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等均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有的至今仍为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所信仰,有的已化作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深沉地影响该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本书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全真教华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曹祥贞,在道门被 奉为 天下*坤道 ,长期隐居华山大上方, 积功累行,于丹道修炼颇有造诣。本书介绍了曹 祥贞道长鲜为人知的生平简况,让人们得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和仰望一代宗师精深的修为与高风。同时,又将古代著名的女道士曹文逸、孙不二等人关于女丹修炼的经典作品汇聚一炉,进而在现 代陈攫宁等道学专家的阐释之后,进一步点明其精义,不仅为当代坤道树立起可供效法的标范,又为当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禅者的初心(珍藏版)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 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禅者的初心(2) 铃木俊隆禅师的**本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 初心 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艾思比布朗从
《呼吸之间》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本书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比探究了心理学和道家内丹学两个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科学理解内丹文化的全新路径。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深入、更准确地认知传统道家文化中的内丹学精髓。 通过本书,读者将对内丹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从科学的角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家内丹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针对《道德经》,采取讲座的形式,逐字拆解,针对 常道 非常道 可道 不可道 常名 非常名 可名 不可名 ,乃至于 恍兮惚兮 惚兮恍兮 常有 常无 全面解读,解答了什么是道,纠正了一些在 道 名 有 无 研究上的曲解,还有在行、处、坐、卧的日常中如何运用 道 和 禅 ,解决学道和生活上的困扰,从而真正达到安心。
《云在青天水在瓶 观虚斋教学侧记》是观虚斋教学的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它不是学术专著,而是由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与道友的谈话以及点点滴滴的教言汇集而成。由于谈话的对象不同,场景各异,应机而发的智慧灵感也就别具风格,读来更加亲切有味。这不同于通过思考与想象所构思出来的各类作品,它所记录的完全是真实的生命体验及其智慧洞见。在某种意义上,此书可以看作是一部访谈录,真实记载了诸方道友参访观虚道人时的对话与问答,也记录了新弘作为学生与助理,和戈国龙老师在一起修学的金色时光,记录了观虚斋教学在不同场合下的智慧教言以及新弘聆听这些演讲时的真切感受,生动体现了观虚斋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唐代 禅僧 的言行录,书中以简明直接的方式,阐述了 佛法 的奥秘,堪称佛教中的语录之冠。《临济录》是中国禅宗重要的文献之一,是记载禅宗临济义玄简历和禅话的集录,本书中禅宗语录包含有大量禅师间以及禅师与门人弟子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很多都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临济义玄作为佛教禅宗主体两大法系之一南岳法系的子系临济宗的创始人,其语录意境玄妙,寓意深刻,尤其是禅宗语录问答系统讲究"机锋"与"顿悟",许多疑问句答句往往"答非所问",以"顿悟","说即不中","应机勘辩"为阐述哲理的主要方式,因而这种问答系统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言简意赅,笔调生动。古往今来,《临济录》都是作为临济宗禅僧的精神支柱而传承发展着,本书是研究《临济录》的专著,也是认识、了解临济宗的必要读物。
女道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唐代崛起,这在中国妇女史上前所未见。本书对唐代女道士这一群体展开完整而全面的研究。虽然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对女性不利,但她们并不是牺牲品,而是有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参与性别关系的重组、权力构成的交涉及社会发展的运作,唐代女道士即为这一代表。
中国古代瘟病频发、疫情肆虐,人们在采用医疗措施予以应对的同时,也催生出各种驱瘟逐疫的宗教仪式。北宋以降,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濒江临海的水域沿线地带,逐渐兴起以送瘟为主旨的礼俗活动,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打造船只(纸、竹、木等材质)遣送瘟君离境。这种遣船送瘟的做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遂成为族群集体性对抗瘟疫的古老记忆。姜守诚*的这本《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立足于传世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材料,援引多种方法进行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深入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系统勾勒出北宋以来道教送瘟信仰及其仪式的发展和演变。
