本书与《日本的朱子学》是姊妹篇,同为朱谦之先生在五六十年代所写的关于日本哲学史研究方面的学术代表著作。本书作者从儒学入手,将作为日本私学而与当时日本官学朱子学对立的日本古学及阳明学,置于日本儒学发展的整体视野,在充分把握手典籍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左学派和阳明学代表人物思想的梳理、介绍,来系统考察宋学对日本思想、特别是对近世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从而较清晰地勾勒出日本古学派和阳明学派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本书是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日本哲学的典范,出版之后即受到日常学者的高度评价,很多章节都被译成日文。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22篇文章。本辑分为基础理论、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海报:
该书内容如题目所示,通过介绍现代西方哲学,以欧陆哲学为主的重要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勾勒出现代西方哲学的线路图。书中论述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狄尔泰、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利科、批判理论、巴特、福柯、德里达等。
2015年1月下旬在深圳召开了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提交论文百余篇。本书是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选编集,围绕“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这一主题,从儒家经典的解释,经学史上的思潮、人物、专题,西方解释学的传播、接受与本土化问题,中国诠释学的建构与探索,儒家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等展开深入的前瞻性探讨,并立足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儒学的当下境遇、发展与问题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思考。
在解释理论与知识论(尤其是知识的类型理论)相互支持的背景下,本书基于先验论证和反思平衡的方法,为解释的三角测量模型(解释者-说话者-共享的世界)及知识论的三角构架(主观知识-主观间知识-客观知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阐释及重构。解释的三角测量模型和知识论的三角构架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类比,而是有其内在的关联。解释在条件上所需要的以及在效果上所确立的人称知识、第二人称知识与第三人称知识,分别与知识论在条件上所需要的以及在效果上所确立的主观知识、主观间知识与客观知识相对应。在解释中,认识主体即是解释者;在知识论中,解释者即是认知主体。不管是主体的自我反思、主体间的语言交流还是主客观关系,最终仍然要落实到基于先验论证和反思平衡的三角测量模型中。在精神旨趣上,这一模型是反怀疑论、反还原论
海报:
本书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趣谈,本书选取的角度是民俗学,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以前的许多研究方法与命题并不能涵盖丰富多彩的唐诗全貌,有些研究领域也难以深入开拓;因为诗歌在唐代并不只是“文化圈”内有限的诗人所深入开拓;因为诗歌在唐代并不只是“文化圈”内有限的诗人所独享的“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而是唐代重要的文化事件,也是整个唐代文化所围绕的核心之一,它是属于全体唐人的。正因为诗歌创作在唐人的“生活世界”中拥有丰富的内涵,把唐诗研究从较为狭隘的文学范畴中生发出来,发掘出唐诗在唐人“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是可行的。这种民俗学视角,就是让唐诗尽量回归到它原有的生活真实中去;这一视角比传统研究方法来得更直接、更生动。
千百年来,河南人在中州大地上繁衍生息,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厚德载物、大象无形、淳厚朴实的民风民俗,并经世代传承和沿袭,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河南民俗事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精神抑或物质方面都具备了异于其他地域的特征。曲艺在河南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在曲折演变中,不断丰富、创新,形成了贴近民众生活的曲目曲种,成为河南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反映着河南人的生活情趣,影响着河南人的生产、生活、思想和风尚。如今,虽有视频和音像等现代娱乐工具,但地方曲艺仍有其特殊的受众与生存空间。 本书着重探讨民俗与地方曲艺及其关系。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民俗的产生以及从风俗到民俗的演变过程,阐述了曲艺的起源以及河南民俗的构成、特征及类型,揭示了河南民俗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曲艺的社会
《民俗钱收藏与投资》主要内容:民俗钱是一种非流通钱币,是指人们专门为了、祈福迎祥、香火供养、博戏游乐、镇墓瘗葬、凭信记事等而特意铸造的钱币,专供百姓佩戴、悬挂、摆放、礼赠、随葬和庋藏使用。它是民间习俗的产物,以其精美的艺术性及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单独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一个类别,颇受收藏与投资者青睐。 民俗钱滥觞于两汉时期,它的形成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古代先民对自然力量造成的灾难感到不可抗拒,对生理现象带来的生死不能理解;其二,对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现出敬畏和赞颂,对各种宗教产生了信仰与崇拜;其三,对幸福、长寿、多财、多子的企盼和追求。于是,人们便把这种心理和思想铸造于钱币之上,使其凭借各种流通形式和携带方便的特点,源源流出,绵绵不断。
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祥于各朝专史,而统纪于“三通”诸书,灿乎备矣!然一国之事,有巨有细。其巨者,固宜考定,以为法戒;其细考,又何莫不然?社会之推移,风俗之演变,一事一物之沿革,可以考入群之进化,防弊害于未然。其事虽小,其所关则甚大。且历代风俗事物,真象不明,一读古书,则生打格。目前一事一物,虽通儒达士,有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矣!昔之人如程大景之《考古编》,叶大庆之《考古质疑》,高承之《事物纪源》,彭大翼之《山堂肆考》,或语焉不详,或强说而设。盖中国历代风俗之演变,事物之改革,从古学者,以其微细,忽焉不察,无一书可为资借。非多读古书,不能知其事;第多读古书不旁征曲证、钩深索隐.仍未易会其通而得其真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