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真经集释》是道家四大经典著作的注释集成。包括关尹子所撰著的《文始真经》,列子所撰著的《 冲虚真经 》, 文子 所撰著的《 通玄真经 》,亢仓子所撰著的《 洞灵真经 》。先秦时期,老子创立道家理论,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争斗,提倡无为而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子、关尹子、文子、亢仓子等道家学者继老子之后,著说立说,在道家学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次整理出版的《四子真经集释》,以《正统道藏》中收录的注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全真教华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曹祥贞,在道门被 奉为 天下*坤道 ,长期隐居华山大上方, 积功累行,于丹道修炼颇有造诣。本书介绍了曹 祥贞道长鲜为人知的生平简况,让人们得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和仰望一代宗师精深的修为与高风。同时,又将古代著名的女道士曹文逸、孙不二等人关于女丹修炼的经典作品汇聚一炉,进而在现 代陈攫宁等道学专家的阐释之后,进一步点明其精义,不仅为当代坤道树立起可供效法的标范,又为当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自性自见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 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 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开悟之旅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 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
本项目作者郎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书稿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晚明佛学家憨山德清用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著成《庄子内篇注》,其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书稿以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使得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之整体。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佛法阐释、沟通庄子思想,承担了晚明时期庄子学的上承与下启的接续任务,一定程度影响着憨山大师之后的解庄学者而利于庄子学的继续发展,为晚明佛教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生命文化,其源头滥觞于《河图》、《洛书》,肇始于《易经》、《阴符经》,大成于老子《道德经》。这些经典所蕴涵的生命智慧,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髓。 n 本书冠以《大道真言》,实乃对此四部经典“真言”的感悟: n 《河图》、《洛书》是上古先民心灵思维的认知典范;《易经》历来被视为五经之首;《阴符经》在黄老文化中具有祖经的地位;老子《道德经》集成并完善了作为文化道宗的“黄老思想”。基于对此四部经典的感悟,本书精选了的修真要诀加以适度提要,目的是结合当代人的生命修养和认知回归,尽可能真实、本色地再现一直被视为玄奥神秘的黄老内丹学,为有志于传承大道智慧的当代行者提供必要的践行支持。
《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道乡集陆地仙经合集》定名为《道乡集》者,乃会真坛数年以来,诸圣仙佛,训迪诸生修身之秘诀,集而成帙。分上下两卷,凡当紧处,皆以小圈点标识,阅者均应注意。 此集与《佛前灯》相为表里,盖以《佛前灯》详言中末二乘,而初乘从略。此集对于初步,不厌重复,反复详述,意在以有余补不足也。 此集皆诸天镇宰秘密上诀,有志斯道者,依诀行去,不必求师,自人长生径阶。如欲形神俱妙,当参看《佛前灯》始妥。 此集上下多不连属,盖以集诸散训所致。惟问答一节,始终尚完备耳。
作为现代中囯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囯学大师之一,先生由于精通内外经典,又接受过严格的外国哲学、语言和治学方法的训练,而且又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其学术著作如《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论稿》等在出版几十年后,仍然被囯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权威的经典著作,这使他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本书是汤用彤先生各种著述的精选集。
。。。
武当仙学养生历史悠久,自玄帝入是山证道,经历商周、秦汉、魏晋、隋唐,跨越宋元明清,悠悠五千余年,高真大隐不可胜记,丹脉仙宗百派千门。 本书分两大部分,上部是《武当内丹养生秘诀》,作者从武当道教对联中提取其精、妙、奇、绝者一百七十余副,以自己三十余年内丹实修实证,分为大道篇、普度篇、门派篇、诚灵篇、悟性篇、坚志篇、双修篇、外修篇、篇、虚静篇、火候篇、关窍篇、气象篇、内景篇、异能篇、大益篇十六篇目进行讲解。下部为《玄机心法图揭秘》,对一字一句详加破译讲解,从而展示武当内丹仙学性命双修、人仙一体的宗旨概貌。 作者力求不违背引文原意,尽量结合现代养生观作适当阐发,使其更加透彻,方便读者轻易学练。本书内容浅显易懂,文字精炼流畅,注解全面详细。书中不乏独辟蹊径的立论,精妙处可让读者拍
道教在中国,留下许多栩栩如生的神仙形象,如玉皇大帝、天蓬元帅、土地公公、月老、八仙等。《知 道》从道教石窟入手,有趣地回溯了这些神灵的来龙去脉:玉皇大帝本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如何变成“六御”之首?赵公明怎样从隋代的讨厌秋瘟,变成人间喜爱的财神?唐代名医孙思邈如何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早年在民间影响不大的关羽,后来被抬为“关圣”,其间经历了什么样的造神史? 《知 道》是一部全面考察道教石窟的作品。它带您走进繁复精美、神秘莫测的石窟艺术,重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道教人物,驰骋于那波云诡谲的历史和政权。石窟的真实、历史的缥缈,时空交织,包罗万象。深山寻访,问道知道,构建一部雅俗共赏的石窟道教史。
“道教文学”不仅是指受到道教“影响”的文学,还应该包括“道教性质的文学作品”。作者指出,文人忧愤于“士之不遇”、时局困厄,奉道者忧惧于人生苦短、生命无常,因而生发出舍离现世、度脱成仙,从而悠游于仙界的冀望。所以,“忧”和“游”是文人和奉道者进入他界的动机和目的,成为游仙(仙道)文学永恒的主题。秉持着上述的学术理念,作者汇集论文十二篇编成本书,纵论六朝隋唐游仙诗之发展与创新,视野深广,新意迭出。具体内容包括《六朝道教与游仙诗的发展》《唐人游仙诗的传承与创新》《六朝乐府与仙道传说》《严肃与游戏:六朝诗人的两种精神面向》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