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大力提倡,为《论》《孟》做集注,为《学》《庸》做章句,从此成为儒家经典,历代学子攻读不辍。后代学者也相继为之做注或新解。钱穆《四书释义》以四书为目,与历代儒家注四书已有很大区别,如《论语传略》《孟子传略》两书,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其类目如 孔子人格之概观 孟子自道为学要领 等,有助于读者学习研究;《大学》《中庸》两篇释义,备列全文,兼罗异议,并收入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大学问》,以求读者借以领略原书精旨,体悟篇中宏旨。书中引用历代学者撰述,亦颇有借鉴价值。
徐梵澄先生翻译《薄伽梵歌》是1950年在印度恒河边的圣城贝纳尼斯(今译瓦拉纳西),梵译汉的过程非常艰苦,自言“盖挥汗磨血几死而后得之者”。梵澄先生非常珍重此书译稿,一直珍藏身边,译稿随先生游历印度南北,直到居留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才获得机会出版。1990年,该书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再版,先生作有一篇“译者序”。
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诉引进新神、败坏青年,他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了的申辩。但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并没有使他脱离危难,陪审团的投票结果是判他有罪,苏格拉底最终被处以死刑。《苏格拉底的申辩》分为三部分:,真正所谓的辩护;第二,关于减轻刑罚较短的陈辞;第三,之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学著作,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形而上学》共14卷。书中探讨了哲学对象和研究范围;对一些哲学术语做了释义;分析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家思想,重点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阐明了作者的实体、质料和形式等理论。
《梅洛-庞蒂文集 1卷 1948年谈话录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梅洛-庞蒂于1948年接受电台采访的七篇谈话录,另一部分是梅洛-庞蒂于1949年到1952年间在索邦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的笔记记录。 部分的访谈可以被视作梅洛—庞蒂早期哲学思想的简要概括。梅洛-庞蒂在这里向公众清楚易懂地解释了他的哲学思想。他强调,科学研究的是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客观本质世界,而现代思想和艺术提醒我们关注与观察者主体相关的世界,即借助感官所知觉到的世界,同时他指出如何通过身体性揭示被知觉世界并接受其未完成性和含混性。 在第二部分的课程笔记中,梅洛-庞蒂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儿童关于他人的知觉问题,希望在成熟的人类理智活动之下、即在认知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关系层面之下,探讨儿童对经验进行组织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