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大力提倡,为《论》《孟》做集注,为《学》《庸》做章句,从此成为儒家经典,历代学子攻读不辍。后代学者也相继为之做注或新解。钱穆《四书释义》以四书为目,与历代儒家注四书已有很大区别,如《论语传略》《孟子传略》两书,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其类目如 孔子人格之概观 孟子自道为学要领 等,有助于读者学习研究;《大学》《中庸》两篇释义,备列全文,兼罗异议,并收入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大学问》,以求读者借以领略原书精旨,体悟篇中宏旨。书中引用历代学者撰述,亦颇有借鉴价值。
> 《心经》之所以能成为佛教和民间中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因为其内容短小精悍,直接切入佛学的核心要义。故接触佛典,首要学习《心经》。《心经》译本众多,其中唐代玄奘的译本用字简洁,文韵流畅,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古来流传很广。而本书就以此译本为蓝本。 本书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对《心经》的全文串讲,这是本书的“《心经》全文讲解”部分;二是对《心经》的重点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分段要点”部分;三是关于 《心经》的问答和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随谈”部分。 作者一字一句解读《心经》,带领读者自心深处深入地体会其意境,直入佛学心要,从而让时常陷入烦恼、焦虑、生气的读者,找到破解的法门。
书中的100句话几乎涵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所有领域,包括自卑、自我决定性、勇气、情感、性格、团体意识等。所有你不擅长的、你想躲闪的都有一个隐藏着的原因,只有正视这个原因,你才能改变自己,重获勇气。读完这本书,将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将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自己。抛开过去,拥有随时随地改变的勇气,才能找到一切人生问题的答案。
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金刚经,极有心得,在蒋维乔的邀请下,讲解《金刚经》,留下未完成的遗著,经弟子周清圆整理形成《归元文库:金刚经讲义》。作者对《金刚经》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同时贯穿佛教的历史、制度和基本理论。特别是作者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疏通金刚经(信,就是相信佛法;解,就是理解佛法;行,就是实修佛法;证,就是证悟道果),在《归元文库:金刚经讲义》中处处揭示了《金刚经》指示的实修的方法。我们读本书不仅能够理解《金刚经》,而且还能找到真切实用的修学方法,对学习佛经和修身都会大有裨益。 《归元文库:金刚经讲义》曾有较多的科判的内容,因不适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此次出版做了删除,只是在会影响文意的地方做了保留,且做了相关说明。本书是讲解《金刚经》的经典之作,内容最为丰赡。看本书不仅对
《亚里士多德全集(8)》收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三种和论文《论善与恶》一篇。这三种伦理学中除《优台谟伦理学》很显然是由一位名为优台谟斯的学生编纂而成外,其余两种的题名都值得推敲一番。对《尼各马科伦理学》有两种解释,一是亚里士多德为纪念老父所作,一是为了哀悼夭折的幼子,因为他的儿子与父亲都叫尼各马科斯。《大伦理学》本是三种之中篇幅小的,为何反称为“ 大”(mega)呢?有的学者这样解释,古代的书籍并不装订成册,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卷起来,即所谓“卷”,这部书的篇幅不好分为十卷八卷的,于是就卷在一起,结果成了一大卷,所以要称之为大。而这一卷和《论善与恶》的真实性也一直为学者们所怀疑。 《尼各马科伦理学》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文字也更加简洁流畅,故人们认为在现存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它是少数一本由作者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被打败后,孙权让精于筮法的虞翻占筮,虞翻断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结果与虞翻断语惊人一致。生当汉末三国时期的虞翻,有学有术,堪称一代易学大家。可是,虞翻的著作并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非虞翻无以知阴阳消息之旨,非惠言亦无以知虞氏易学之旨。导读者认为,张惠言《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是今人学习《周易》的捷径。易学,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宇宙代数学”(冯友兰语),阴阳是易学的两个代数符号,阴阳消息可以符示宇宙人生。欲窥宇宙人生之奥秘,必须研究《周易》。欲登堂入室易学,必须研究虞翻。欲通虞氏易学,必须从精读《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开始。
《汉译文库: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汉译文库:过程与实在(修订版)》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 怀特海认为,“实在”就是实际实有,就是点滴的经验,就是经验的搏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而“过程”,就是由实际实有构成群集,再由群集构成更大群集直至整个宇宙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一宇宙论是对传统唯物论和二元论的颠覆。
《未来属于孔子: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之思》围绕“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以对梁启超的考察为中心,从中国新民、国权民权、儒家哲学、道德传统、核心价值等五个方面,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展开初步的探讨,着重发挥了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主性与根基性的观点。
《》初版是二零零五年春节过后脱稿的,一晃七年过去……于是到了修订的时节。 译文的变动,粗粗算来,将近五千处。大多是进一步节俭文字、锤炼风格,但也有勘误、取别解或新说的。 夹注,趁此机会增添两项内容:一是简要补充古代近东宗教、历史文化跟经文串解的知识;二是列出中文旧译一些有代表性的舛误——主要是合本,因其流传较广,常被引用——方便读者对照查阅。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经典的学术议题,本书作者开创性地对费希特与马克思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别通过对费希特与马克思的立场评述、勾勒费希特关于能动的主体的观念和马克思源于政治经济学视角而生发的主体理论、阐发费希特与马克思能动的主体的理论所具有的共同理论背景、费希特影响马克思主体概念的文献依据等角度将马克思与费希特进行比较。为读者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 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本书是以为罗马帝王亲笔所著的人生哲思,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了别样的风景。《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式著作。它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正是通过《沉思录》等少数传世之作,斯多葛派哲学精神才得以流传至今,并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以唐代宫廷道士叶法善为例,讨论唐宋时期叶法善肉身成神的造神史。道士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成为箭垛式的圣者符号,被各种社会力量所利用,不断被加注新的神性,其中有中央朝廷的政治加注、传奇小说的文学加注、道团道经的托名加注、地方道观的在地化加注、叶氏宗族的祖先崇拜等等。一种社会力量在选择加注之神性时,常常援引已经附着于圣者名下的既有神性,或借力衍生新神性,或托此解构旧神性,这样就构成了神性的流动。圣者的神性是被选择利用的,神性加注并非单纯层累叠加的造成史,民间神祗的神性永远处于加注与失注的动态过程之中。神性的加注与失注,只与社会力量的现实诉求有关。
《20世纪哲学名著导读》简述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名著30余种,系统的简述了每本书的内容及影响,并简述了对哲学发展的贡献。由于每本书都是上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所以本书的编纂就显得十分有力度。对当代青年及法学界人士有较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