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深入阐述作者的原型观,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观点。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 四重证据法 ,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22篇文章。本辑分为基础理论、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壮族民间有多种多样的信仰。譬如始祖神崇拜、蛙崇拜、铜鼓崇拜、莫一大王崇拜、娅汪信仰、龙母信仰、马援信仰与李将公信仰等。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在壮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传说。 有某种民间信仰,往往就有与该信仰相应的许多传说在民间流传。信仰催生民间传说,传说强化民间信仰,二者互为因果。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通过研究民间传说有可能了解和把握各种民间信仰的内涵或本质。 本书对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壮族民间传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前述民间信仰作深入透视、分析,力求把握其本质与内涵。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本书以重点旁及文化各个方面深入阐述,指出了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从而揭示出人类必然走向理性时代的美好前景。
美学这样一个理论框架,显然是理论美学或基础美学的框架。这种理论框架的设计与构想,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注意理论美学和应用美学的分界,把长期困扰美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问题加以解决。 理论美学必然涉及美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或是给予老问题以新思考,或是提出新问题。本书在这方面涉及的主要有: ⑴美本体问题,主张依据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求得解答。“美的规律”,按马克思的原意,应理解为人类物质生产的造型规律。“美的规律”触及美本体内容,是实践活动达成 或实现的主体需要目的与客体自然规律的统一所呈现的人化形式,也就是实践活动所呈现的自由形式,这就是美的本质的哲学回答。 ⑵美的存在问题,认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实际不过是审美客体存在,是具有潜在审美价值属性的客体存在,可以称之为社会审美
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上海民俗中新俗与旧俗、土俗与洋俗的并存,促进了多元民俗文化的互渗与交融,甚至还有异国情调的洋俗,上海民俗文化所呈现的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活力充沛、日新又新的海派精神与风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人物;一曲藏民朝圣的颂歌;乐坛歌舞声悠远;民俗流韵风情浓;竹根木艺铸风雅;夕阳晚晖聚温馨;民俗风情面面观等。
本书以专题调研的笔记方式,真实而饶有趣味地呈现考察中华熊图腾神话的始末,这是对 四重证据 研究方法的尝试和检验。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在汉语书写文本非常有限的情况之下,如何去寻求新的直观材料,重构中国文化中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传统,并在欧亚美三大洲的广阔背景中探究熊图腾文化的渊源和流变。
《远近幽深:艺术体验、修辞和公赏力》内容简介:辑为审美体验与体验美学,探讨审美体验的发生结构、体验与生成、艺术的内在结构等问题。第2辑为语言与修辞论美学,探讨走向修辞论美学、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狂人”形象的修辞论阐释、启蒙与沟通等问题。第3辑为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探讨艺术公赏力、艺术学重心位移、艺术史的可能性、艺术学的学科性、艺术心赏等问题。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文集。本辑共收录20余篇文章,分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东北亚研究和译介述评四个栏目,围绕宗教社会学经典著作、历史宗教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