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未来艺术丛书》是20世纪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海德格尔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当代学术界享誉甚高,业已被视为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其中的篇《艺术作品的本源》,原为海德格尔在1935年至1936年间所做的几次演讲,当时即激起了听众的狂热的兴趣——此事后被德国当代解释学哲学大师伽达默尔描写为“轰动一时的哲学事件”。书中诸篇也各有特色,均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这本《林中路/未来艺术丛书》是不可不读的。
作为一个爱书的理想主义者,多年来韦力不仅收藏了大量珍稀古籍,还尝试办杂志、复原古纸、刻印孤本,力图以一己之力接续传统,留住斯文。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更辗转各地,踏上实地寻访的 文化之旅 ,遍访藏书史上名人旧迹、书楼胜概,留下现场影像,记下见闻感触。《见经识经》是韦力以刊刻和收藏《大藏经》的佛寺为线索进行的一次寻经之旅。从中国大藏《开宝藏》到近现代印刷出版的《频伽藏》,从崔法珍断臂化缘募资刊刻《赵城金藏》到康圣人发现、盗取《碛砂藏》 详细梳理了各珍稀版本《大藏经》的刊刻缘由、收藏流变,以及围绕它们发生的历史掌故、逸闻趣事,带我们走进古书经卷中的幽微之境。寻访不仅是与历史的对话,也是对历史的记录,很多寺塔已经湮没在岁月的烟尘中,作者把它们一一捡拾起来,与那些存世不多的经卷一起,成为
徐梵澄先生翻译《薄伽梵歌》是1950年在印度恒河边的圣城贝纳尼斯(今译瓦拉纳西),梵译汉的过程非常艰苦,自言“盖挥汗磨血几死而后得之者”。梵澄先生非常珍重此书译稿,一直珍藏身边,译稿随先生游历印度南北,直到居留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才获得机会出版。1990年,该书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再版,先生作有一篇“译者序”。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爱比克泰德终身探讨两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过上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如何做个好人?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人类似乎也摆脱了不了这两个问题的困扰。爱比克泰德意识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为身处各种人生境况的人们勾勒出了一条通往幸福、满足和宁静之路。这位的哲学家之所以能够保持恒久的魄力与广泛的影响力,部分原因在于,他并没有过分注重的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他以满腔的热情,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地传递给追求高尚人生的所有人。《生活的艺术》这一册子辑录了爱比克泰德的人生思想精华。书中只有通俗而深刻的人生哲理,绝没有“职业”哲学家的故弄玄虚。相信本书能让读者深思慎行,寻求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