陈抟(871~989),在《宋史》里有传,字图南,号扶摇子,历经晚唐、五代、北宋时期,著有《胎息诀》、《指玄篇》、《观空篇》、《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是道家著名学者、养生家。其修炼思想对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易学思想对儒家学派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人产生了影响。书稿以陈抟为中心,结合对其师友与后学的研究,揭示作为隐士的陈抟,何以能在当时及对后世的道教产生巨大影响。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角度,书稿展现了在北宋初年的宗教、文化背景下,陈抟固守于华山修道圈,如何同时与皇室产生政治互动,与士大夫阶层产生文化互动,并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易学、理学与内丹学。
本书以中国近代 道 概念为研究对象,首开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及网络、集群、时序分析等数字技术会通概念史方法的研究路径,对1840 1925将近百年的近代思想史料进行人机共读,分析近代 天道 公道 人道 间的盈虚消长,以此揭示中国式现代性转化的历程,并从语言证据的角度证明了中国思想有别于西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元模式的独特理性结构。
万寿宫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万寿宫文化的原始资料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由于正史上关于万寿宫文化记载极少,而且零散,在部分文人笔记上有一些记载,但又不够系统,明清小说上的描述又多夸张,不可作为信史。在历史资料遗留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清代光绪四年金桂馨、漆逢源编纂的《万寿宫通志》,这是一部研究万寿宫文化 非常重要的资料。2004年我们就已经开始整理这部书,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度放下了,目前我们得到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江西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使得该项工作又得以进 行。为了便于阅读,现把我们的一些看法说明如下,以便读者参考。
本书对我社2012年版《道教常识答问(插图本)》进行了修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通俗的文字系统介绍了道教的基本常识和历史。全书共十章,涉及道教的创立、教义、经籍、神仙、组织、教制、科仪、修炼、宫观、传播等方面。作者对道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做了总结,并思考和展望了道教的未来发展。
本项目作者郎宁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书稿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晚明佛学家憨山德清用以佛通庄、以佛化庄的方法理路疏解《庄子》,著成《庄子内篇注》,其对佛庄关系的思考、对佛庄理论的阐释,都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明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社会现实。书稿以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出憨山德清解庄背后的思想义理体系,进而梳理其经典诠释背后之思想理论基础与解庄动机,使得憨山德清解庄之动机、理论基础、义理体系及解庄之价值贯通为一完全之整体。 憨山德清之《庄子内篇注》以佛法阐释、沟通庄子思想,承担了晚明时期庄子学的上承与下启的接续任务,一定程度影响着憨山大师之后的解庄学者而利于庄子学的继续发展,为晚明佛教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
本书是 当代道教研究 系列的一种,该丛书由上海市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以当代道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专辑内容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历史经验与启示,从历史学的角度,从早期、唐宋、金元、清代、现代几个历史时段叙述了道教组织的管理。第二章是道教宫观管理,包括了人才、自养经济、戒律、道风、文化等角度论述了道教宫观的管理。第三章是道教团体建设,包含了道教的职能定位、爱国爱教传统、民主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公益慈善等内容。第四章则从现代转型与展望的角度,论述了道教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全面探索研究了道教宫观管理的历史变迁、现代转型等问题,为当代道教戒律建设与发展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在北宋的《老子》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关注并不多。这或受限于宋徽宗饱受争议的历史评价。然而,在北宋的《老子》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关注并不多。这或受限于宋徽宗饱受争议的历史评价。然而,单就文本内容而言,宋徽宗为《老子》所作注并非低劣之著,而颇有可采之处,甚至柳存仁先生曾认为 诸注中宋徽宗与王元泽独能知道家义 。徽宗之注文辞雅驯,颇抉道家之窍,其上承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派注《老》之理路与思想内容,亦影响后来章安、范致虚、江澂等人解释与发挥道学。另外,徽宗《老子》注亦是理解宋徽宗本人政治理念及其政宣时期部分政治实践的思想文本依据。 以此,本书尝试在道家哲学与政治文化双重视野下考察宋徽宗之《老子》注。具体而言,本书分别探讨了宋徽宗诠解《老子》的方式,他对《老子》核心范